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之风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章
  草原之风
  时光的淘洗剥去大量的历史沉渣,同时又积淀出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珠。对一个民族来说,那些闪耀的珠光就是这个民族的鲜明特色。你看,一条美丽的“哈达”牵系诚挚的情意,一座古朴的敖包寄托人们的祝福,那达慕盛会激起了全民狂欢,白月节又预示着新的丰收之年。那洁白如云的蒙古包、宽袍大袖的蒙古袍、雕饰精美的蒙古刀、营养美味的奶制品,均从衣食住行上反映了古代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一个民族的浓郁特色,便从这点点滴滴中闪现出来。
  传统美食
  就像人生处处有惊喜,无论是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偏僻荒凉的郊外,还是清新如画的乡村、日光充足的高原,一样可能出现令人齿颊留香的美味食物——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品尝来自蒙古的传统美食,去领略那独特醉人的草原风情。
  ◎经典的白食
  奶制品是蒙古牧区的传统食品。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吉祥与纯洁,因此称奶制品为“白食”,也就是蒙古语中的“查干伊德”。
  蒙古的奶制品种类很多,如酸奶、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渣、奶糕等。酸奶在蒙古语里叫“塔日嘎”,由鲜奶经过一段时间发酵而成,味道酸香适度有助于消化,是老少咸宜的一种美食。
  蒙古族日常小吃
  黄油在蒙古语里叫“沙日陶希”,因其耐饿、耐储藏而成为蒙古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日常食物。他们喜欢在夏、秋两季使用传统方法制作黄油:先将鲜奶倒入发酵桶内,搅拌后等待发酵,然后捞出浮在上面的脂肪和蛋白,过滤掉渣子,放入铁锅一边加热,一边不断搅动,待颜色变得微黄,取出冷却即成。黄油可以说是鲜奶的精华,不但富含营养,还有安神明目、延年益寿的功能。人们把制作黄油剩下的沉淀物捏成小块晾干,为其取名“酥奶渣”。
  左右会自然凝结而成。
  奶豆腐在蒙古语里叫“阿若勒”或“胡乳达”,是牧民们最喜欢的一种传统食品,它的制作方法在不同的地方略有不同。最常见的方法是将鲜奶倒入容器内,放几天待其自然发酵、凝结,然后倒入锅内用温火加热,不停搅拌分离出乳清,等到凝固成稠粥状后,再倒入木模,于阴凉通风处晾晒即成。人们喜欢把奶豆腐晒成奶干,这样既容易保存又保留了丰富的营养。
  ◎喷香的肉食
  奶皮子在蒙古语里叫“乌日莫”。中国元朝《饮膳正要》中有一段记载:“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等功能。”同黄油一样,奶皮子也在夏、秋两季制作,人们将鲜奶倒入锅内用温水煨煮,待将沸时搅拌,令奶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鲜奶,使奶汁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皮,再将皮取出,自然冷却即成。此外,还有一种制法,可将鲜奶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室内,经过7~8小时肉食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如手把肉、烤全羊、煮全羊、腊肉、卵石焖肉、蒙古八珍等,都是当地很受欢迎的菜肴。
  奶茶
  蒙古人经常饮用砖茶和奶茶,略带咸味的奶茶博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奶茶在蒙古语里称为“苏台茄”,烹制方法非常简单:将水烧开,放入砸碎的砖茶,煮2~3分钟后将茶叶滤出,再倒入鲜奶,加入一点点盐,便可饮用。此外,酸马奶、马奶酒、羊羔酒也是蒙古人喜爱的饮品,他们将经过蒸馏发酵的酸马奶制成了马奶酒,这种饮料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有补血助消化的作用。
  流传最广的应该是手把肉了。顾名思义,手把肉就是用手抓着食用,上乘食材要属两岁的羯羊肉。人们将羊宰杀清理后,切成大块下锅煮,通常除了盐以外,什么佐料都不加,煮至七八成熟即可出锅。出锅后再用蒙古刀切割进食,其肉鲜嫩喷香不膻不腻。当然,只有在草原牧区,食客们才能享受到这种顶级美味。
  蒙古传统肉食卵石焖肉,用大块的牛羊肉与鹅卵石混在一起,放在桶里烧制而成。
  腊肉在蒙古语里称为“宝日兹”。每年秋冬之交,牲畜膘满肉肥之时,蒙古牧民如过节一般,家家户户都要宰杀牲畜制作腊肉,留待过冬食用。有的牧民喜欢将羊肉置于羊肚内冷冻保鲜,有的牧民则喜欢将羊肉切成细条,挂起来阴干,等待第二年春天羊瘦不宜宰杀时再美美享用。
  煮全羊在蒙古语里称作“兀兹”,一般在那达慕、婚礼等重要庆典或招待贵宾时才会制作。它的做法很有讲究:将羊去除皮和内脏后,从脊背第七肋骨至尾部截为一段,再割下头、颈、四肢、胛各一块,带尾入锅,煮熟后取出,按照卧羊的姿势摆在大长盘里。端上桌的时候,羊头要朝向最主要的客人。这道美食的特点在于:虽然从同一锅里煮熟,但每个部位的肉味各不相同,能给食客带来完全不同的味觉享受。
  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除了白食和肉食,谷物食品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蒙古人喜欢的谷物食品有奶煮面条、火烧、肉面肠、奶油糕点、油炸糕点、馅饼、包子、火烧、荞面粉肠等。在日益改进的饮食习惯中,另一些俄式菜肴与中式菜肴也获得了许多蒙古人的认可。
  礼仪习俗
  蒙古人长期从事狩猎和游牧生活,性格豪爽、举止大方,并以热情好客而闻名于世。在社交场合里宾客相见时,蒙古人一般都会互致问候或施握手礼,但献上哈达要属一种最正统的礼节方式,同时也是蒙古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礼节。
  ◎美丽的哈达
  蒙古人通常用献哈达来表示崇高的敬意。哈达是一种用丝绸、绢纱或棉布制作的“礼巾”,颜色有白色、浅黄色、蔚蓝色,一般宽30厘米,长0.5~1米,最长的可达3~4米,称为“朗脆”大哈达。哈达上绣有“八宝”“云林”等吉祥图案。
  白色哈达寓意“清白、朴实”,象征洁白纯净的心灵、幸福吉祥的生活、彼此信任的友情;黄色哈达象征尊敬与接纳、好运与幸福;蔚蓝色哈达象征生活像天空和大海一样清爽欢快、前程远大。
  薄如蝉翼的丝质哈达
  献哈达时,必须用双手捧着哈达,鞠躬献给对方。哈达的长度和献哈达的礼仪方式取决于接受者的身份或与献者关系的远近。给尊者或长辈献哈达时,身体要略微前倾,双手捧着哈达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位前或胸前。接受者的动作和姿态一般要同献者一样,并向对方表示谢意。
  蒙古人对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看门、守夜以外,它跟着主人放牧,护卫牧群应对外来的侵袭,甚至能替主人狩猎。
  蒙古人具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即使遇见陌生人也会以礼相待。他们把酒视为食品的精华,朋友见面常以酒水相待。因此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当主人敬酒时,应该痛快举杯一饮而尽,这样才能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如果客人实实在在毫不客气地痛饮饱餐,主人会感到格外高兴,认为对方诚实可交。
  蒙古人对长辈特别尊敬。长辈或尊者要坐在西边的尊位,长辈讲话时不能乱插话,长辈发问必须温和地回答,外出回来要到祖辈、父辈面前请安问好。
  ◎日常禁忌
  蒙古人认为火很神圣,是驱灾辟邪的圣物,因此禁止把刀插入火中,禁止用刀拨火,禁止在火上砍切东西,禁止在火上烤脚,禁止往火里扔脏物,以免刺伤或亵渎火神。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又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蒙古人忌讳黑色,将其称为“哈尔”,任何罪恶、不幸、背叛、贫穷等不吉事物都以黑色涵盖。
  蒙古人送礼时忌送帽子,帽子的口朝下则预示着会破坏别人运气。接递物品时,需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单独使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更不能用手指或马鞭指向别人或接触别人的用具,那会被视为很不尊重对方。
  蒙古人对动物的感情非常深厚,把狗视为草原牧区的朋友。到牧区人家做客,千万不能打或呵斥主人家的狗,否则就是犯了禁忌,会遭到主人冷眼相待。不管客人是骑马还是驾车,在接近蒙古包时切忌重骑快行,否则便会惊动畜群,或是让主人误以为有坏消息传来。
  哈达是蒙古族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
  剪发宴仪式
  剪发宴仪式是蒙古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仪式。当女孩年满2岁,男孩年满3岁的时候,家长会请一位与孩子属相相同的人前来为孩子剪光头发,同时还会举办一个特别的宴会,邀请喇嘛出席为孩子宣读经文祈福。等到仪式完成,家长再将剪下的头发烧掉。
  蒙历新年白月节
  每年公历的一二月份,蒙古人开始准备“查干萨日”,汉语意思是“白月节”。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遂将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节预示着春天的开始,预示着万物复苏牛羊肥壮,它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蒙古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届时,蒙古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迎接新年的到来。
  ◎美食与仪式
  白月节按照蒙历(与藏历基本相同)来确定日期,即每年蒙历的元月一日,日期与中国春节的时间差不多,有时相同,有时相差几天或几个星期。白月节的日期比较令人烦恼,因为在历法上存在分歧,几乎每年都是在政府的决策下才能把白月节的日期敲定,所以人们无法提前做好一些相关计划。
  尽管日期不定,但节日的到来很快就会将阴霾扫光,家家开始兴高采烈地为节日准备食物。按照传统,一般家庭都要准备赫云包布、煮全羊、包子、饺子、肉饼等食物,以及马奶、白酒等。赫云包布是一种用面粉和着黄油、牛奶炸成的食物,味道浓郁香甜,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过节食品。据说,全蒙古顶级的赫云包布来自佛教圣地甘丹寺,那儿选料上乘,工艺娴熟,还带有祥云、花卉等图案,寓意着吉祥与幸福。此外,蒙古人的年夜饭桌上,一定要摆放奶皮、奶豆腐等白色乳制品。
  蒙古人对春节食品的摆放颇有讲究,一般将点心、奶酪和糖果摆为3、5、7、9层,通常以9层为主,因为蒙古人认为“9”是最大的数字,也是最吉祥的数字。新婚夫妇的家中一般只摆放3层糖果点心,因为“3”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按照蒙古的传统,在除夕宴席开始之前,要用冬季最肥美的羊肉祭拜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先把煮全羊右后背最肥的部分切下来,分别敬佛、敬祖、敬火,最后再一块抛向空中敬天。仪式完毕,晚宴正式开始,每人举杯前都要先说一段长长的新年祝词,大家一边吃吃喝喝,一边唱歌跳舞,男女老幼无一拘谨,兴致勃勃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敖包与拜年
  初一清晨,蒙古牧区的牧民们要举行祭敖包仪式。全家人一起带着祭品,来到敖包前绕着转圈,一边转一边向空中撒祭品和写着经文的纸张,祈求上天赐福全家,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
  相互拜年是蒙古人庆祝白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初一早饭后,大家开始走亲访友、互拜新年。根据蒙古习俗,在太阳从东方升起之前,晚辈必须要向长辈拜年,并敬献哈达。拜年时,年少者要将双手托在年长者的胳膊肘下,以示自己的尊敬之心。同辈之间拜年要互致新春问候,祝贺对方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牧民们则骑着骏马到邻近蒙古包拜年,相互祝福在新一年里牧草青青,牛羊肥壮。
  此外,白月节期间,蒙古各地还会举办摔跤、赛马、赛骆驼等传统的比赛活动,远近民众都会踊跃参加,场面非常热闹。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那达慕
  全民狂欢之节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历史悠久的摔跤、赛马、射箭“男子三艺”大赛,现指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蒙古国的那达慕定在每年的7月11至13日,即蒙古的国庆节,全国有5天的假期。每年此时,那达慕都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参加,场面极其热闹。
  ◎早先的祭敖包
  那达慕由“祭敖包”仪式演变而来,是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项特色竞技项目,如今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敖包”最初只是牧民在游牧过程中用石头或沙土堆砌的“堆子”,主要用来标记游牧的路径和地界。后来,当游牧民族有了自己的宗教,敖包遂变成他们祭祀神灵的地方。
  2015年,蒙古乌兰巴托那达慕大会赛马中两名年轻的骑手正在穿越终点线。
  在草原上随处都可见敖包的“身影”,有的是单独的敖包,有的是几个聚在一起的敖包群。在蒙古人心中,敖包象征神灵的住地。牧民们每次经过敖包的时候,都要下马参拜,在上面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祈愿给家人带来平安吉祥。
  “打羊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达慕新增了一项游戏“打羊拐”。人们用四方形驯鹿角制成的“子弹”击向3米外的小巧羊拐,看上去很像蒙古版本的飞镖大赛。羊拐指羊踝骨,又叫“沙嘎”“嘎拉哈”,是草原牧区人人喜欢的一种娱乐玩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在远古时期曾被用于占卜活动,后来又作为蒙古、鲜卑、契丹、女真在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
  每到夏秋之际,正是牛羊肥壮的好时候。牧民们聚在敖包附近,举行一场盛大的祭敖包仪式。祭祀完成后,他们将继续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庆祝活动。
  与祭敖包相比,那达慕更注重“娱乐”和“游戏”。据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亲自组织过“那达慕”大会。他的侄子叶松海洪霍都尔参加了射箭竞技,在110米外一箭正中目标,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嘉奖。此后,蒙古便规定将摔跤、赛马、射箭归为“男子三艺”,并要求每个蒙古男子都要精于练习。
  ◎首都的那达慕
  每一年的那达慕盛会,蒙古各部落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最盛大的庆典活动是在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的那达慕。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牧民身着节日盛装,不远千里赶到乌兰巴托,参加各种比赛和庆祝活动。外国游客和记者也会前来看盛会,首都的街道顿时变得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开幕式一般在中央体育馆举行,虽然体育馆能够同时容纳上万人,但入场券依然一票难求,有的人排了一天一夜的队伍才能买到票。开幕式的表演规模非常宏大,有阅兵式、古代军队展示、老式汽车巡展、传统民族歌舞、大型健美操和摔跤等,每年的参演人员都会过万。
  7月11日上午,国家领导和各国嘉宾步入会场,骑兵仪仗队从国家宫将象征战无不胜之神的“九尾白纛旗”恭敬请出,一路护送到那达慕会场。接下来,国家领导致开幕词,宣布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在每一年的盛会现场,都有四五百名国内外著名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登台献艺。到了晚上,乌兰巴托人民广场还会举办超大型的免费音乐会。
  开幕式结束后,摔跤、射箭、赛马等竞技运动在不同场地展开了比赛。来自蒙古各地的几百名摔跤高手要一对一进行淘汰赛,直到最后决出冠军。摔跤是蒙古人最关注的项目之一,每年的摔跤冠军都要受到民族英雄般的追捧和爱戴。
  与此同时,几百名男女射箭手和上千匹骏马也开始了激烈的角逐。射箭源于蒙古传统的狩猎活动,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几乎个个都是神箭手,当年成吉思汗由马上夺得天下,靠的就是精骑善射的蒙古骑兵。传统的蒙古射箭比赛分为静射与骑射两大类,射手使用牛角弓、皮筋弦、木质箭等,射程只有10~20米的距离。静射时靶心是活动的,箭射到中心,靶心就会脱落。射箭比赛中最受欢迎的便是骑射,参赛选手们个个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骑马驰骋在赛道上。按照规定,每位选手每轮一马三箭,分别射向赛道上的3个靶位,如果一轮跑完3箭还没有射完,就会被认为水平低下。
  蒙古人生于草原、长于草原,从小练就一身精湛的骑术,走马、跑马、颠马、马术舞蹈、马术杂技、高难度骑术等项目都是他们钟爱的竞技。骑术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赛场上骏马齐奔、人欢马嘶,处处体现着速度与力量之美。中场休息时,观众们还可以来到赛场附近满足一下口腹之欲,那儿全是一排排商贩小铺,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小吃。
  2006年蒙古乌兰巴托那达慕大会盛况
  摔跤是蒙古人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因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摔跤。
  蒙古袍
  蒙古服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蒙古袍,可分为皮袍、棉袍、布袍、锦缎袍等。一般来讲,蒙古人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和棉袍。天气严寒时,妇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通常加穿马褂。总体来看,男式蒙古袍注重宽松舒适,女式蒙古袍则突出了紧身华丽。
  ◎漫长的发展史
  很早以前,蒙古人以狩猎为生,用打猎得来的兽皮加工制作衣服。后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用畜皮加工成的衣服因简朴实用而越来越受欢迎,羊皮衣一度成为主要服装。
  皮帽、坎肩、袍子、靴子代表了蒙古人传统服饰。
  刚开始,羊皮只用来做短衣,用绳子将两襟交叉系在腰间,既简单又保暖。后来,为了骑马时能保护腿部,也为了方便和衣而卧,羊皮衣逐渐加长变成了羊皮袍,形成蒙古袍的雏形。进入铁器时代,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靴子已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主要服饰。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前,由于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各部族的衣冠服饰基本相同,仅在某些款式风格方面略有不同。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统一了服饰的款式风格和基本色彩,颁布法令严格规定,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适合穿什么样的服饰,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由于帝国版图的扩张,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地区,为蒙古服饰提供了很多装饰材料,舒服的棉布和精美的绸缎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曾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绘了蒙古袍的华丽:“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当然,作者描绘的肯定是富裕贵族的穿着,他们主要穿用绸缎、锦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的华丽蒙古袍,贫穷者一般穿用羊、山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制作的蒙古袍。
  早期的蒙古袍男女服装样式大致相同,不像后来流行的高领口,而是右衽交领,由左边到腋下有开衩,右边有三扣,左边有一扣,少数为方领,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腰带束腰,以便骑马时保护腰肋。此外,已婚妇女还常穿一种非常宽松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
  身穿蒙古袍的女子射箭选手
  如今,蒙古袍成了蒙古人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蒙古语称其为“特尔为克”,大多都是大襟长袍。男袍常见蓝色、棕色、灰色,女袍常见红色、绿色、紫色。蒙古袍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美的花边。这种袍子很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样式肥大利于护膝防寒避风,袖长、领高又可以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防蚊的作用。
  ◎最佳搭档
  坎肩、腰带、靴子可谓是蒙古袍的最佳搭档。关于坎肩的来历,据说由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亲自设计。皇后察必为了让忽必烈在骑马征战或骑猎时既方便又保暖,便设计了一件“比甲”。“比甲”是一种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且缀以两袢的衣服,它流传到民间后渐渐变为坎肩,现又成了搭配蒙古袍的一种经典外套。
  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美丽的图案,有的还缀有五颜六色的亮片儿,金光闪闪十分好看。蒙古妇女穿坎肩时,一般不扎腰带。
  腰带是蒙古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护腰肋,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蒙古腰带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3~4米,色彩多与蒙古袍颜色相协调。蒙古男子扎腰带时,为了骑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而且束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通常会挂着“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蒙古女子扎腰带时则相反,要将袍子向下拉展,显示出自己娇美的身段。
  身穿蒙古袍的乐师使用蒙古典型乐器马头琴演奏乐曲
  蒙古人穿靴子的历史很久远,在《蒙古秘史》《马可·波罗游记》中均有记载。蒙古靴是蒙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又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而且有防寒防蛇的作用。按照材料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皮靴、布靴、毡靴等;按照样式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尖头靴、圆靴、小尖头靴等;按照高矮来分,蒙古靴又可以分为高靴、中靴或矮靿靴。但无论哪一种蒙古靴,做工都非常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还绣制或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展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
  蒙古刀
  蒙古刀是马背民族不可缺少的深爱之物,蒙古语中称其为“呼图嘎”。它外形美观又非常实用,既能用来宰畜吃肉,还能用来健身防身、镇宅辟邪,或者是当作装饰品、艺术品。由于蒙古刀承载着勤劳、和平与吉祥的祝福,故而又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首选礼物。
  ◎男子的身份标志
  在蒙古国的传说中,美丽的长生天赐予蒙古人“三大宝”和“三小宝”。三大宝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宝为蒙古刀、马头琴、奶酪工艺。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刀是长生天所赐的圣物,能带给主人好运和平安。
  很久以前,蒙古刀仅是牧民们随身携带的生产及生活工具,捕猎、吃肉都少不了它。由于蒙古人非常重视美化随身物品,便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等加以装饰。于是,蒙古刀的造型越来越精巧,纹饰越来越华丽,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它不但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而且是蒙古男子某种身份的标志。在蒙古当地,没有佩带蒙古刀的男子会被女子看不起。
  精美的蒙古刀
  ◎精美的艺术品
  完整的蒙古刀一般包括以下部分:刀、刀鞘、火镰、勃勒、托海牌(托海钩)、连接索、筷子。蒙古刀的尺寸一般在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可分为男式刀和女式刀,男式刀要比女式刀宽大一些,通常带有火镰;女式刀讲求精巧秀丽,一般不带火镰。
  蒙古刀的刀身为单刃直刀,采用优质钢材锻打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常用钢、木材、牛角、兽骨、兽皮等材料制作,采用镂、雕、模压、镶嵌等工艺,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显得古朴雅致或粗犷大气。有的蒙古刀会将整段刀鞘包裹着金属皮,上面雕刻复杂的花纹,再镶嵌名贵的石头、珊瑚等,看起来更显精美华贵。刀鞘上筷子的插孔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并排置于刀鞘一侧,另一种是分别置于刀鞘两脊上。
  蒙古刀展示出蒙古人的精湛工艺,它从来不是一种械斗工具,人们更乐意把它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尊贵的朋友。时至今日,草原上的蒙古男人除了练习骑马、射箭与摔跤外,通常还必须佩带一把上好的蒙古刀,因为它象征着男人像钢铁一样坚强。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直铭刻着蒙古游牧民族的辉煌历史,同时也体现出蒙古人在制作技艺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
  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男子随身携带的装饰品之一,一般被装进荷包里,揣在怀里或者挂在腰间。用凤凰石、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各种鼻烟壶很受蒙古人的欢迎,他们相信白玉鼻烟壶可以保佑主人身体不受外伤,珊瑚鼻烟壶能为主人带来好运……若在路上遇到熟人或去别人家做客时,还可以拿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或者以互相交换鼻烟壶来表示相互尊重。
  蒙古马
  马是游牧民族最忠诚的伙伴,蒙古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许多蒙古牧民都将马视为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把马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在日常话题中,蒙古人经常把别人夸赞为草原上的骏马,从中即能看出人们对马的热爱之情。
  ◎人类的朋友
  悠闲吃草的蒙古马
  与常见的高头大马相比,纯种蒙古马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体形矮小却拥有强健体魄,性格彪悍却对主人非常忠诚。在赛场上,蒙古马是有名的奔跑健将,奔跑速度丝毫不亚于其他高头大马,而且它们的耐力也比其他马种要强悍许多,生来不畏寒冷,在极端生存条件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战场上,蒙古马向来忠诚勇敢,伴随着主人冲锋陷阵绝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它们甚至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良好的体质与刚勇的性格注定了蒙古马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最佳伙伴,即便在和平年代,它们依然在辽阔的草原上表现不俗。蒙古马是无怨无悔的劳动者,为牧民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不仅是牧民们的交通工具,而且在放牧和负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历尽艰辛,这些可爱的朋友们却毫无怨言,还常常表现出为主人分忧的特质。
  蒙古马浑身都是宝,洁白的马奶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哺育着草原牧民。人们用它制成了香甜的马奶酒,与其他酒相比,马奶酒具有治疗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是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营养性饮料。
  ◎赛场上的“万马之首”
  在蒙古各地举行的大小赛事上,蒙古马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来说,每一场比赛获胜之后,骑士不但能够获得很高的荣誉,参赛马匹的身价也会随之暴涨。
  蒙古境内的大规模马赛均由地方政府主持,主要分为赛奔马和赛走马两大类。赛奔马是比速度与赛程,主要由青少年参加;赛走马是比毅力与平稳,主要由中老年人参加。传统的蒙古式赛奔马都不备马鞍,骑士不穿靴子,这样可以考验骑士,马也不受束缚而能加快奔跑速度。赛程通常是25~35千米,终点就设在会场。
  比赛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选择最好的骑手,物色最好的骏马。凡是有经验的骑手,都会事先对自己的马匹进行精心调教,比如按时吊拴控制饮食,使马匹脂膏皆凝聚于脊,腹小而坚,臀大而实,通过吊控使马匹虚膘坚实凝聚,达到尽力奔跑而气不喘等。
  参赛的马匹一般会按岁数来划分小组,奖品的规格也按马匹的岁数而有不同。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赛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骑手们会一边遛马一边唱着“哏高”之歌,不断地吆喝着、欢呼着,借此鼓励自己的赛马。如果某一匹蒙古马成为冠军马,它将获称“万马之首”,它的主人亦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
  蒙古马生命力很强,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为粗放的饲养管理。
  蒙古摔跤
  摔跤是蒙古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蒙古语将其称作“搏克”,意思是“结实、团结、持久”,并将摔跤手称作“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13世纪时,这项运动便在蒙古草原上盛行起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上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悠久的历史
  关于蒙古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时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墓中发现的长方形铜雕塑上,有两个穿着紧腿长裤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的图纹。左边人用左手紧抓对方后胯,右手搂住对方腰部,右边人的两只手分别抓着对方的腰和腿,二人相持不下,看上去都想用力摔倒对方。在另一处大型岩画遗址中,也发现了匈奴人的摔跤场面:两个健壮的摔跤人上肢相接两腿相切,正在深山旷野中比试高低。
  其实,摔跤在古战场上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攻击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都穿着厚重的盔甲,即使拳打脚踢也不痛不痒,没有多大的杀伤力,甚至连刀剑有时都起不到杀敌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将身着铠甲的敌人重重摔倒在地,便能即时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若是正巧脆弱的关节或要害部位先着地,肯定避免不了伤残或致命。
  16世纪,阿巴岱汗和他的王后在观看传统摔跤壁画。
  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中,两名选手竭尽全力想要取得一个好名次。
  因此,蒙古人非常崇尚这种在战场上威力十足的搏击术。到了成吉思汗时期,它已成为军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军队选拔力士的依据和重要手段。在历史上,蒙古人虽然鲜有下马战斗的记录,但蒙古摔跤的确是为在战场徒步搏杀而量身打造的一种搏击术。后来,随着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摔跤逐渐变成了一项体育项目,娱乐功能随之取代了实战作用。
  蒙古摔跤的影响力非常广泛,格鲁吉亚摔跤手的着装与蒙古几乎相同,俄罗斯的“桑搏”与中国摔跤也都深受影响。13世纪,蒙古征服金国后,当地的女真人高度蒙古化。到了后金时期,满洲“布库”成为八旗军的重要训练项目,其实就是蒙古的搏克。现今中国摔跤的正统为北京跤,而北京跤的前身正是满洲布库。
  ◎特色摔跤服
  蒙古摔跤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仅摔跤服就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一般常见的上身服装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背心,背心上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看上去威猛有力,背面印有吉祥的图案,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服装是用5米多长的白绸和各色绸缎制成的肥大套裤,裤子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各种动物、花卉等吉祥的图案,腰间系着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脚上则穿着传统的蒙古靴或者马靴,头上缠着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还挂着五彩飘带。据说这些彩带是摔跤手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彩带越多,意味着获得的优胜越多,这位摔跤手的威望也就越高。
  现为蒙古国会议员的bat-erdene,曾获1985、1986、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
  摔跤手在比赛前通常会挥舞双臂,高唱着“乌日雅”挑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双方跳跃而出,踏着矫健的舞步,在向观众礼貌致意后,立即开始互相搏斗,或是盘旋相持,或是腿膝互击,比赛瞬间进入高潮。观众只见摔跤手的希力布格张开又落下,彩带飘来飘去,如苍鹰展翅冲向猎物一般。
  ◎严谨的规则
  早期的蒙古摔跤比赛盛行自由式摔跤,规定将对方摔倒后仍然可以相搏,直至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经常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
  为了避免意外发生,现在的蒙古摔跤大多是立式摔法,采取单淘汰的方式,一局定胜负,膝盖以下任何部位着地均为先败。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可以抓住对方的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对方拉倒,不许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蒙古摔跤手有很多摔跤技巧,可由捉、拉、扯、推、压等30多个基本技巧,演变出300多个技术动作,主要以各种脚绊借助对方的力量取胜,经常出现相持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分胜负的激烈场面。
  正因为技艺高超,蒙古在柔道、自由式摔跤、相扑等各类摔跤赛场上纵横天下,战绩赫赫:在历届桑搏世界杯上夺得19次冠军,在世界桑搏锦标赛上获过56枚金牌,有36名蒙古摔跤手成为世界桑搏冠军。明星人物有获得1974年世界锦标赛重量级冠军和1975年世界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yanm?nkh,获得1985、1986、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t-erdene,获得2008年奥运会重量级柔道冠军的tuvshinbayar,获得2013年世界格雷西柔术冠军赛超重量级与无差别级冠军的sugarjargal等。到了2014年,蒙古摔跤又荣耀当选奥运会新项目,成功入围2020年东京夏奥会和2024年夏奥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