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俗风物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章
  名俗风物
  与功勋彪炳的君王、名垂千古的战役或是傲然矗立的城市相比,民俗风物的存在显得平淡无奇。可是这些小小的特色风物却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持久到一个朝代、一个民族可能都无法与之匹敌。比如一个精美的俄罗斯套娃、一杯醇烈的伏特加、一份诱人的鱼子酱、一块香甜的黑面包、一碗地道的罗宋汤、一只银光流动的木制漆器,它们越过疆土、民族与时光的羁绊,就是希望在这个美好的年代里被你温柔以待。
  民族风格的服饰
  俄罗斯人很注重仪表,对衣着打扮有很高的品味和审美眼光,非常讲究色彩和谐与整体搭配,总是穿戴整齐、打扮得体。虽然城市街头充满了时尚气息,但在追求潮流之余,俄罗斯人一直保留了几款独具民族韵味的传统服装,比如“鲁巴哈”和“萨拉范”,以及冬天的主角“淑巴”。
  ◎“鲁巴哈”和“萨拉范”
  “鲁巴哈”是一种类似长袖连衣裙的俄罗斯传统女装,没有腰身,穿时需要束起腰带。由于长袖能够防止稻草扎刺皮肤,俄罗斯妇女以前下地除草时很喜欢穿,故而又称“割草裙”。最早的鲁巴哈多用亚麻料制成,样式和颜色都很单调,裙摆裁剪得很宽大,约有90~140厘米,穿起来飘逸动人。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显贵妇人会穿着用呢料缝制的鲁巴哈,这在当时属于一种奢侈品。
  在俄罗斯的不同地区,鲁巴哈样式略有不同,颜色搭配也各有千秋。莫斯科和北部地区的鲁巴哈衣袖宽松,腰身略收,可将身材衬托得修长丰满。有一种专门在节日庆典上穿的大红色鲁巴哈,肩部镶有黄、黑两种颜色,领口绣着均匀的缀褶,下半身为方格裙,显得极为靓丽。南部地区的鲁巴哈为“冬尼卡式”,该款样式简单,领口有点缀,下半身为直筒裙式、瓦洛尼什地区的鲁巴哈大都点缀着复杂的图案和烦琐的绣花,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鲁巴哈则以白色为基调,蝴蝶式衣袖肩部红白相间,非常美丽。
  “萨拉范”一词源于伊朗语的“萨拉巴”,意思是“从头到脚”,这里指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大众化女士长裙。长裙的款式有冬尼卡式、科索科林式、直筒式、腰带式,面料有粗麻布、印花布、蜡染布等、锦缎、丝绸等,而且长裙上大都饰有绣花、补花、丝带、亮片等,显得活泼随意,独具风情。
  ◎皮大衣“淑巴”
  “淑巴”是俄罗斯人冬季御寒的皮大衣,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等不同材料。在羽绒服问世以前,它一直是俄罗斯人冬季服装的主宰。因为款式和颜色比较单一,淑巴曾一度跌入低谷,但近年来,淑巴的款式越来越新颖,颜色越来越丰富,重新唤起了俄罗斯人对皮大衣的兴趣。穿皮大衣的时候,一般要搭配质量较好的皮帽、皮围巾、皮手套,这样才算置齐了“行头”,否则再好的“淑巴”也会黯然失色。
  俄罗斯典型的男式民族服装是斜领的粗麻布衬衫,领口和下摆有绣花,下身穿瘦腿裤,外罩粗呢大衣或一件长衣并系腰带,冬天时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不过,如今这番穿戴一般只在传统节日时才能见到,男士们平时一般穿着西装、休闲装、运动装等。
  身穿传统服装和“淑巴”的男人肖像
  礼仪禁忌
  从言谈举止中可以感触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从礼仪禁忌中可以透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范气度。不管是从日常行为、节庆习俗还是一些图案、数字和颜色里,都隐藏着沿袭自传统的痕迹,俄罗斯也不例外。那么,你知道这个国家有哪些常规的礼仪禁忌吗?
  ◎日常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著称于世。他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善待客人,客人便不会愧对主人。”
  在称呼方面,俄罗斯人讲究分寸,非常看重社会地位。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直接用姓名称呼对方时,可按照彼此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称呼方法。只有在初次见面或在极正规的场合下,才有必要称呼对方全名。
  在见面和告别时,俄罗斯人习惯亲吻和拥抱。对亲人和好友,要在面颊上“左右左”连吻三下,称为“三记吻”。长辈一般会吻晚辈的额头,若是久别重逢还免不了来一个热烈的“熊抱”呢。不过,如果彼此只是泛泛之交或次初相识就享受不到这种礼遇,最多是个握手礼。
  在迎接贵客的时候,俄罗斯人会将面包和盐摆放在餐桌最显眼的位置,以表示对来客的欢迎。客人一进门,主人会捧来盐和面包,这时客人要先亲吻一下面包,掰下一小块再撒上一点盐稍加品尝,然后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如果在俄罗斯人家里做客,不肯吃人家的面包,会被视作一种很失礼的行为。有趣的是,这种传统待客风俗现在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的迎宾礼。
  俄罗斯人特别喜欢鲜花,无论生日、节日、红白喜事,还是平日做客,都离不开鲜花的陪伴。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送花的数目一定要是单数,只有某人去世的时候,才会送偶数的鲜花。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能送病人全白色或全红色的鲜花,尤其忌讳送红白相间的鲜花,俄罗斯人认为那意味着死亡即将来临。但在传统婚礼上,俄罗斯人很喜欢用白色花卉组成花束,以象征爱情的纯洁。
  ◎禁忌行为
  注重礼仪的同时,俄罗斯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行为禁忌。比如在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后要自觉脱下外套,摘下手套、帽子、墨镜,放到主人指定的位置,切忌随处乱放衣物。
  俄罗斯人非常忌讳有人称赞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相互寒暄交谈时,可以夸奖对方的外表、穿着、身材、气质等等,唯独不能说“你真健康”“你从不生病”“你身体真好”等,因为俄罗斯人认为说这些话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需要着重提醒的是俄罗斯人认为“左主凶,右主吉”,特别忌讳用左手握手、接触别人,或者用左手递送物品,那会被视为很严重的失礼行为。在俄罗斯家庭里用餐的时候,餐桌上忌讳发出咀嚼的声音,而且不能用汤匙直接饮茶,也不能让它立在杯子里。
  与许多西方国家的公民一样,俄罗斯人不喜欢“星期五”和“13”,更不喜欢数字“666”,认为它代表魔鬼。他们很喜欢数字“7”,在俄语里,7经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好客的俄罗斯人
  民以食为天
  人类从来无力拒绝食物的诱惑,一句“民以食为天”足以揭其真谛。若说全世界有哪些国家拥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必然名列其中。与中国相比,俄罗斯人的日常饮食就简单多了,普通家庭餐桌上常见的主食和蔬菜有面包、馅饼、香肠、奶酪、圆白菜、胡萝卜等,常见的辅食与饮品有酸黄瓜、鱼子酱、伏特加、格瓦斯等。
  ◎黑面包与馅饼
  俄罗斯的肥沃黑土地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与蔬菜,它们被烹制成各种面包、沙拉、小吃和汤。人们很喜欢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与一般面包相比,黑面包的味道独特鲜美,营养价值更高,而且更易于消化。俄罗斯的顶级黑面包是“博罗季诺黑面包”,它的来历与1812年的法俄战争有关。据说,当时博罗季诺修道院的修女将开胃草籽加入面粉,烤制出浓香四溢的黑面包,让俄罗斯士兵胃口大开、士气大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那场战争使黑面包“一战成名”。
  俄罗斯的葡萄馅饼
  馅饼也是俄罗斯人比较钟爱的一种主食。俄式馅饼属于发酵类馅饼,原料有黄米粉、荞麦粉、小麦粉三大类,不但形状各式各样,命名也比较有趣,如以馅料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以人名命名的“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生日馅饼”等。
  当俄罗斯人准备结婚时,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做一种传统的“婚礼馅饼”,它由薄煎饼加几种馅料层层垒叠而成。最特别的是馅饼“盖”上的花纹——男方家的馅饼是人形花纹,寓意“人丁兴旺”;女方家的馅饼以花为主,寓意“美丽、忠诚”。
  俄罗斯传统的汤、面包、饮料
  ◎格瓦斯与巧克力
  俄罗斯的常见美食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油煎包子等,以及著名的罗宋汤、红汤、黑汤、椰菜汤等。在酒水饮料方面,他们喜欢喝烈酒伏特加与格瓦斯饮料,有时也会喝加了糖或果酱、蜂蜜的红茶。
  伏特加与格瓦斯可以说是俄罗斯最流行的传统饮品,前者属于烈酒;后者是一种不含酒精的清凉饮料,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格瓦斯用黑麦芽、大麦芽、黑麦粉、糖等原料制作,成品味道酸甜,散发着黑麦面包的香味,不但解渴还利于消化,有助于恢复体力,遂被誉为“液体面包”。
  作为甜食的主角,俄罗斯的巧克力必须一提。据说在18世纪,巧克力传入俄罗斯以后,叶卡捷琳娜大帝每天凌晨起来,办公桌上总少不了一杯由宫廷御厨调制的热巧克力。女皇的小小“嗜好”很快流传开来,渐渐扩大到俄罗斯贵族阶层,引发了一股美食热潮。
  19世纪中叶,莫斯科创建了巧克力工厂,第一次将各种酒、杏仁、蜜饯、葡萄干等作为馅料填入其中,生产出各种口味的巧克力。此后不久,富有创意的俄罗斯人又把巧克力引入食谱,比如最著名的俄式小薄饼加巧克力酱,至今还受到许多人的欢迎。据统计,现在每一位俄罗斯人每年大约要吃掉4千克巧克力,能与这一数字抗衡的也许只有伏特加了。
  俄罗斯鱼子酱
  自古以来,鱼子酱就是身价极高的美食,频频出现在波斯贵族、古希腊权贵、俄国沙皇的餐桌上。上佳的鱼子酱颗粒饱满圆滑,色泽透明清亮,微微泛着金黄的光泽,被喻为“黑色的黄金”。品尝鱼子酱,其实是一种纯粹感官的奢华享受,所追求的绝不是肚腹的饱足,而是食物与味觉之间的美妙融合。
  ◎食材中的奢侈品
  俄语里表示鱼子酱的单词是“nkpa”,最好级别的鱼子酱被叫作“马洛索”(malossol),意思是“微咸的”“少盐的”,盐浓度在3%左右。
  严格来说,只有鲟鱼卵才可称为鱼子酱,经典的鱼子酱具有独特的大小、颜色与味道,只有从里海、黑海里打捞出来的白鲟、奥斯特拉鲟鱼、闪光鲟所产的鱼卵才是行家所推崇的鱼子酱。位于伏尔加河口三角洲的小城阿斯特拉罕是鱼子酱胜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鲟鱼子生产加工基地。
  最高级的白鲟一年产量不到100尾,而且要超过60岁的才可取卵制作鱼子酱。中级的奥斯特拉鲟鱼12岁左右才可取卵,即使最低级的闪光鲟,也得到7岁才可取卵。鱼子酱含有皮肤所需的微量元素、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和重组基本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滋润营养皮肤,使皮肤细腻光洁,起到所谓“返老还童”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鱼子酱一直是食材中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流行于上流社会的餐桌上。
  ◎繁复的加工
  鱼子酱的珍贵,除了鲟鱼稀少外,还因为从鱼卵被加工成鱼子酱的过程非常繁复,全靠直觉和艺术般的熟练技术。鲟鱼在里海地区每年春秋两季收获,一般认为在春天捕获的鲟鱼出产的鱼子酱质量较佳。
  鲟鱼捕捞上来后,要在极快的时间内迅速取卵,筛检清洗,然后由经验丰富的渔夫来判断该放多少盐腌制,既要引出鲜味,又不能过咸,鱼卵品质越好,越要少用盐。加盐之后,将鱼卵放到滤网上筛晃,直到滤去水分装罐。通常鱼卵在零下2~4摄氏度的温度下可以保存18个月,在冰箱中冷藏只能保存6~8周。如果来得及保鲜,鱼子酱也可以经过低温杀菌的程序,提供更久的冷藏保存时间。
  品尝鱼子酱的最好方法是直接入口。所有加工和运送的烦琐,都是为了鱼卵送入口中的时候必须保持粒粒完整无损。将一匙鱼子酱轻轻铺于舌上,当舌头和上颚轻轻压碎鱼卵的那一刻才能领会到那美味汁液爆涌而出的美味感觉。
  纯正的黑鱼子酱
  吃鱼子酱大赛
  2012年4月20日,莫斯科举办首届世界吃鱼子酱大赛:3分钟时间内,看谁能最快地吃掉一份重500克、有着“黑黄金”之称的鱼子酱。结果,一位名叫亚历山大·拉夫罗夫的中年男人只用86秒便吞下了这份价值5000美元的鱼子酱,获得了冠军,轻松捧回1万卢布的奖金和数罐鱼子酱。当时有人问:“会不会有一种玩命往嘴里塞钱的感觉?”
  罗宋汤
  汤是俄罗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美味,无论是午餐还是晚餐,第一道菜就是汤。哪怕在炎热的夏季,餐桌上也少不了准备一道新鲜的冰镇汤食。俄罗斯的汤食大致可以分为热汤和冷汤,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冷热兼宜的罗宋汤。
  ◎在俄罗斯发扬光大
  罗宋汤最初的名字叫红菜汤,是一种以红菜为主要材料,并保留了红菜基本色彩和口感的汤式。虽然它起源于乌克兰,不过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属于俄罗斯的特色汤食。有必要了解的一点是,红菜汤在俄语里的发音是“波尔西”,关于“波尔西”一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它源于斯拉夫语中的“独活草”,独活草是古代斯拉夫人做饭常用的某种香料,另一说法,是它在古斯拉夫语中的意思是红甜菜,遂据此得名。
  不管以上哪种说法更贴近事实,这种汤食的确在俄罗斯发扬光大,并在许多东欧和中欧国家广受欢迎,比如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摩尔多瓦、立陶宛等。
  20世纪前半期,大量俄罗斯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菜,其中就包括这种汤式的做法。俄式红菜汤一般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并不习惯,后来受原料和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另一种酸中带甜、鲜滑爽口的改良版汤食。由于俄罗斯的英语读作“russian”,日久天长之后,上海人遂将其读为“罗宋”,并将改良版的红菜汤更名为罗宋汤。
  ◎正宗罗宋汤
  那么,做一道正宗的罗宋汤需要哪些原料?俄罗斯人的烹饪材料有红菜、胡萝卜、西红柿、圆白菜、土豆、红柿子椒、洋葱及大蒜、香叶和胡椒等。如果不想喝素食汤,最好提前将一些牛肉、猪肉或鸡肉放入汤里一起煮,具体步骤如下:把肉类切成小块,把红菜单独炒熟,然后将白菜、土豆、洋葱、胡萝卜切成小块或切丝,与炒熟的红甜菜依次放入锅中,再加入水、加盐、糖、番茄酱等调料一起用文火焖煮,有时里面还会加入蘑菇和李子干。煮好以后的罗宋汤色泽浓郁、味道鲜美,在众多美食中很容易引人瞩目。
  需要强调的是,烹制这道汤肴时千万不要把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里,一定要将红菜提前炒熟,为了保护它的鲜艳色泽,最好在烹炒时添一点白醋。而且,炒好的红菜要最后放入汤锅。
  在端上餐桌之前,可以再撒上一些莳萝草和欧芹叶进行点缀和提味。很多俄罗斯人品尝这道美味时必会加上一勺酸奶油,还有些人会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不加红菜只加番茄酱的橙色罗宋汤,或者是不加红菜也不加番茄酱的绿色罗宋汤。
  罗宋汤既可以冷吃也可以热吃,若再配上一份地道的黑面包,便会令食客们在唇齿之间品尝到浓郁的俄罗斯风情。
  配酸奶的罗宋汤
  伏特加
  在俄语里,“伏特加”是“水”的意思。相传第一位喝了这种酒的莫斯科大公曾惊叹:“好烫嘴的水!”于是,“烫嘴的水”就成了伏特加酒最早的名称。后来,人们就发现这种“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够消除疲劳、令人兴奋,暂时忘记尘世的烦忧、痛苦和不幸,遂深深沉醉其中。以后凡是在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中留下印记的名人,几乎都和伏特加有着不解之缘。
  ◎为了伏特加,打官司!
  伏特加酒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主要原料,先通过蒸馏制成高度酒,再用蒸馏水淡化到40~60度,变成无臭无味、清澄透明的白酒。成品酒质晶莹澄澈,入口清爽,不苦不涩,只留下一股火焰般的清热。
  伏特加的生产始于15世纪中叶,当时称为“面包酒”“煮熟的酒”。据说克里姆林宫丘多夫修道院是最早生产伏特加的地方。1478年,伊凡三世确定了这种白酒的国家垄断权。1553年,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开设第一家伏特加酒馆,并为其命名“第21号餐桌酒”。
  可是波兰人说,伏特加是他们在1540年先于俄罗斯人发明并生产的。于是,两个国家开始了一场关于争夺伏尔加专利的诉讼之战。这场官司打了很多年,直到1980年,国际仲裁法庭才裁定:“伏特加是俄罗斯首创的酒精饮料,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做伏特加广告的特权。”判决一下,俄罗斯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做广告:“只有来自俄罗斯的伏特加才是真正的俄罗斯伏特加!”
  伏特加几乎可以注入各种味道,是非常好的基酒,故而经常出现在鸡尾酒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如今有味道的伏特加越来越受欢迎,一种品牌的伏特加可能有超过10多种不同口味的产品,如巧克力味、肉桂味、柠檬味,甚至还有胡椒味。
  俄罗斯超市里的各种品牌和类型的伏特加酒
  ◎美酒带来的烦恼
  18世纪以前,由于国家垄断伏特加的生产,这种酒在俄罗斯尚未普及。后来,国家允许王公贵族生产伏特加,一些有实力的大家族开始使用最好的原料、独特的配方,生产各种优质伏特加,品牌秘方也始终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各大家族关于酒业的竞争特别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年生产伏特加达到了11亿升,如今每年的伏特加消费量更是一个庞大惊人的数字——约为24.5亿升!人均饮酒量远远超过饮酒大国瑞典和芬兰,成为世界上“最能喝酒的民族之一”。
  据近期调查显示,65%的俄罗斯人从16岁就开始喝伏特加,几乎家家都备有200~300毫升专门饮用伏特加的大杯子,平时总是喜欢找些名目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痛饮。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男人不会喝酒,俄罗人就会说他:“你不是男子汉!”
  由此,酗酒一度在俄罗斯成为社会问题:犯罪率升高、工伤事故增多、平均寿命减少、出生率下降等等。俄罗斯历史上曾几次颁发禁酒令和禁产令,到了1995年,俄罗斯甚至将酒类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反酗酒政策写入法律条款,督促全国人换一个“清醒的生活方式”!
  正如当时俄罗斯某报发表的评论所言:“对于俄罗斯,伏特加不仅是酒精饮料,而且是历史和传统、财富和贫困、喜悦和痛苦。”
  俄罗斯套娃
  套娃是俄罗斯最典型的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14世纪莫斯科以南的古镇扎郭尔斯科,俄语称为“马特廖什卡”。它由多个图案相同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20多个,常用彩色油漆加以描绘。最大的俄罗斯套娃像花瓶那么大,最小的像一粒米那么小,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时还寓意着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壮实的身体及人丁兴旺的后代。
  ◎俄罗斯套娃变脸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俄罗斯有两家表亲是邻居,表兄妹相伴长大。后来,表兄远走他乡谋生,因为思念家乡的表妹,每年都用木头做一个美丽的女娃娃,一年比一年做的大。数年过后,表兄回到家乡,将一套木娃娃送给表妹。有人见此非常有趣就跟着模仿制作,套娃渐渐流行起来。
  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平时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摆放,也可以一个套一个地装在一起。最常见的套娃图案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紫色等,色彩亮丽,容貌甜美。
  制造套娃最初的主旨是为了取悦孩子,因此童话里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渐渐被做成套娃,按照比例一个套着一个,看上去非常有趣。后来,俄罗斯套娃走向全世界,受到了各国朋友的喜爱,一些生活中的著名人物,如球星、影星、历史名人等,以及动漫里的卡通形象都成为套娃的素材。对此,莫斯科一家报纸曾评论:“俄罗斯套娃变脸了!”
  ◎考究的制作工艺
  俄罗斯制作套娃的手工作坊
  俄罗斯套娃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既可当作摆设品,也可用作收纳盒和礼品盒。虽然它的结构看上去并不复杂,但制作过程非常考究,单是准备木材就需要很长时间。
  桦树和莱姆树是制作套娃的首选木材。在初春时节,树木富含汁液的时候,将选中的树砍倒,剥去大部分树皮,只留下少数几环,以防木材开裂,然后放置到通风处晾干。如果要做中等尺寸的娃娃,木材至少要晾两年。如果要做15件套以上的娃娃,每个娃娃的内壁则需要做得很薄,对木材质量要求相应提高,至少要晾5~6年。
  可以说,每位制作套娃的手艺人都是技艺精湛的雕刻工,楦空、绘画、烫花、镶金等工序无所不能。制作一个娃娃前后要经过15道工序,尺寸大小全凭制作人的感觉和经验,完全不用工具测量。一套制作精细的套娃,售价可高达几百美元,完全能与传世艺术品媲美。
  精湛的雕刻、绘画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使俄罗斯套娃成为每位游客带回家乡的首选纪念品。打开第一个套娃,就好像打开一个奇妙有趣的世界,看着那一个套一个、一个比一个小巧的木娃娃,仿佛一道神奇的魔法正在眼前徐徐进行。
  传统手工艺品
  俄罗斯的传统手工艺品多种多样,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桦树皮编织的五彩篮筐、五颜六色的复活节彩蛋、绣着公鸡的毛巾、纹饰精美的披肩,还有涂着鲜艳油彩的黏土骑士、白底蓝花纹的格热利陶瓷器、美如童话的帕列赫微型清漆画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恰如诗人所言:“那是俄罗斯的灵魂……那里洋溢着古罗斯的气息!”
  深受重视的教育体制和名校
  俄罗斯拥有一套完整而全面的教育体制,全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成人总数的95%,高居世界第一。在建立健全教育体制的同时,这个国家还创建多个高等学府,不仅为国家的未来搭建了教育平台,还为他们开辟了展望世界的窗口。
  ◎完善的教育体制
  俄罗斯的国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国有各类大学700多所,专业学科500多个,另外还有近800个科研机构也承担着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教育任务,在数学、物理、化学、医学、教育学、航空、航天、航海、核能利用、军工、光学精密机械等学科都颇有建树。
  这个国家能够在教育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受到教育界的拥护。随后,俄罗斯政府提出“教育第一、教学第二”的教育新方针,在设置课程时强调多样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主楼
  此后,这个国家的教育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俄罗斯大多数学校的设施都比较完备,一般学校内均建有图书馆和食堂,55%的学校有室内体育运动厅,60%的学校设有劳动教育车间。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现在大约有8000多个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科技工作站、旅行俱乐部、运动学校、航天航海俱乐部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业余时间接受专门和系统的训练。
  在着力维护亲子关系的同时,俄罗斯人还很注重家庭熏陶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以“雏鹰”夏令营为例,夏令营每年要接待1500名7~15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若想参加活动,就必须离开父母,到郊外营地度过20多天的集体生活。莫斯科工会在克里姆林宫举办儿童专场新年庆祝活动时,参加者全是6岁以上的儿童。工作人员是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均不能入内,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可见,俄罗斯人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功,与平时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著名的高等学府
  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学生们会面临着多种选择,有的转到高年级继续学习;有的去中等专业学校上学,通常是应用专业(厨师、木匠等)。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继续在学校学习,然后考入大学。
  俄罗斯拥有令人向往的一流大学,每所大学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各占优势。比较著名的学府有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国立大学)等。
  莫斯科国立大学校区
  莫斯科国立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和最古老的大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等专业位于世界50强内,计算机科学在100强内。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有22个学院和13个研究所,两个主校区设在特森特拉尼岛和彼得大帝夏宫,历史、考古学、数学、现代语言学、物理与天文学专业居于世界前列。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和最大的专业技术大学,拥有19个部门,专业领域为工程与应用科学,每年均为学生提供免费食宿,而且还开设了听障学生教学。它在世界顶尖大学中排得上名的只有一个专业:机械、航空及制造工程。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国立大学)在国内被称作为“俄罗斯的麻省理工”,是一所侧重于物理、数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学院,有物理学与天文学两个专业跻身于世界顶尖大学之列。
  莫斯科国立大学内的老建筑
  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是位于西伯利亚的一所俄罗斯名校。该校主校区在托木斯克,校内拥有6个英语硕士项目、10个博物馆、1个植物标本室、1个西伯利亚植物园、1座游泳池、1个文化中心,以及1座大型图书馆。
  其他著名大学还有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以及各个综合文史类、理工医学类、艺术类高级学府。
  俄罗斯完善的教育体制与著名的高等学府,不但为本国学生创造出有利的教育环境,亦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前来。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俄罗斯教育体制推行成功的一个例证。
  盛行的体育活动
  俄罗斯是一个体育强国,为了增强国民对体育的兴趣,俄罗斯国内建起了2000多个大型运动场,包括大大小小的体育馆、游泳池、滑雪基地,国际象棋俱乐部、射击运动场更是数以万计。俄罗斯人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冰球、滑雪、足球、拳击、赛马、跑步、国际象棋等。
  ◎冰球与滑雪
  2008年的世界冰球锦标赛上,俄罗斯男子冰球队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冠军。
  高纬度位置让俄罗斯在冰雪运动中独占优势,这些运动似乎更能体现出“战斗民族”的特征。俄罗斯的冰球运动项目在世界上长期雄踞第一,男子冰球国家队获得过4次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冠军,以及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的银牌。冰球明星也层出不穷,如维亚切斯拉夫·沃伊诺夫、亚历山大·奥韦奇金、叶卡捷琳娜·萨罗维耶娃等人均受到热烈追捧。
  在俄罗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打冰球、看冰球比赛,许多城市还建有规模不小的冰球场和溜冰场。每逢圣彼得堡有冰球比赛的时候,总是场场爆满!为了吸引民众更积极地参加这项运动,普京总统还倡议成立夜间冰球联赛,并数次亲自上场,穿着红白蓝三色球衣与著名运动员们展开激烈的角逐。
  滑雪运动在俄罗斯盛行不衰,国内拥有最受欢迎的五大滑雪场,即红波利亚纳、栋巴伊、厄尔布鲁士、谢列格什和希比内。在单板滑雪、跳台滑雪、自由滑雪、高山滑雪等项目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运动员,如阿廖娜·阿廖希娜、维克·维尔德与妻子阿廖娜·扎瓦尔金娜等人。
  ◎足球与国际象棋
  俄罗斯人对足球运动的爱好不亚于冰球,每逢足球比赛都座无虚席。此前一段时期内,俄罗斯足坛一度寂寂无闻,但最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圣彼得堡泽尼特球队、喀山红宝石球队的迅速崛起,俄罗斯足坛开始大放异彩。2005年、2008年,俄罗斯两次问鼎欧洲联盟杯冠军,并在2008年以黑马的姿态晋级欧锦赛四强。2013年,它又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力压葡萄牙队,角逐世界杯。这些战绩有力地表明了俄罗斯足球正在强势回归,普京总统也对它寄予了厚望。
  与足球运动相比,俄罗斯在国际象棋项目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个国家素有“国际象棋王国”之称,曾出现过鲍特维尼克、斯季斯洛夫、彼得罗辛、斯巴斯基等世界顶尖高手。1996年和1997年,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曾两次与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制的、运算速度高达每秒2亿步的计算机“深蓝”对弈,两次“人机大赛”当时轰动了全世界。
  象棋活动在俄罗斯民间更是处处可见。每年春夏时节,许多大城市的公园里、林荫道上,随时可见两人对弈,观战的棋迷挤满周围,很多人诙谐地说:“像是苍蝇围住了一块甜馅饼!”
  在俄罗斯,另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具备很强的实力,多次在世界级赛事上大出风头,比如游泳、体操、田径、跳水、网球、拳击、摔跤等。
  大马戏
  “如果去俄罗斯没有看一场马戏表演,就像去巴黎没有看红磨坊演出,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俄罗斯大马戏可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马戏的代名词,它凭借一些传统项目,比如惊险的高空走钢丝、老虎钻火圈、演员在马背上翻腾跳跃,以及必不可少的顽皮小丑,博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
  ◎辉煌的历史
  早在古罗斯时期,一些民间丑角艺人便活跃在集市上表演唱歌、跳舞、耍把戏、讽刺短剧等节目,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渐渐地,很多艺人联合起来,每逢节日庆典时会在临时搭建的木建筑里来一场精彩表演,这即是俄罗斯马戏团的前身。当时表演的大力士举重、杂技演员在吊架上旋转、体操演员倒立等项目,后来都成了现代马戏团的基础表演。
  到了18世纪,马戏表演受到更多贵族的欢迎。从那时候起,几乎每位沙皇都有属于自己的皇家马戏表演团。表演团的演员们将马戏驯兽、杂耍视为家族事业,从此世代相传,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马戏世家,他们的很多后代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直到19世纪后半期,非流动马戏团才在俄罗斯民间出现。1877年,欧洲著名马术师加埃塔诺·奇尼塞利在圣彼得堡开办了一家豪华马戏厅,专门设置了皇室包厢,服务人员全部穿着雪白的衬衫和燕尾服,为贵族客人准备的节目单印在昂贵的丝绸上……至此,街头流动表演的马戏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
  “二战”结束后,俄罗斯马戏成为一项国家传统艺术,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开始在世界各国巡演,并得到了无数赞誉。一位马戏导演曾自豪地说:“还没有人在杂技特技,也就是技巧和设计上能超过俄罗斯杂技流派。”
  ◎著名的马戏团
  20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规模最大、表演水平最高的“俄罗斯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团”正式成立。马戏团里拥有许多马戏巨星和经典项目,比如伏尔尚斯基的高空钢丝、明尔德诺夫的快速马技、依格纳多夫的杂技、鲍索夫的空中体操、高尔尼洛娃的“骑象巡游大地”、费拉多夫依万诺夫驯熊,其他还有滑稽小丑、大跳板和高空飞人等等。
  “尼库林马戏团”是俄罗斯最早的马戏团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也是莫斯科唯一一个马戏团。因为建于花园街,所以也叫“花园街马戏团”。创始人尤里·尼库林,生前被誉为“最会说话的小丑”,他将马戏中小丑的形象塑造得极其成功,不但把快乐带给千家万户,还在喜剧电影中留下永恒的瞬间。辞世以后,人们把他和他的宠物狗一起安葬在新圣女公墓里,就在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墓地的旁边。一位马戏大师能够与伟大艺术大师葬在一起,足见马戏与歌剧、芭蕾舞一样,确实是俄罗斯的“国粹”之一。
  时至今日,俄罗斯马戏团的表演仍然吸引了许多人,哪里有俄罗斯大马戏,哪里就有欢笑和赞扬。有人曾戏言:“俄罗斯人的豪情蕴藏在伏特加酒瓶里,童真流露在大马戏里!”
  2012年,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团中训练有素的猴子在为观众表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