第二章 风云变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章
  风云变迁
  瓦良格人的悍然出兵揭开了留里克王朝的大幕,扑杀而来的蒙古大军挥动长鞭圈定了钦察汗国,恐怖的沙皇伊凡雷帝一手沾满鲜血一手执理国政,仍然难以阻遏一个王朝的坍塌。在朝代更迭王室兴衰之际,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大帝又鼎力托起更强盛的罗曼诺夫王朝。然而,至高的皇权、荣耀的国度值得用亲情去换取吗?当弑子之痛、杀夫之痛被时间消磨殆尽,当历史转过身去,那些隐藏在故事里的刀光剑影与爱恨情仇,总会惹得后来人掩卷长思。
  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俄罗斯人的祖先主要生活在欧洲部分,即东欧平原,或称俄罗斯平原上。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相比,俄罗斯境内出现的原始人遗迹比较少,也比较晚。据考古学家认定,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一些游牧民族开始轮流统治着这片土地,如金麦里人、西徐亚人、萨尔马特人,后来成为当地永久居民的是东斯拉夫人。
  ◎从东斯拉夫人到留里克王朝
  斯拉夫人早先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一带(即现在的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公元1世纪前后,他们遭遇了一场外族入侵,整个民族被迫四处逃亡。其中一支迁向西北,在今天的波兰和斯洛伐克境内定居,被称作西斯拉夫人;另一支迁往东部的乌克兰草原,即东斯拉夫人,他们是现今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共同的祖先;后来又有一支涌入巴尔干半岛,被称作南斯拉夫人。
  弗拉基米尔大公时的金币
  东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与其他民族之间时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一些部落越战越强,另一些弱小的部落则渐渐消失。那些崛起的部落积极发展各种商业贸易,吸引越来越多的游民前来定居,逐步形成城市的规模。城市进一步壮大,连带周边的村社与庞大的山川、森林,最终形成了公国。到了9世纪前后,东斯拉夫人聚居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上百个公国,最强大的两个是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和南方的基辅公国。
  9世纪中期,诺夫哥罗德公国爆发了大规模动乱,王公贵族们束手无措,决定求援瓦良格人。瓦良格人是东斯拉夫人对维京海盗、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统称,也是西欧通称的诺曼人。这些人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体格强健力大无穷,最初前来给东斯拉夫人充当雇佣兵,后来却用武力抢占了东斯拉夫人的不少地盘。
  普希金公园内的弗拉基米尔纪念碑
  当诺夫哥罗德公国发出求援后,瓦良格人的部落酋长留里克欣然应允。他与两个兄弟带领军队快速出兵,很快平定了动乱。事后,瓦良格人却未如约撤军,反而驻扎在当地。后来这支外族大军推翻了东斯拉夫人的统治,留里克三兄弟自称大公,在此建起了留里克王朝。
  在征服与融合的过程中,瓦良格人与东斯拉夫人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由于新民族起源于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一带,故而得名罗斯人。当瓦良格人征服东斯拉夫人的所有部落之后,罗斯人便成为生活在当时俄国所有民族的统称。
  ◎基辅罗斯的建立与消亡
  随着瓦良格人不断南征北战,留里克王朝变得日渐强大。879年,留里克病故,他的两个兄弟也已去世,儿子伊戈尔尚且年幼,大权便落在了亲戚奥列格的手里。9世纪末期,南方的基辅因富裕繁华而被称作“罗斯众城之母”,奥列格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攻占了基辅,不久又将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至此地。10世纪初期,这一带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即基辅罗斯。
  建起了基辅罗斯,雄心勃勃的奥列格又两次率军攻打南部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国都为君士坦丁堡。在罗斯士兵的大举进攻下,君士坦丁堡两次沦陷,被迫缴纳沉重的贡赋。
  圣索菲亚大教堂,为诺夫哥罗德公国时期的主教堂。
  奥列格去世后,伊戈尔继位,但他显然缺乏将帅之才,两次领兵进攻君士坦丁堡均告失败,遂转而加重其他部族的贡赋。愤怒的人民不堪欺压,于945年在某次缴贡时杀死了这个贪婪的大公。随后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相继执掌大权,在两任大公的推动下,基辅罗斯的国内局势渐趋稳定,国土也一度扩张到北高加索地区与多瑙河地区。可是当斯维亚托斯拉夫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争夺王权,再加上各地起兵叛乱,基辅罗斯的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直到10世纪末期,新大公弗拉基米尔掌权之后,基辅罗斯才重新走向强盛。到了11世纪初期,它已扩张为一个庞大的公国,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至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至黑海北岸,面积广达100万平方千米,人口将近五百万。只是,这个鼎盛时期仅仅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基辅罗斯便因诸侯割据、内战频频而逐步走向分崩离析。
  12世纪初期,该国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公国,各个公国之间互不统属、争战不休。直到另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民族从遥远的东方扑杀而来,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才得以改变。
  钦察汗国建立
  来自东方的征服者是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在俄国历史上,蒙古人被称作“鞑靼人”或“鞑靼蒙古人”。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他在结束对中国北方的战争后,开始率领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
  ◎征服罗斯公国
  1223年,在西征途中,蒙古军把波洛伏齐人打得落花流水。波洛伏齐人向加利奇人求援,后者自知不是对手,立刻联合其他公国组建起一支罗斯联军。血战三昼夜之后,罗斯联军大败而逃,蒙古军首战告捷。
  库利科夫战役是1380年由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领的罗斯军队同蒙古军队在库利科夫原野进行的战争,最终罗斯军队取得胜利。库利科夫战役的胜利,动摇了金帐汗国在东北罗斯的统治,为罗斯争取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铁木真去世以后,他的孙子拔都于1236年率军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在短短4年里,这支大军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1242年以后,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称为“钦察汗国”或“金帐汗国”。那时候,汗国的疆界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将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立为钦察汗国的国都。
  为了便于统治,钦察汗国继续启用罗斯诸公国的王公们来维持国内秩序。自1243年以后,拔都开始任命一个“弗拉基米尔和全罗斯的大公”,该大公可以代表钦察汗国向罗斯各公国征收赋税,拥有很大的财权。同时,钦察汗国还会向罗斯各地派驻军政大员八思哈,以监督罗斯王公并负责调查落实人口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
  ◎汗国的兴盛与衰亡
  在钦察汗国境内,拔都的十三个兄弟及其后裔各自拥有军队与领地。1255年,拔都去世以后,该汗国在名义上仍然对蒙古帝国称藩,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独立汗国。13世纪中期以后,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东方,相对独立的四大汗国均走上不同的道路,作为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在其后一个世纪里,虽然政权在各个家族间屡有交替,最终仍然艰难地走向了发展与壮大。
  14世纪中期,钦察汗国达到了极盛时期,开始与周边各国积极进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但在14世纪末期,钦察汗国即现衰败之势,先有若干独立小国分裂出去,后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侵袭。
  在此期间,莫斯科公国开始悄悄崛起。当阿黑麻汗成为钦察汗国的新任统治者时,于1472年发动了一场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只是,这场战争最后以发起者的失败而告终。1480年,阿黑麻汗再次出兵进攻莫斯科公国,结果死于一场军中内讧。
  1502年,他的继任者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又率军与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战。克里米亚汗国本是从钦察汗国分裂出去的一个独立汗国,这支军队击溃了穷途末路的对手,钦察汗国遂告灭亡——蒙古人在异国土地上长达20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
  莫斯科公国时期
  莫斯科早先只是一个村落,属于弗拉基米尔大公的领地,后于1147年扩建为城镇。它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周围有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公国,又有莫斯科河、奥卡河、伏尔加河流经此地,极大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该地渐渐变得富裕兴盛。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
  ◎全罗斯最强的公国
  14世纪初期,伊凡一世成为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他狡猾残忍又富于谋略,设计除去了罗斯东北部的特维尔公国,得到钦察汗国的赏识,被封为“弗拉基米尔和全罗斯的大公”。同时,伊凡一世还获得代征贡赋的特权,并因为贪婪敛财得了个绰号“钱袋子”。
  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统治时期,莫斯科不过是基辅罗斯的一个小木堡。
  这位大公精于算计,将代征的一部分贡赋据为己有充实财力,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实力迅速增强。他刚刚继位时,该公国仅拥有附近4个城镇,到他去世时,该公国所收买与兼并的城市及村庄多达97个——14世纪40年代,莫斯科公国一跃成为全罗斯最强的独立公国。
  1471年,伊凡三世亲率军队直扑诺夫哥罗德公国,双方会战于舍隆河畔,最终莫斯科军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到了伊凡二世和伊凡三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的实力仍然在不断增强。这时候,盛极一时的钦察汗国呈现出国力衰败之势,对罗斯全境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能力日益减弱,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克里木等若干小汗国陆续分裂出去。
  眼看着钦察汗国江河日下,伊凡三世遂于1476年停止了称臣纳贡。1480年,钦察汗国第四十二任君主阿黑麻汗率领蒙古大军出征,欲令对方再度俯首,却不料双方尚未交战,自己即死于一场军中内讧,伊凡三世不战而胜。
  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之后,伊凡三世总揽大权,趁势统一了罗斯境内的大部分国土。这时候,俄罗斯民族开始形成,俄语开始成为全民族的通用语言。由于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伊凡三世还自称是拜占庭帝国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他仿照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确定了双头鹰国徽,同时将大公宫殿改建成带有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俄国第一位沙皇
  伊凡四世即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他即位时只有3岁,暂由母亲摄政。这位年幼的帝王在成长过程中见惯了各个贵族集团的争权、倾轧和谋杀,渐渐形成冷酷多疑、残暴无情的性格。据说,他13岁时就曾下令处死过反对自己的领主,成年后又用手杖打死了亲生儿子,令人特别惊骇和恐怖,故而获称“恐怖的伊凡”。
  伊凡四世不喜欢被称作“弗拉基米尔和全罗斯的大公”,他很崇拜古罗马的恺撒大帝。1547年,他在加冕称帝时自封“沙皇”,意即要像古罗马皇帝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实行军事专制体的沙皇制度——俄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从此成为沙皇俄国。
  伊凡雷帝杀子
  由俄国著名国家列宾所画的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在一次争执中,伊凡雷帝把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醒悟过来的伊凡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了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深重的红色调是画家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而特意选用的。
  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伊凡四世对国内的军事和内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军事方面,他先后派军征服了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汗国,还为控制波罗的海发起过沃尼亚战争;在内政方面,他召集缙绅会议,编撰新法典,同时废除世袭领地,将全国划为普通区和特辖区,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成功建立起中央集权。当然,这位“恐怖的伊凡”不忘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据说他在率军讨伐诺夫哥罗德公国时,破城后曾血腥屠杀了六个星期!
  伊凡雷帝也有心情好的时候,如在向外人炫耀财富时。
  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儿子费奥多尔继位。费奥多尔身体羸弱、资质有限,无法料理国事,遂由伊凡四世的内弟戈东诺夫全权统治国家,此举意味着留里克王朝的大权已旁落他人。几年后费奥多尔死去,留里克王朝至此绝嗣。
  17世纪初期,戈东诺夫突然死亡,他的儿子不久也相继被杀。紧接着,俄国又发生了连续三年的大饥荒,许多地区的饥民开始暴乱,正当沙皇政府全力镇压各地起义时,波兰军队趁机进犯,直逼莫斯科。俄国人民自发组建起一支军队,经过四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赶走了波兰侵略军,收复了莫斯科。
  可惜的是,俄国人民的胜利成果最终被封建统治阶级篡夺。1612年年底,俄国的贵族、地主和富商们召开了贵族代表会议,推选出另一位大贵族、伊凡四世的亲戚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任沙皇。从此以后,俄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沙皇”
  “沙皇”源于拉丁语中的“恺撒”(caesar)。在与西方展开外交活动时,伊凡三世偶尔会使用该称号,但伊凡四世是第一个正式加冕为“全俄罗斯沙皇”(tsar of all russia)的统治者。虽然后来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比较偏爱“皇帝”这个称号,却依然会使用“沙皇”的头衔。
  罗曼诺夫王朝
  俄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王朝,一个是留里克王朝,另一个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该王朝统治的300多年里,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一大强国。这番巨大的转变得力于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一位是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另一位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是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他与其后继位的几位沙皇都表现平平。直到彼得大帝出现,俄国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有了非凡表现。1682年,彼得一世继位,1721年正式将俄国的国号定为“俄罗斯帝国”。
  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
  彼得年轻时曾远游西欧,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化名前往荷兰、英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技术,回国以后开始仿效西欧,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在经济方面,他允许企业主买进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同时派遣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在政治方面,他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设立了参政院,并将官员分为14个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在社会方面,彼得下令宫廷人员剪掉大胡子,把长袍换成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举办各种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军事方面,彼得发动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打败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攻下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接着,俄国又与波斯一决雌雄,抢得里海沿岸一带。此外,彼得一世还打败奥斯曼帝国,占领了黑海的出海口。
  1762年,叶卡捷琳娜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登基。她在位期间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大帝”。
  彼得大帝并不是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但因其勇于改革创新而被视为该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其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病故时没有指定继承人,唯一的儿子因反对改革已被他处死,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了皇位,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女皇。但这位女皇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另一位同名女皇,她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后登上皇位,此前六任沙皇都难以控制国内局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女皇在内政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枢密院分为六大院,自己直接主持三个强力院,即陆军院、海军院与外交院。接着推行二级(省、县)管理体制,由沙皇直接任命省长与监督省长的总督。而后,她又颁布法令,明确表示贵族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了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
  1812年,由于补给跟不上,俄国的严寒也是法军从未经历过的,眼见胜利无望,拿破仑的残余部队不得不从贝尔齐纳河撤退。
  在她执政的34年里,俄国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土扩张。18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俄国对其发动了两次战争,侵入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接着又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格鲁吉亚也沦为附庸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推动俄国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事务,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在这位女皇的统治下,俄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她本人也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进入王朝末期
  进入19世纪,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不可避免地参与进了拿破仑发起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侵略俄国,面对两倍于己的侵略军,罗曼诺夫王朝实行焦土政策,致使法军无力补给,再加上俄国的寒冷冬天又给了法军灾难性的一击,这支庞大的侵略军遭遇惨败,最后只有不到3万人回国,俄军则一路追击至巴黎城下——统率俄军取得胜利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打败了拿破仑,但在他统治后期,俄罗斯帝国却呈现衰败之势。尤其到了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国内物价飞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农奴运动此起彼伏。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全力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当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改革的危机开始频频显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俄国国内又于1917年3月(俄历二月)掀起推翻沙皇制度的二月革命,在风雨中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经受了最后一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后来与其他皇室成员一起被枪决——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
  亚历山大一世画像
  苏联时期
  1917年的二月革命以后,俄国的沙皇专制体制被推翻,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同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此成立,并于1918年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
  ◎国内运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在1918~1921年间,仍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内战。内战结束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正式成立。该联盟当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后来又扩至15个国家。
  这时候,苏联内部和苏维埃的权力中心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为标志的局面,斯大林掌握了关键权力。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任党内领导职务,成了苏联的最高领袖。
  “二战”时苏联的坦克和步兵
  此后的一段时期,苏联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对待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等问题上,苏联内部产生尖锐的分歧,随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更不幸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悄悄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按钮。在20世纪40年代,大约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入了那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战事,对战双方形成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苏联作为同盟国主要成员,在东方主战场上承担了重大战事。
  1941~1945年,苏军与德军在苏联境内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如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坦克战等,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同志与朱可夫元帅的领导下反败为胜,不仅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国土,而且一路进军逼入柏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根据公开数据表明,德国战时死亡人数约为500~700万,英国约为40万,美国约为33万,而苏联的战时死亡人数高达2500~2700万,远远超出了其他参战国的人员伤亡数量。再加上作为东方主战场之一,苏联的1700多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苏冷战与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为医治战争创伤展开艰苦的努力。在其后数十年里,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快速崛起,渐渐发展成为与美国并肩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执政期间,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内,赫鲁晓夫为斯大林时期被判刑处决的一大批人进行了平反;对外,他采取多项措施与不少西方国家缓和了关系,但与美国展开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冷战。
  198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所在地——克里姆林宫。
  1992年,俄美首脑会议中的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布什。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与美国又在航天领域展开一场争霸赛。1957年,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成功送入地球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两年后,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1985年,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漫步的人。美国航天局决心夺回主动权,遂为“阿波罗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将人类送上了月球。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急剧下滑,美苏冷战出现了转机,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和解的新时期。
  1991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当年年底,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1992年,叶利钦总统宣告苏联正式解体,并召开会议将新的国名定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尤里·加加林
  尤里·加加林是世界第一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驶着苏联“东方1号”太空飞船冲上太空,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行地球一圈并安全返回。1968年,加加林在一次飞行中失事遇难。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的故乡格扎茨克命名为加加林城,国际航空联合会还设立了加加林金质奖章,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
  1961年,当尤里·加加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宇宙飞行后,莫斯科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欢迎了凯旋的航天英雄:礼炮轰鸣,人群欢腾,豪华护送队,国家勋章和荣政市民称号数以十计。图为他在波兰华沙时受到的欢迎场景。
  俄罗斯联邦政府
  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走过了短短25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5年里,俄罗斯联邦政府处于三位总统的主政之下,即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若按时间来划分,1991~1999年可说是属于叶利钦时代,2000~2016年则属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代。
  ◎叶利钦时代
  20世纪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引发了多个加盟共和国的相继独立,俄罗斯所有名义上的民族自治区也跟风而动,纷纷宣布自己是独立的共和国。为了防止俄罗斯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叶利钦政府连续推出多项举措,先由中央政府和各地签订条约,再通过新宪法的颁布赋予了其他地区更多权利,同时改革各地的税收制度。
  接着,叶利钦又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计划推动国内市场经济。该计划是以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它的初衷是用短期的经济下降为代价,换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导致了俄罗斯长期经济衰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情况急剧恶化。
  经济改革上的难题尚且无力解决,车臣问题亦接踵而至。1995年,叶利钦派出军队进入车臣地区,试图恢复俄罗斯对该地区的控制。但是,该做法不仅未能完全收回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反而造成了两万多平民的死伤。
  到了叶利钦主政后期,俄罗斯经济爆发金融危机,国内债台高筑,工人工资被拖欠,外国投资者大批撤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下,叶利钦于1998年解散了政府,1999年退出政坛。
  ◎政坛双雄
  继叶利钦之后,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这位强硬派领袖有一句名言:“俄罗斯需要一个强势的国家政权。”在执政期间,普京增加军费支出,同时依靠出口天然气和石油赚取了大量外汇,使俄罗斯经济明显好转。更重要的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兵阿富汗,普京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让他赢得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尊重。
  梅德韦杰夫是普京的得力助手,此前他曾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08年的总统换届之年,梅德韦杰夫毫无悬念地当选俄罗斯总统,他上任后的第一项举措便是任命普京为总理。在执政期间,梅德韦杰夫与北约就欧洲导弹防御系统达成协议。2011年8月,普京明确表示自己将于2012年再次竞选总统。当他如愿成为俄罗斯总统后,梅德韦杰夫同时也就任总理——人们把这一对搭档称为“政坛双雄”。在二人的精诚合作下,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重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强势姿态。
  对于普京这位强硬派领袖的执政方针,各国人士有不同观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手段结束了国内政局的混乱状况,同时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他是一位有能力认清俄罗斯局势和资源状况的领袖者,他的执政理念必将在一段时期内影响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
  政坛双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