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章
  印象沙特阿拉伯
  地球上有三分之一面积是沙漠,它们浊浪滚滚而举目无限,烈日灼晒而极尽荒凉。在这些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位于中东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之国沙特阿拉伯却是世界上许多人羡慕的地方。那里的沙子闪耀着黄金般的光芒,贮藏着全世界都需要的能源。
  幸福的沙漠之国
  它是阿拉伯半岛的中心,云淡天蓝,阳光照耀的碧海黄沙之下,是巨大的能源财富;它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阿拉伯文化的源头,蓝色苍穹之下,拱形尖顶之上,一轮弯月无声诉说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这里的幸福,来自精神信仰和物质财富的融合。
  ◎碧海黄沙,中东圣地
  在许多人印象中,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是一个除了漫漫黄沙就是黑色石油的地方。那里的人除了富得流油之外,过的都是没水的苦日子。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就没有客观地看待这片土地的富庶及其上有着丰富精神生活的人们。先不说它的富庶,仅仅其历史文化和绝美风景就足以证明,沙特是神秘的阿拉伯世界中,除了埃及可以与之比拟之外,有着最美自然景观和最独特宗教氛围的国度。对于全世界而言,沙特强大的影响力除了丰富的石油贮藏之外,它还是穆斯林心中的圣地。每当礼拜诵经之时,世界上所有穆斯林都会无限神圣地朝着沙特圣城麦加的方向顶礼膜拜。
  阿拉伯利雅得附近的“阿拉伯沙漠”
  沙特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位于阿拉伯高原,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西部希贾兹一阿西尔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他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波斯湾沿岸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幅员辽阔的沙特占据了阿拉伯半岛70%的面积,然而全境的沙漠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所以它有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王国”之称。沙漠的两边,在西南部是著名的红海,传说摩西带着以色列人从海中踏过,东面是碧波荡漾的波斯湾,两边是蓝蓝海洋,中间是漫漫黄沙,奇特而壮丽的大漠风采绝无仅有。
  沙特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这里全年干燥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日照非常强烈,冬季气候温和,夏季则十分炎热,最高气温可达50c~55c。那些被热风吹干的岩石,寂寥地屹立在广阔的沙漠上,构成沙特壮丽的大漠景观。全国只有少于1%的土地适合耕种,严酷的自然条件,是沙特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沙特也被称为“无流国”,全境地表没有河流与湖泊,不过,上天却眷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他们可以在低洼处(有地下水、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平原低地)建造出绿洲,过上有水的生活。
  沙特王国总共有13个地区(省):包括首都利雅得地区、麦加地区、麦地那地区、东部地区、卡西姆地区、哈伊勒地区、阿西尔地区、巴哈地区、塔布克地区、北部边疆地区、季赞地区、纳季兰地区、朱夫地区。地区下设一级县和二级县,县下设一级乡和二级乡。属麦加地区的山城塔伊夫为沙特的夏都,海滨城市吉达为外交之都。作为政教一体的君主制王国,国王亦称“两个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仆人”,行使着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政党活动在这里是被禁止的。
  沙特的国旗是绿色的,旗地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写着伊斯兰教的清真格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对于沙特人而言,绿色代表和平,而白色则象征着纯洁。他们爱好和平、自主,奉行不结盟政策,虽说与也门、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等国接壤,却从不与谁结盟或挑起战争。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枣椰园
  在沙特,满眼的民居建筑都是沙土的黄色,街上行走的是穿白袍的男人,偶有穿黑袍的戴着面巾只露出眼睛的女人。天空蔚蓝,白云飘飘,令人眼亮的是一排排绿色的枣椰树。它像沙漠中的卫士与酷热作斗争,为人们阻挡风沙和烈日,结实的枝干树影婆娑,使得城市绿洲极具浓郁沙漠风情。
  ◎石油带来的幸福
  沙特既古老又年轻,是个有奇迹的国度。说它古老,源于它悠久的历史,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历经四任哈里发后的倭马亚、阿拔斯王朝等鼎盛时期,版图曾横跨欧、亚、非三洲。19世纪,英国入侵,把这片土地分为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伊本·沙特兼并汉志,1926年10月汉志、内志民众拥戴伊本·沙特为“国王”(埃米尔)。经过多年征战,他终于在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说它年轻,也是指其建国历史并不久远之意。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以家族姓氏来命名的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在阿拉伯语中,沙特是“幸福”的意思,“阿拉伯”则指“沙漠”,意为“幸福的沙漠”。那么,沙特是如何幸福起来的呢?沙特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广人稀,曾经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还搭着帐篷,放着牛羊,过着贫苦的生活,两边是又苦又咸的茫茫沧海,却不能提供一瓢用以解渴的淡水,中间是热浪滔天的沙漠,找不到绿色的希望,他们日复一日地寻找着淡水与绿草,当这样的寻找失望时,宗教信仰是支撑着他们生活下去的信念。然而,这一切在1938年3月8日,美孚公司在达兰地区发现石油之后,沙特人翻天覆地的新生活就来了。从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勘探以来,沙特已经发现了约70个油气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佳沃油田和最大的海上油田——萨法尼亚油田。
  那么,沙特的石油是怎么来的呢?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数百万年前,这块大陆的东部边缘地带周期性地受到海水侵蚀,日积月累,这块海域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波斯湾。而在海域生存了数百万年的海洋生物们的尸体沉积下来,变成了这一地区最富有的资源——石油。沙特的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经探明的储量居全球之冠,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不但如此,沙特石油还具有品质多样的特点,从重油到轻油品种齐全,能满足世界各地炼油厂的需要。沙特的石油,除极少一部分外,全部由沙特石油公司生产。公司总部设在达兰,这家国有公司,其产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同类公司。依靠着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沙特从一个贫穷的国家一跃而起,成为一个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实力雄厚的新兴国家。
  国家财富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福利的增加。据2014年统计,沙特有人口3077万,其中沙特公民约占67%,主体民族为阿拉伯人。沙特优渥的福利政策只针对本国籍的人。
  夕阳下的油井
  沙特富裕到什么程度?从居民社会福利可见一斑。沙特人教育、医疗都免费,上学、看病无需花钱;全国免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和商业税收都没有。许多人以为,沙特多油缺水,水比油金贵,实际上,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居民用水几近于免费,电费、房租等都很便宜。只要他们愿意,不用工作,靠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就能够吃喝玩乐过完这一生。一般沙特本地人只愿做政府机关、银行、大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其他服务业基本上都交给外国打工者。在首都利雅得的街头,看到那些正在搞建设的工人,不是来自印度就是来自菲律宾,当然也有些来自中国。街头上开出租车的司机绝大多数是印度、菲律宾等国的外国人,本地沙特人则开着豪车飞驰,油价仅为中国的1/5。他们不需要为挣钱而烦恼,只需考虑如何花好钱。在沙特的大学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大楼明亮宽敞,绿色草地四季宜人,学生们不用交纳学费,学校发放零花钱,这是连欧洲和美国大学都没有的优越待遇。由于地广人稀,沙特政府鼓励生育,孩子生得越多,政府给的补贴和奖励就越多。
  ◎旅游,神秘长袍中的眼睛
  石油出口给沙特人带来数不尽的财富,可是他们又想到一个问题:这地下的石油总有被挖光挖尽的那一天,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努力地保住这一切荣华富贵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愿望。利用丰厚的石油收入,沙特政府制订了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基础工业,鼓励农商,打算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石油收入的状况,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10多个世纪以来,外国人要进入沙特这块禁地,只有朝觐真主才是唯一合法进入沙特的理由。就是这些朝觐的穆斯林,也被划定了在沙特的活动范围,做完了朝觐就得尽快离开。沙特因此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对外一向闭关锁国,真正了解它的外国人并不很多。直至21世纪初,沙特王子们从别国经济发展中发现,原来旅游业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产业,甚至比挖石油还容易赚钱,他们大梦初醒,意识到沙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该是揭开面纱的时候了。
  沙特王国拥有长达2437千米的海岸线。东有碧波荡漾的波斯湾,西有彤云映照的红海,海的尽头是起伏的洁白沙滩。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一望无垠,其红沙如残阳滴血,黄沙似金箔覆盖大地。阿西尔地区的艾卜哈,山峦叠翠,草木山水引人入胜。南部的塔伊夫地区凉爽宜人,海滨吉达市早就闻名遐迩,有“红海新娘”之称,颇有浪漫时尚之风采。旅游者可以在红海里潜水观鱼,陆地上看珍奇的野骆驼、候鸟群,到浩瀚的黄沙中去探险,到茫茫的大海中去遨游,感受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强大。塔伊夫市享有“夏都”之称,距离吉达6小时车程,沙特国王每年都来此避暑,秋天盛产大而甜美的石榴;南方距吉达600千米处的阿尔哈气温较低,雨量充沛,风景怡人。首都利雅得虽然位于荒漠中间,却因地下水的缘故而绿意盎然。沙特的老王宫、古建筑位于利雅得旧市区和近郊;传统的手工艺品市场苏迈里大街位于南部的老城区,铜盘、铜壶、铜水烟袋等各种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格的手工艺品,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
  然而沙特最为人称道的是,它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发源地,那独一无二的伊斯兰历史芬芳和圣地氛围,吸引着全世界穆斯林的心灵。参观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文化古迹举不胜举。到沙特去旅游,首先感受的便是伊斯兰教的历史人文气息。旅游者可重温1400年前先知穆罕默德传播宗教信仰时经历过的山水路途,回味圣者其中的艰辛;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下感受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听一听悠扬激越的“邦克”,有没有震撼心灵的感受。阿拉伯文明的历史缩影所遗留下来的一切,以一种古朴的特质焕发出来。
  为了减轻对石油产业的依赖,沙特王子们决定立刻修改法律,调整国家经济结构以便发展旅游业,接着令海关把国门再开大那么一点点,允许一些异教徒进入沙特并到沙特各地旅游。2000年后,这个保守的王国终于允许国内的旅行社将外国人包括异教徒接进来看一看,不再要求游客必须是穆斯林。2005年,沙特政府甚至决定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新建100座花园以增加它的旅游魅力。
  在沙特,随处可见最新款的跑车、豪华的别墅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高档的金银首饰店和充满异国情调的香料市场……旅行在沙特,随处都会感受到它浓厚的伊斯兰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魅力。
  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觐者来到沙特阿拉伯麦加,环绕着天房顶礼膜拜。
  阿拉伯半岛
  夕阳下,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一支驼队载着货物缓缓行过沙海。骑在骆驼背上的,是着白袍的阿拉伯商人。在久远的历史剪影中,上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穿行于连接亚非大陆上的这片沙漠土地,而这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正是阿拉伯半岛所赋予的精神所在。
  ◎荒漠中的神奇世界
  在北纬13°~20°,东经35°~60°,亚洲西南部,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傍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面与叙利亚沙漠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接壤——即著名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的海滨
  地质学家认为,阿拉伯半岛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天然延续,最初,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相连在一起,后来发生了地壳大变动,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截然分开,红海东边的一块土地形成了一个酷似长筒靴形的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总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并称亚洲三大半岛。
  古老的平坦台地式高原,使阿拉伯半岛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在阿曼境内再隆起,中间是广阔的占去半岛大部分面积的沙漠地带,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鲁卜哈利沙漠面积最大,达65万平方千米,因此有“沙漠半岛”之称。北回归线横贯其中,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属热带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c~55c,为世界最热、少有的干旱地区之一。这里年降雨量除个别地区外,一般都不超过200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沙漠地带,有时连续几年也很难碰上一次降雨,炎热而干燥。整个半岛没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河道,适宜耕作的土地异常匮乏。仅在沿海平原和内陆地势低洼及地下水位较高处,才分布有狭窄或零星的绿洲,适宜灌溉农作物。这些镶嵌在浩瀚沙漠中的点点绿洲,为半岛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数千年以前,就有人在这些绿洲上从事农耕。如:古代称之为“幸福地区”的半岛西南的也门,曾为人类创造出高度的文明。东海岸的哈萨、南海岸的哈德拉毛,以及西海岸沿红海一带,有丰富的物产,如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和豆类等,丰饶的草原牧场喂养着骆驼、马、绵羊、山羊、骡、驴等家畜。对于半岛的游牧民来说,骆驼尤为宝贵,运输、贸易,乃至生存都离不开它。新娘的彩礼、罪犯的赎罪金、富人的财产,都以骆驼为计算单位。驼乳可以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驼毛可以织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做药,骆驼一身都是宝,以至于游牧民都喜欢自称“驼民”。
  在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未发现石油以前,世界上的穆斯林一致认为,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的摇篮、穆斯林力量的源泉,只有穆罕默德才能使阿拉伯世界屹立不倒。即使在被发现石油之后,他们仍然这样认为:倘若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就像一幅没有色彩的图画,或者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那么,在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之前,阿拉伯半岛是如何的呢?它与沙特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
  阿拉伯半岛是沙特阿拉伯的诞生地,也是历代沙特王朝遵奉的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历史上,早期和现代沙特王国无论是在种族与宗教,还是在文化与传统等方面都同古代的阿拉伯半岛有着久远的内在联系。要了解沙特王国,先要认识和了解阿拉伯半岛的历史。
  阿拉伯半岛是闪族(semite,亦译闪米特人)的发祥地,阿拉伯人属于闪族。据史料记载,“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53年亚述人的碑文中;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前425年)及其以后的希腊、罗马史学者,用“阿拉伯”或“阿拉比亚人”泛指整个半岛的居民;半岛居民自己使用阿拉伯人的称谓始见于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古代碑刻中。从公元前8世纪起,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和北部曾相继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阿拉伯国家,如南部的麦因、赛伯邑王国、希木叶尔王国,北部的奈伯特王国、巴尔米拉王国等等。这些王国衰落之后,自公元6世纪末叶起,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逐渐转向汉志地区。汉志的三座城市麦加、塔伊夫和麦地那在那时十分繁荣,商业发达。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汉志的阿拉伯人信奉多种宗教,比如拜物教和其他外来宗教。公元570年前后,伊斯兰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他虽出身名门,但因家道中落,12岁便随叔父外出经商。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开始对社会和人生产生了思考,心中涌动着一种拯救万民的神圣使命感。麦加城郊希拉山有一个山洞,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隐居静修,冥思苦想。公元610年,年近40岁的穆罕默德正在山洞中静修,突然接到真主安拉的启示,在那之后,他便开始了传教活动。其间他经历了许多挫折与打击,但跟随他信奉真主的穆斯林也越来越多。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到那里之后,他的创教事业开始稳定起来,并走向了后来的胜利。10年之后,伊斯兰教的声威震撼整个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此时,穆罕默德回到麦加领导了一次只有穆斯林参加的正式朝圣,成为全体阿拉伯人的精神和世俗领袖。
  阿拉伯半岛连接亚非两大洲,扼守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在世界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世界强国角逐的焦点。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这里。18世纪中叶,分别出现了瓦哈卜的宗教势力以及沙特的军权势力。而后两种势力集合在一起形成了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沙特阿拉伯。19世纪,英国侵入沙特阿拉伯,把这片土地分为汉志和内志两部分。
  1924年,内志酋长伊本·沙特兼并汉志。1932年9月,历经战争的沙特宣告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如今的阿拉伯半岛上有7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在波斯湾中),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中,沙特在领土上占了阿拉伯半岛的3/4,最重要的是,圣城麦加和麦地那都在沙特王国境内,沙特王国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心中圣城的守护者。每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会前往沙特西部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远的来说,伊斯兰教与穆斯林朝觐的历史文明就是沙特文化,近的来说,石油工业崛起的历程,就是沙特的经济发展历程。这两点,已然是沙特全貌的梗概。
  骑骆驼的阿拉伯商队穿行在广阔的沙漠中
  红海:美丽的“沙漠新娘”
  最是海面那片红晕,仿佛不胜凉风的娇羞。那海水的蓝,蓝得仿佛不真实,海水的纯净,像一块没有雕琢的蓝宝石,自然而随意地在那里自在地徜徉。海水旁边就是沙漠,宛若美丽温柔的新娘,依偎在粗犷的男子身边。红海,沙漠中那一抹湛蓝。
  ◎红海的红
  红海最神奇的色彩,莫过于《圣经》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故事,凡是基督徒都相信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在以色列人前临大海,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摩西面朝大海举起手杖,海水从中间分开了一条路,当以色列人穿越而过的时候,雄浑的海水又涨如高墙,将前来追捕他们的埃及军队尽数埋葬于海底。这是红海的力量,也是以色列人的神的力量,红海就这样为世人所知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沙漠,像一条蓝色的丝带缠绵在黄色的沙土地边,如此的结合,令人不得不赞叹造物的神奇。
  意大利圣玛丽亚大教堂的绘画,描绘了摩西带领逃亡的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的情景。
  行走在沙特的道路上,不知不觉,单调的黄色之外便出现一抹绵延不断的湛蓝,这便是横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红海。其形状犹如一条张嘴的鳄鱼,从西北到东南长2250多千米,最宽处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2211米,面积438000平方千米。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地质学家认为,距今约4000万年前,地球上本没有红海。2000万年以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发生了地壳断裂,红海是非洲、阿拉伯半岛大陆地壳断裂带的中间部分,向南为东非裂谷,断裂后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后来才出现了狭长的海洋,因此,红海可能是一个正处于积极扩张的海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而地中海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红海的面积有朝一日会超过地中海。在1978年,红海阿发尔地区发生过一次火山爆发,红海南端在短时间内加宽了120厘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从地质学来说,红海算是一个年轻的海,其发展阶段相当于大西洋的初期。再过几亿年,可能红海就像今天的大西洋一样浩瀚了。
  许多人会有一种疑惑,红海为什么会被称为红?而不是绿,或者蓝?其实,红海也是蓝色的,只是它有自己独特的风采。有人说,如果去了沙特,一定要去看红海,当你看见红海,会忘记地球上还有其他海洋。站在红海海滨,一望无际的蓝色在阳光下充满了层次感,浅蓝、深蓝、宝石蓝、淡绿蓝……深深浅浅,轻盈妩媚,近乎透明!衬着蓝天丽日,无比夺目。既然名为红海,显见“红”字的由来是有讲究的。
  红海在某些时候海面确实呈绛红色,它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一说:在红海之中,有众多色彩鲜艳的贝壳,或近岸的浅海地带有大量黄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或是海水中大量繁殖的一种红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红色,得名红海。其二说: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炎热的气流及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海面呈暗红色,因而为红海。其三说:远古时代,人们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有一片绵延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呈现出红色的光芒,红海因此而得名。再有说法是:古代西亚人认为,黑色代表北方,红色代表南方,红海就是“南方的海”。最浪漫的一种说法是:夕阳下红海的水面也会发出红晕,仿佛新娘娇羞的面色。
  种种说法为红海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如果去到沙特,而没看到红海,那遗憾不是一点点。
  ◎沙漠热海,人间胜境
  历史上,红海是首见文字记载的大海域之一。约公元前2000年,就有埃及人在红海上从事商业活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人从红海航行通往印度洋。那个时候,红海就是海上商业贸易的交通咽喉。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落后,人们航行时,要经历红海上空大气层中阳光的曝晒、岸上吹来的沙暴、海里的暗礁险滩和湍急的水流等危险。特别是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其水道狭窄,水流湍急,非常险恶。曼德,阿拉伯语读音为“巴布·厄耳·曼德布”。巴布的意思是“门”,曼德布的意思是“哭丧”,加在一起就是“哭峡”,当轮船经过这里时,大有过鬼门关之感。历史上红海周边的渔船和采珠船每逢出海,送行的亲人无不为担忧亲人途经曼德海峡时而落泪。自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红海成为联结亚洲、欧洲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之一。苏伊士运河使海峡成为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的重要通道,其经济、军事战略地位更加重要。险恶的“曼德海峡”曾经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如今,红海里集装箱船、渔船、旅游船进进出出,输油船常年航行在红海上。人类智慧战胜了自然险恶,向世人揭开了红海神秘的面纱,展现了红海的美丽。
  红海海滩
  红海是一个独特的海洋,除了红色,它还有热、咸、透的特点。红海两边都是沙漠,干热少雨的沙漠气候令海面非常炎热,就连海风也是热的。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温度是17c,而红海的表面水温在8月份可达27c~32c,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到约21c,更为奇怪的是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c,越深反而越热。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越来越高,这样红海海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要咸得多了,它的盐度超过了海洋的平均水平。红海非常清澈,二三十米以下仍可见一根根柱子似的珊瑚一直生长到海面附近,珊瑚上附着很多海藻、海葵及海胆等生物,色彩斑斓的鱼群围着珊瑚游来游去。正因这些,红海近年来成为潜水圣地。海水适宜的温度和清澈,常令潜水者流连忘返。
  想要深入了解红海的海底世界,旅游者只需坐上玻璃底的船就可以。随着玻璃船驶向大海深处,海水会越来越清澈,颜色也越来越浅。隔着玻璃,各种各样的热带鱼和五颜六色的珊瑚呈现在眼前。即使离岸十几米的海域内,也能看到密密挤压着的珊瑚如灌木般姿态万千,颜色各异,仿佛是五彩缤纷的海底大花园。世界各地的旅游潜水者无不对红海充满期待,众多的鱼类和珊瑚对他们来讲太诱惑了。红海最佳的潜水时间是在每年的五月至八九月份。
  适宜的温度条件使红海濡养了丰富的水产品种。仅有记载的珊瑚就有200多种,品种比任何一个海洋都丰富。一些鱼种也是红海独有的,红海里已经发现10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1000多种鱼类,包括鲨鱼、海龟、鳄鱼、玻璃鱼、海鳗、石斑鱼等,也有许多其他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前不久,红海里一条巨大的海蛇终于被埃及科学家和潜水员抓到了。这条蛇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体长79米,重56吨,据说它曾害死了320名游客和125名埃及潜水员。不论是真是假,没有红海的养育,它能长到这么大么!
  沙特有一些潜水区域,可以令你欣赏到红海的种种美丽。不过在这里提醒潜水者,红海里有鲨鱼和章鱼在暗礁出没,不谨慎的潜水者会成为它们的美餐。旅行者也可以站在海滩上,看海鸥翔集,看跃出海面的海豚,看不远处,层林尽染,连绵的山峦和海岸遥相呼应。这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会让你陶醉在这人间天堂之中。
  红海边的酒店
  石油宝库
  曾经,沙特是一个土地贫瘠,地广人稀,搭着帐篷,以四处游牧为营生的贫穷国度。直到20世纪40年代,贫穷成为了过去,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富庶国家,人们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这一切,皆源于一种黑黝黝的能源——石油。
  ◎揭开能源财富的序幕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在发现石油资源以前,沙特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状态,居民们靠打鱼、放牧和简单的沙漠农业过生活。在伊本·沙特建国之后,国家经济仍然落后,现代工业一片空白,人民生活困顿,国家财政和王室的开支主要靠各地穆斯林的朝觐收入维持。不仅仅是沙特,那个时候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海湾国家都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他们并不清楚海面上有时候漂浮着的黑乎乎的像油一样的黏稠东西对他们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直到外国人来这里,才发现了20世纪最有价值的能源——石油。
  黄昏时分的石油钻井平台
  中东石油的勘探与采掘是20世纪最大的发现。最早,俄国统治下的阿普什伦半岛开始了石油的开采,1863年,第一座炼油厂在巴库建成。崛起的西方现代工业需要大量石油,却缺乏石油资源,当他们听说中东海湾附近有石油渗出时,便将眼光瞄准贫苦的阿拉伯海湾国家。最早到中东钻探石油的是一个名叫威廉·达西的英国人。尽管这在当时是冒险的投资,1901年,他获得了伊朗的石油开采权,由于在经费、技术以及英俄在波斯的矛盾等困难,曾试图与一些石油公司合伙,但均未成功。1903年,达西在波希米亚温泉疗养,结识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第二大臣约翰·费希尔上将。这位将军高瞻远瞩地意识到,石油将作为燃料使海军发生根本性革命。当达西向他讲诉在波斯湾开发石油的计划后,他兴奋地鼓励他,还尽力帮助他,甚至通过海军给石油公司施加压力。波斯湾的石油吸引着达西再次去中东冒险。终于在1905年,一家缅甸石油公司与达西联盟,1908年,这家公司在伊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在英国海军的大力支持下,后来成立的英波石油公司现在已是英国政府作为后盾的一家石油公司。中东海湾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
  另一名新西兰人费兰克·霍姆斯,早年曾周游列国,听说中东的伊朗打出了油井,便也想到那里去冒险。1920年,他组织了一个公司去中东的巴林寻找石油。当时,巴林酋长对石油不感兴趣,而对淡水很急需,在霍姆斯帮他打出了水井之后,为了表示感谢之情,酋长给了他开采石油的特许权。1927年,他把开采权卖给海湾石油公司,之后海湾石油公司又转卖给加州美孚石油公司。后来,中东的石油便由这些特许的西方商人来开发。这些公司大多是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和美国人开的,并在各国政府的授权下进行。
  沙特阿拉伯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1923年,伊本·沙特国王还是内志苏丹,他将在内志开采石油的特许权许给了一家英国公司,可是该公司试了一下便说那儿没有石油,放弃了。1932年,当时的费萨尔亲王(后沙特第二任国王)访问伦敦,曾经计划向一家英国公司出售特许权,然而没有成功。1933年,沙特王国才将东部地区的石油开发特许权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他们满怀信心,兴冲冲地在沙特境内靠近阿拉伯海湾的地方开始采掘石油,等待着黑乌的油流喷涌而出。然而,打了整整四年的一口口沙井中,却没有想象中的原油出现。面对这样的结果,虽说他们大失所望,但是倔强的美国人决定咬着牙再坚持一年。1938年,在沙漠的骄阳下,拼搏了五年的工人面对着空井,终于彻底失望,卷起行李准备回家。此时,有不甘心失败的人建议再做最后一次尝试。当时,他们在沙漠东部的达曼,最后尝试打了一口井,这时,奇迹发生了。苍天不负有心人,达曼的这口油井在人们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冒出了原油的浪花,揭开了沙特油海的盖子。从此,沙特的石油改变了世界能源的历史,揭开了沙特石油经济的大幕。
  ◎石油王国巨无霸
  就在1938年沙特东部的达曼打出第一口商品油井之后,第二年5月,沙特就开始出口石油。经过地质学家勘探,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看似土地贫瘠、寸草不生的沙漠下,竟然贮藏着世界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辽阔的沙漠下面流淌着的竟是一条石油长河!此外,除了石油,它还有丰富的天然气,并且储量都堪称巨无霸级!
  2006年,沙特向世界公开宣布的石油储量超过2640亿桶,占据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1/4。据称,它最终可开发的石油储量高达l万亿桶。按照现在的速度不停息地开采,还可以继续采掘100年。沙特阿拉伯拥有77个油、气田,在东部及临近的波斯湾内,聚集着8个几乎占沙特一半原油储量的超级油田。其中,加瓦尔(ghawar)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占据总储量中的700亿桶!萨法尼亚(safaniya)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油田,采储量为190亿桶,更有3300亿立方米的巨量天然气!其他大油田还有玛尼法(manifa)、布盖格(abqaiq)及祖卢夫(zuluf)油田等。
  沙特阿拉伯1966年时的邮票,邮票上面展示了沙特阿拉伯的一处油田
  沙特有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石油勘探工程中心,其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可以准确地划分新发现的油层的界线;他们在中央阿拉伯地区开采出轻质、基本不含硫的原油,用极低的成本就可以将原油精炼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轻型产品,这堪称是沙特最为成功的勘探例子。在尽力开发陆地原油生产潜力的同时,沙特人也大力发展钻井平台技术,努力挖掘海上石油生产潜力;在困难地带和近海地区,运用横向钻探技术进行勘探。这些油田具有藏量大、埋藏浅、油井自喷能力强、出油多等优点。所产的原油从重质油到超轻质油皆有出产,品质多样,一般轻质油多产自陆上油田,中质油和重质油则多来自于海上。不仅仅是石油,沙特的天然气也很丰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7万多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庞大的石油生产能力,使沙特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石油王国。
  沙特阿拉伯的炼油厂
  沙特采出的绝大部分原油输往西欧和美国等地。从波斯湾的拉斯坦努拉和达曼到地中海东岸的西顿,铺设有大量输油管道,每年可输送石油数千万吨。拉斯坦努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大输油港。现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发达国家所消耗的石油主要从沙特进口。作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卖油翁,即使是沙特石油工业打个喷嚏,世界石油市场就会得个小感冒。石油气资源为沙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早在中东发现石油之后,沙特的开国国王就制定了以石油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设想。在1953年前老国王伊本·沙特在世时,沙特石油年收入2亿多美元。60年代中期,沙特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五位。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提价,沙特的石油收入迅速增加。巨大的财富使得沙特政府于1973年收购了阿拉伯美利坚石油公司(由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和美孚等石油巨头所共同拥有,简称“阿美石油公司”)25%的股份,至1980年,沙特政府将占有股份增加至100%,如此一来,沙特完全将境内油田收归国有。直至1988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也称沙特阿美公司)建立并承接其所有包括勘探、开发、生产、炼制和销售业务。
  沙特的财富,取之于土地,用之于人民。他们以石油换取美元,兴建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等大型国营企业,还积极扶植私人企业发展,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政府对普通百姓的福利设施也很重视,兴建学校、医院等,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无水之国”的奇迹
  一个生活在中国南方的人,停水一小时只会觉得很不习惯。如果到了无水缺水的地方,才会感觉到水的珍贵。在满眼望去皆是黄沙的沙特,水可算是比石油还要稀缺。有了石油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可以将两边茫茫的海水化为淡水。这就是它的奇迹。
  ◎水比石油贵
  地球的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地球上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相互分离。为什么地球是蔚蓝色的?很简单,因为海洋是蔚蓝的。陆地上,许多地方干旱缺水,尤其是淡水资源。早在许久以前,人们就通过各种方法,希望把海水变成淡水,可以用于人类使用。
  16世纪时,英明睿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以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发明出来,谁就可以得到10000英镑的奖金。那个时候,10000英镑可以算得上一笔巨款。16世纪末,人们尝试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将盐与水分开来制取淡水饮用,此法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河。但这个方法,只能适用于少量的海水淡化。19世纪末,蒸汽轮船普遍发展,这时用于蒸发海盐的蒸发器也随之蓬勃发展,用以满足锅炉用水和部分饮用水的需要。世界上第一台固定式淡水装置在俄国巴库于1877年建成。其他国家尤其是缺少雨水的干旱国家也相继建成固定式淡水装置。但是,这些装置也只是小批量地生产淡化水。真正大规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沙特。
  现代沙特阿拉伯第一任国王——伊本·沙特和他的儿子
  对于沙特来说,上天对他们既眷顾又悭吝。在这块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下蕴藏有极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除了石油资源,这块土地满眼黄沙,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地区甚至没有地表覆盖物。由于全国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仅有少量的地下水可以使用,成为著名的“无流国”之一。1957年,在利雅得打出深度超过1200米的沙米斯井后,深井打水就成为沙特获取生活用水的主要办法。但随着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巨大进步,以及居民数量的日益增长,用水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与沙特淡水资源匮乏形成了矛盾,以海水淡化为新水源的想法开始变得很重要。红海和波斯湾,为沙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海水,如果能大量淡化,那必将是沙特之福。
  早在1928年,那时候的伊本·沙特国王还没有正式成立沙特国家,前往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及副朝的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日益众多,原有的供水量已不堪重负。吉达是距伊斯兰教两大圣地最近的港口,为了加强向吉达市输送饮用水,伊本·沙特倡导在沙特西部地区建立两个海水蒸馏、凝结系统,这便是沙特首次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海水淡化的尝试。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本地用水需求的增长,1965年沙特农业水利部设立了特别办公室,专于致力于研究其在红海和阿拉伯湾沿岸建立海水淡化站和发电站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计划。1969年在瓦吉哈和迪巴(两个红海沿岸的省)初建了海水淡化站,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当时每个海水淡化站日产量仅为6万加仑。1970年又在吉达增开了海水淡化站,日产量为500万加仑,发电量为50兆瓦/小时。1972年,特别办公室发展为海水淡化事务局,重点是从事海水淡化站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与维护。当时在吉达、瓦吉哈、迪巴三地开设了海水淡化站。两年后,沙特颁布了第49号国王令,宣布成立独立的沙特海水淡化公司。此后,该公司在不懈努力下,使淡化海水成为继石油工业之后,另一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利雅得市著名的水塔
  ◎海水淡化第一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沙特石油开发如火如荼,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使这个原本干旱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海水淡化装置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至2003年,世界上已建成和已签约建设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厂,其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淡水3600万吨。海水淡化已遍及全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淡化水大约能养活世界5%的人口。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个国家从事海水淡化工作。仅1980年6月,全世界采用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三种类型的淡化装置达2204个,总产量每天约727万吨。20世纪60年代初,“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淡水总产量的70%是用此法生产的,能够日产水18万吨。
  海水淡化设备
  沙特主要以淡化海水、地下水、雨水来用于发展经济用水和生活用水。20世纪80年代,为了国家粮食需求的安全,扩大小麦的耕种面积,沙特大力开发地下水,以灌溉小麦,一度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小麦。但这个干旱之国的地下水却年复一年地递减,地下水资源损耗严重。为了保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政府在几年前就决定缩小小麦耕种面积。在东海岸和西海岸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30多个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淡化水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每年生产10.85亿立方米的饮用水。通过全长3270千米的输水管道将饮用水输送到全国40多个城镇,供城乡居民日常饮用。如此,沙特以海水淡化水满足了将近70%的用水所需。有专家估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未来20年里,沙特对水的需求预计将达到每天900万立方米,电需求达5900万千瓦,即平均每年水的需求增长3%、电4%。除此以外,沙特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西部和北部一带修建了225座大小水库,用于储存雨水和地下水。可以说,沙特最大的工业支柱除了石油能源以外,就是淡化海水工业。
  沙特海水淡化公司的发展正是沙特海水淡化工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海水淡化公司成立以来的30多年间,淡化水产量增长了100多倍,发电量增长了80多倍;期间还建立了多个海水淡化站,如:朱拜勒海水淡化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站,规模和产量比较大的还有吉达海水淡化站群——麦加站、塔依夫站、麦地那站、延布站、沙基格站、胡巴尔站等。早在1987年,沙特海水淡化公司就在朱拜勒建立了公司的研究和发展中心,以实现其在海水淡化领域的高科技发展。公司耗巨资在朱拜勒建立了可同时培训750人的装备精良的培训中心,10年后共培养出274名高级工程师,目前这些人才都在公司的管理和领导岗位上施展才华。在基本解决沿海城乡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海水淡化公司着手设计和规划了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管道调水工程”,旨在建立管道网,把淡化水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根据“管道调水工程”的设计,输水管道总长2000多千米,管道直径各不相同,最大的超过2米;同时建立98个辅助性水站,总容量超过300万立方米。至2005年,沙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水生产国,30余座水站遍布沙特沿海,发电500万千瓦,输水距离4000千米。
  有了源源不断的淡水,沙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如今,沙特的自来水非常便宜,每吨以人民币计仅2.2元,如此水价在各国家中也属少见。尽管沙特严重缺乏水资源,沙特每人每天耗水量却高达491升,可见如今的沙特人对于淡水的使用已经不再是问题。
  发达的现代经济
  石油给沙特带来了巨额财富,但沙特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深知,地下资源总有采掘到尽头的一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石油收入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才是沙特最正确的选择。农工商多种经济的新发展,使沙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石油带动的经济之路
  阿拉伯人是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从古至今都非常精明。沙特人也不例外,他们并不耽于石油带来的财富享受,而是在发现石油之时,就制订出以石油经济带动农工商的庞大经济发展计划。首屈一指的石油工业和淡化水工业前已有述,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些财富的带动下,沙特政府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石油收入的状况,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通往利雅得的高速公路
  虽说石油收入使沙特阿拉伯从传统的、落后的农牧业经济迅速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但沙特政府依然鼓励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吸引外资,保护民族经济。沙特曾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业的国家,从事游牧的贝都因人约占39万,他们在广大的草原沙漠上,饲养着单峰骆驼、绵羊、山羊和马。单峰骆驼最适于骑乘,它载重能力较差,但是能长途跋涉,每小时行走12千米,有“沙漠之舟”之称。沙特最著名的牲畜是阿拉伯马,它们以健美的体格以及坚忍、伶俐、忠诚等优良品质驰名世界,西方人将阿拉伯马作为良马的典范,尤其是内志地区出产的马最为名贵。
  沙特农业集中在阿西尔地区和一些绿洲上,有约39万人在不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一的耕地上从事农业。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用石油换来的美元大量投入农业,积极开发水源,发展水利,使用机器生产。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产品已基本实现自给,小麦还大量出口,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小麦出口国。农产品中有颗粒肥大、颜色鲜红的枣椰、芦粟(高粱的一种)、大麦、玉米及水稻等农作物。小麦种植较普遍,各地都有。水稻主要集中在胡富夫、哈萨等地。另外,沙特还种植苹果、葡萄、无花果和石榴等果树。蔬菜、奶制品等也不少。2005年12月,沙特王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自由贸易与低关税的政策,其出口产品除石油及其副产品以外,枣椰、小麦、羊毛等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繁荣的工商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沙特民族工业体系以一种原始作坊式的手工业为主。例如椰枣干化、面粉加工、屠宰、制作家具、编席子、皮革、陶器等作坊。自1963年后,沙特政府制订了民族工业发展计划,鼓励建立私营企业,大力兴办合资企业,对沙特资本参与25%以上的企业减免税收。于是,一大批工厂在利雅得、达曼、吉达、麦加、胡富夫陆续成立,例如钢铁厂、水泥厂、火柴厂、榨油厂、椰枣加工厂、油漆厂、塑料厂等。后来发展到海水淡化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首饰加工业、钢铁、冶金、电力等门类。政府在首都利雅得、朱拜勒和延布等主要城市设立10个工业城区。至2000年,工业在沙特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51.1%。第二年,凭借非石油私营企业的强劲增长(按可变价格计算增长6%),沙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非石油工业增长9.3%。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创造和增加了民众的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的黄金加工十分发达。在阿拉伯国家,黄金需求量占全球的1/5,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市场。沙特有70多家专业水平较高的黄金首饰加工厂、350多家手工作坊,每年加工黄金的数量高达260吨,遍布全国各地的珠宝店多达5000余家。在吉达、利雅得、麦加等繁荣地区,黄金加工厂和金店比比皆是。麦地那地区的马赫迪金矿和格西姆地区的德菲里亚特金矿是沙特主要的产金矿,其产量占沙特黄金总产量的10%。
  对沙特人而言,购买黄金不仅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投资手段,其佩戴的黄金饰品也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他们购买黄金一般以大件成套的金首饰、金币及镏金枣椰树、金骆驼等黄金摆件为主,从而带动了沙特金饰市场的兴旺。
  发达的海陆空交通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曾经,沙特人也是骑着慢腾腾的骆驼、骡马之类,在烈日酷热之下,行走在望不到边的大沙漠上。如今,沙特已经建设起立体的海陆空交通。发达的交通运输,令沙特的石油、农工商业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
  便捷发达的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获得巨大财富之后,致力于交通基础建设就成为沙特政府投资的重要领域。沙特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从1970年至1998年达352亿美元,公路维修费用达40亿美元。公路交通成为沙特的主要交通方式。至2011年,沙特道路总长19.3万千米,公路总里程为5.5万千米,其中主要公路1.5万千米,支线公路3.05万千米,二级公路9500千米。国际公路网与约旦、也门、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等国相通。沙特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沙特阿拉伯沙漠中通往麦加的高速公路
  除了公路建设,沙特还致力于铁路建设,是国际铁路联盟(uic)的成员。国内建有两条铁路连接首都利雅得和东部城市达曼。轨距1435毫米,总长度893千米。至2000年,沙特铁路客运量85万多人次,货运量160万吨。在未来,沙特仍将增建铁路建设,实现更完善的陆路交通。麦加一麦地那的高速铁路建成后,乘客从麦加到麦地那只需2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从吉达到麦加则仅需半个小时。
  ◎发达的现代海空交通
  沙特左边是红海,右边是波斯湾,发展海运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政府为使进出口贸易更加便捷,对海运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在阿拉伯和海湾地区国家中,沙特不仅港口量及设施现代化程度位列第一,它拥有的376艘商船,船舶吨位275万吨,也居阿拉伯国家之首。沙特的港口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和阿拉伯海湾沿岸,包括:西海岸的吉达港、吉赞港、延布港;东海岸的达曼港、朱拜勒港、拉斯坦努拉港以及在建的扎瓦尔港。以最繁荣的吉达港为例,1975年港口泊位数为27个,20年后泊位数达182个,港口吞吐量1994年达到8680万吨,至2014年沙特各大港口总吞吐量达到1.5亿吨,其中进口货物0.67亿吨,出口货物0.87亿吨,占到沙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5%。腊斯塔努拉港是最大的石油港口,大量的沙特石油从这个港口运到世界各地。这些繁荣的海运,大部分都由沙特港务管理局掌控着。
  除了海运,沙特同样花大力投资航空业。截至2014年,沙特阿拉伯有机场27个,其中有4个国际机场、6个地区机场、17个本地机场;64条航线:40条国际航线,24条国内航线,在利雅得、麦加、吉达、达曼设有国际机场。吉达国际机场建成于1981年,它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其规模相当于美国肯尼迪、拉瓜迪亚、纽瓦克奥黑尔和洛杉矶几个大飞机场总和的一半。它由三个机场组成,每个机场都有各自的跑道、停机坪、候机楼,并且都可以起落巨型客机,分别担负着运送国际、国内乘客以及伊斯兰教的朝圣者的任务。中东最大的空中运输队就是沙特的航空公司,拥有波音、空中客车等现代化飞机100多架,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年均运送国内外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
  繁忙的达曼法赫德国王机场
  利雅得:最富裕的“沙中花园”
  在沙特内志高原的一片沙漠中,烈日当头,行着行着,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一片绿洲,那是珍贵的地下水造就的城市——利雅得。它是上天给沙特人的安慰,好一座“沙中花园”!
  ◎上天恩赐之地
  大约3万年以前,在阿拉伯半岛中部有一块肥沃的土地。那时有河水潺潺流过,有鲜花和绿草,树木郁郁葱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公元前715年,有了关于人类在此地生活的文字记载。公元9世纪左右,在这里依水放牧的沙漠人开始称呼它为“利雅得”。“利雅得”源自阿拉伯语“花园”的复数,意为有庭院和树木的地方。他们把这里视为“乐园”或“天堂”,一代又一代地聚集此地生活着。所以,利雅得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绿洲,也正因如此,这片沙中绿洲成为如今的沙特首府。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附近的老城德拉伊耶
  在沙特一望无垠的鲁卜哈利沙漠里,哈尼法河谷的平原上,利雅得这片沙漠绿洲存在了数万年。现在仍能看到它有许多干涸河道,表明在古代这里也曾是水草丰盛之地。在利雅得周围是一片山地和沙漠,沙漠大陆性气候使这里的夏季酷热逼人,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c以上,冬季则气候温和,凉爽舒适。一般情况下仅仅在11月到翌年5月之间有少量降雨,大雨滂沱只是偶尔的景象。利雅得西距红海大约900千米,东离波斯湾300千米。四周是一片绿洲,有广阔的枣椰林、棕榈树和清澈的泉水,如莽莽的沙漠中的庭院神境,令人神往。在沙特尚未开发石油工业以前,历史上的利雅得只是一个沙漠中的小城镇,没有如今现代化的大都市气派。
  18世纪中叶,利雅得四周开始修筑厚厚的城墙。在距它西北16千米的哈尼法谷地有一座德拉伊耶旧城废墟,它是古沙特国(1774~1818年)首府。那时,德拉伊耶是内志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教育中心,当时部落中开始推行伊斯兰教法律,学生纷至沓来,学者云集。1818年,德拉伊耶城被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摧毁。现在只有残垣断壁,一片废墟。1824年,沙特王室曾占领这里并定为国都。1865年,在利雅得城中部,沙特王室修筑了国王城堡(也称迈斯迈克城堡),它是沙特国王早期在利雅得处理政务时的宫殿。虽说整个城堡以厚厚的黄土坯垒成,但建筑风格却很别致,其精美的建筑艺术,令人赞叹不已,这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其他地方的同类土城堡式宫殿中,无一与之媲美。可以说国王城堡是现在沙特王室的发祥地,现在老王宫已经被修缮一新,作为沙特一级文物受到保护。
  1891年,利雅得经历部族纷争之后归属于拉希德部族。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始人伊本·沙特励精图治,于1902年率部重新攻占利雅得。1924年,利雅得成为沙特王国首都,由于战火纷飞,除了维修城墙房屋,当时没有精力和财力进行城市建设。1932年沙特王国建立时,利雅得正式成为首都。之后,沙特开始了石油大开发,利雅得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焕然一新地成为现代化国际都市。曾经的老城城墙和城门,陆续得以修缮和重建,被作为国家文物古迹加以保护起来。
  ◎宗教氛围下的富裕都市
  利雅得王国大厦下的车流王国大厦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市的市中心,是利雅得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利雅得最大、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
  在沙特王国所有的发展成就中,利雅得可能是最显著的一个。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石油以后,利雅得在短短7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占地不足一平方千米的沙漠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城市面积1650平方千米的现代化国际都市,至2005年城市人口约为500万。过去的沙漠小城,如今成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从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每一个游客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奇迹。
  利雅得市的特色店铺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利雅得城市布局井井有序,分为居民区、农业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利雅得供水充足,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少年以来这里主要靠地下水生活。但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迅速增加,有限的地下水资源远不能满足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位于朱拜勒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总投资约27亿美元,建淡化水厂和铺设引水管道各耗资一半。这条长466千米的淡化水引水管道,自1982年起每天向利雅得引入2.1亿加仑淡化水,从而保证了城市生活、生产和绿化用水。
  滚滚的石油资源,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利雅得的富裕表现得随处可见。在这个水比油贵的地界,利雅得宽阔的马路两侧是绿油油的树木,替人们遮挡酷热的阳光,市内许多空地上种植着大片的绿草。典雅的别墅庭院中,芳草如茵,墙壁上爬满藤萝。为了调节气温,市区内还建有许多公园和喷泉,用以增添凉意。城市里,一个家庭拥有二三辆高级轿车并不稀奇,居民家中各种高级电器应有尽有。利雅得市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特别多,如低廉的水电费、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收赋税等。在著名的沙特国王大学里,一条长近千米、宽20米的走廊地面全用马赛克铺成,两边是高达20米的大理石石柱。利雅得城内还有法赫德体育场,体育场内专设的皇家包厢,装有巨型防弹玻璃,休息室的装潢也是金碧辉煌。至于哈立德国王机场,设施更是现代化,装修极尽奢华。
  尽管利雅得人生活富裕,但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以伊斯兰教义进行管理,利雅得人的社会生活中有严厉的法规戒律约束着。城市里没有电影院,严格禁酒。街头有手持大棒巡逻的宗教警察,准备随时惩罚那些违反教规的人。沙特不允许女人开车,否则会受到重罚,即使是国际化的利雅得也不例外。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穿白袍的沙特男人,很偶然才能看见一个穿黑袍蒙着面纱的女人。女人们不能与陌生男人接触,如非一定外出,则必须穿黑袍蒙黑色面纱。不过,这并不代表在沙特女人就不受尊重。在利雅得有女子学校、女子商场,而这些场合男人是不可以进去的。
  阿拉伯国家的女人街是专供女人游玩购物的,商品以经营女士用品为主。利雅得的女人街在利雅得大清真寺附近,在这条女人街上,满大街都是穿长袍蒙面纱的女人。沙特的女人们上街一般要有男士陪同,要么丈夫,要么兄弟。一到女人街,女人们可以自己在里面游玩,男士们可以在外面等待。非常有意思的是,女人街的服务人员、店员则是男人。如此一来,也是很公道的。
  女人街的商品,从黄金首饰、民族工艺品到地毯等日用百货,包罗万象样样都有。佩戴黄金首饰是利雅得女人的喜好,女人街的首饰品种相当多,能满足各种需要。她们购买黄金饰品一般很大方,经常一次购买很多。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王国大厦的入口
  “夏都”塔伊夫
  热浪阵阵的沙特王国,似乎一年四季都干燥炎热,其实,它也有清凉所在。沙特的山城塔伊夫,就是沙特人消夏的好去处,它被人们称之为“夏都”。
  ◎有山有水的避暑胜地
  在沙特西部赛拉特山地的中段,有一座建在盖兹旺山上的城市,这座山城就是沙特著名的夏都——塔伊夫。在阿拉伯语中,塔伊夫是“包围、环绕”的意思。
  塔伊夫夏季平均气温20c~32c,冬季平均气温10c~22c。温和适宜的气候以及充足的地下水,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得这里成为沙特自古以来著名的农产区。
  临近麦加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塔伊夫成为沙特重要的旅游胜地,民间流传着“在麦加度冬、在吉达赏春、在塔伊夫消夏”的说法。每年夏天,阿拉伯半岛的众多家庭喜欢到这里消夏避暑,就连沙特的王公和大臣们,也是一到夏天就从利雅得迁到塔伊夫办公议事。
  塔伊夫的老建筑
  因为气候宜人,塔伊夫吸引了许多穆斯林来此居住。2004年时,城市人口已达521273人,居民主要是逊尼派的沙特阿拉伯人,也有来自亚洲、土耳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沙特政府规定,未得最高政权许可,非穆斯林不得进入此城。塔伊夫是沙特东、西部地区通往南部的交通枢纽,也是疏导朝觐人员的主要城市,更是沙特保卫东部的重要战略城市。自穆罕默德传教到此地之后,公元631年,塔伊夫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许多塔伊夫居民成为传播伊斯兰教的使者。
  ◎历史名城
  公元621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遭到贵族的迫害后,曾到塔伊夫传教,并想得到当地阿拉伯部落的保护,因遭到反对,只好又返回麦加。在传教途中,有一个奴隶名叫阿巴斯,见穆罕默德神情沮丧,动了恻隐之心,他递给穆罕默德一盘葡萄,两人经过一番短暂交谈,阿巴斯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塔伊夫的第一位穆斯林。为了纪念他,后来人们在塔伊夫修建了一座以阿巴斯命名的小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成为塔伊夫的标志性建筑。
  自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塔伊夫城里修建了伊斯兰早期清真寺和王宫别墅。不仅如此,城内还有穆罕默德的堂兄弟伊本·阿拔斯的墓地以及穆罕默德两位夭折的儿子的墓地,同时还有圣门弟子和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的多座陵墓,被尊为“圣墓”。
  作为历史名城,塔伊夫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的古代遗迹,包括有奥斯曼帝国时期构筑的城堡、阿拉伯半岛中修建的军事要塞等等。塔伊夫城于1916年9月5日,正式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沙特大国的气度,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面,许多国家大事在这里决定,一些重要的国际活动也在这里进行:1934年6月23日,结束沙特、也门敌对状态的《塔伊夫协定》在此签署;1953年11月9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建者伊本·沙特国王病逝于此;1981年1月25日,第三届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在此举行;1989年,法赫德国王邀请黎巴嫩冲突各派的领导人在此开会并签署了《塔伊夫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如今,这座被先知祝福的城市,日益彰显出它不凡的气度。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法赫德国王公园于1983年在塔伊夫建成,里面养着老虎、熊等猛兽。之后,又修建了拉德夫天然公园和动物园。塔伊夫还是沙特阿拉伯政府全国野生植物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的三大工作中心之一,在这里成功地繁殖了濒临灭绝的阿拉伯羚羊和鸨。为了使塔伊夫更吸引游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里每年植树3000棵左右,如今的塔伊夫树木遍布,景色优美,游客来此既可享受登山之趣,还可欣赏田园风光,参观名胜古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塔伊夫的商业设施仅次于利雅得、吉达和麦加,足见其繁荣富强。
  圣城麦加:穆罕默德的诞生地
  全世界穆斯林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圣地,那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麦加。虽说它没有迷人的自然风景,但它的名气大过了世界上所有最美丽的城市。这一切都源自它的宗教地位和传奇色彩。
  ◎诸城之母
  麦加,世界上所有穆斯林的心中圣地。在阿拉伯语中,麦加是“吮吸”之意,顾名思义,也就是对饮水的强烈向往之意。麦加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不到26平方千米。城市隐藏在狭长而不规则的山谷里面,周围被矮小的石山所环绕,只有东北、西北、西、南四个山口与外面联系,像一座坚固的天然城堡。麦加的气候极度炎热和干燥,夏季午后往往超过40c,晚间却骤降至30c,冬季较为温和,温度可从半夜的17c上升至午后的25c。麦加很少下雨,只集中在12月和次年1月。也正是因为地势低、气温高,且水源稀缺,所以得名“吮吸”,以表达麦加人对水的渴望。
  麦加旧城建立于一个名为“易卜拉欣洼地”的干涸河谷上。相传易卜拉欣(基督教称为亚伯拉罕)为阿拉伯远古时期的圣人,他与哈哲尔老来得子,正当要享受天伦之乐时,安拉命令他将哈哲尔和怀抱中的婴儿易斯玛依送到今天的麦加。在他将哈哲尔、儿子送到这不毛之地后,自己则奉命传教,转身又踏上了回程。易卜拉欣的远去并没有使哈哲尔失去毅力,她看到怀里哭泣干渴的婴儿,焦虑万分,四处寻找水源。珍贵的水源没有找到,这时奇迹发生了,哭泣的婴儿在蹬脚的时候,脚下竟然涌出了一股泉水,这就是著名的渗渗泉。它成为麦加城的珍贵资源,养育了所有的后代,这是麦加成为伊斯兰世界诸城之母的由来。后来,易卜拉欣在真主的旨意下,再次来到麦加与哈哲尔团聚,并在渗渗泉的东南面共同修筑了天房克尔白。所谓克尔白,意为“立方体房屋”,专指真主的房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
  虽说麦加炎热干燥又缺水,奇怪的是,它在数千年前就是阿拉伯半岛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果当时没有丰富的水源作支持,这是难以达到的。历史表明,麦加因渗渗泉而拥有丰富的水源。渗渗泉和圣地克尔白的位置,也是主要的骆驼商队的路线汇集点(处于从也门到叙利亚、从埃塞俄比亚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条商路的交叉点上)。事实上,对骆驼商队而言,若他们只从麦加到叙利亚而不往返,那么就使得麦加成为贸易的终点站。尽管古时候部落间时有冲突,但每年他们都会停战一段时间,前往麦加朝觐。在这旅程中,他们向克尔白致敬,并饮用渗渗泉的泉水,以沾吉祥之意。通常这时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人们于麦加市集进行贸易,仲裁纷争,解决债务,使麦加在半岛上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
  公元4世纪,随着阿拉伯半岛商队的增加,麦加城镇中经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古莱氏部落从庙会和市集中获取巨额收入,逐渐成为麦加贵族。他们把持统治权力,拥有大量财富,平民则受人剥削和奴役,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上麦加城周围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时常劫掠城市平民、商队和农家,人民生活十分困顿。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军队攻占麦加,控制了克尔白圣殿,废弃多神教,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世界从此兴起。
  麦加克尔白
  ◎厚重的历史,现代的麦加
  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麦加被称为“宗教之都”,由穆罕默德后裔管理。如今,麦加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旧城分布在大清真寺(即禁寺)四周,禁寺北边的大街道有穆达阿和苏克·莱尔,南边有苏格·阿萨基尔。街上人来车往,有许多带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筑和宫殿,狭窄的街道两旁密布古香古色的店铺,居民的服饰、语言和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穆罕默德时代的风貌。房屋用当地的石材建造,通常有二至三层楼高。沙特建国之后,政府开始扩大禁寺的规模,数百间房屋已被宽阔的大道和广场所取代。如今,麦加都会区的面积已超过1200平方千米。从旧城以西便是新城区,并向吉达方向伸展,淡化水从吉达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不仅满足了城市的用水,而且浇灌出了麦加的盎然春色。城外的马路两边,绿树一年比一年多,高楼四处林立,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广场上有巨大喷泉……入夜灯火通明,一派现代化城市景象。
  按照沙特的规定,只要是穆斯林,不论什么国籍,皆能在麦加居住。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前往麦加朝觐的穆斯林逐年增多。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穆斯林纷至沓来。在石油大开发以前,麦加的经济极度依赖每年的朝觐活动。曾有位学者说:“麦加人不营生,只服务朝觐者。”城镇居民的主要职业便是接待川流不息的朝觐者。随着石油收益的增加,曾经的所有不必要的税收都已取消。麦加人通过服务朝觐者的方式赚取利润。如果说麦加在朝觐季节期间所赚取的利润超过1亿美元,沙特政府则为朝觐活动花费了5000万美元。
  20世纪以后,在沙特政府的关怀下,麦加迅速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现代化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使得今日的麦加生机勃勃,修建了医院、宾馆、商场,修建了直升机机场,在进行各种朝觐活动的阿拉法特山、米纳村、麦加城之间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自1970年以来,各式各样的产业存续至今,如波形铁皮制造、铜生产、木材商店、沙发皮套服务、植物油提炼厂等等。2005年8月,沙特城乡部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宣布投资3300万里亚尔在麦加新建改建100座城市花园,麦加的现代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到麦加旅游的人们,喜欢的是那厚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宗教氛围。人们在城外很远的地方,就会望见禁寺入口处高达577米的尖塔群,使前来的人们感受到这里庄严的宗教气氛。麦加的拱门,形状像一本打开的《古兰经》,标志着禁地的起点。作为一座历史名城,麦加城拥有禁寺(大清真寺)、克尔白、渗渗泉等数百处历史地标。禁寺因禁止在此凶杀、抢劫、械斗而名,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禁寺环绕着著名的克尔白天房。天房外东南墙角,离地1.5米高处,镶有一块黑色陨石,阿拉伯人视其为天降圣物而加以崇拜,经过此石时,穆斯林们皆争先与之亲吻或举双手致意。天房东南侧的“渗渗泉”,也被穆斯林们视为神圣之水,在游转天房后,朝觐者在此饮水,寓意着吉祥。经过沙特政府的多次扩建以后,现在的禁寺,包括内外礼拜场地在内的面积共有三十多万平方米,朝觐季节期间可容纳400万人。
  麦加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神秘和悠远感,进入麦加,是旅行者的一个梦想。或许在沙特开放旅游市场政策的前提下,距离这个梦想的实现不会太遥远。
  穆斯林朝觐者绕行天房进行祈祷。
  麦加清真寺
  麦地那:神圣的“先知之城”
  如果说麦加是伊斯兰的心脏,那么,麦地那则是伊斯兰的躯体,真主派遣他的使者在那里第一次成功地实践了伊斯兰的精神。所以麦地那也被穆斯林称为“胜利之城”,伊斯兰的光辉从这里照向了世界。
  ◎穆斯林的第二圣地
  穆罕默德生于麦加,最初传道之时也是在麦加,但是由于古莱氏的迫害,使他的传教之路变得非常艰辛。公元622年,那时麦地那被称为“耶斯里卜”,也译为雅斯里布。穆罕默德在麦加受到迫害后,雅斯里布的穆斯林派出代表邀请他到那里去,那里的公民请先知在他们中间生活,并为他们的生活作仲裁。同年9月的一天,穆罕默德从麦加来到麦地那。穆罕默德改称耶斯里卜为麦地那·乃比,意为“先知的城”,从此,这城市简称麦地那。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对伊斯兰友好的人群基础,使得穆罕默德终于在麦地那得以把《古兰经》精神转变成社会实践,建立起第一个单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初期的政治、宗教活动中心。
  麦地那先知寺外面,朝觐者做祈祷的情景。
  迁移之后,麦加的古莱氏贵族对穆斯林怀有深仇大恨,多次组织部落联盟武装向麦地那新建的穆斯林社会发动武装入侵。在麦地那郊外,穆罕默德带领穆斯林展开了保卫麦地那的白德尔战役和伍侯德战役,敌人集结强大的兵力,重兵压境,但穆斯林获得了大胜,巩固了伊斯兰政权。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万人返回麦加朝觐,光复了麦加古圣地。至今,人们仍旧可以看到当年的古战场,那些山丘和沟壑见证着当年的历史。穆罕默德在确定了麦加的圣地地位之后,自己则回到麦地那,继续他的传教工作。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麦地那。按照遗愿,人们把他埋葬在他亲自督建的先知寺东南角,他病床的下面。
  先知寺是穆罕默德的安息之地
  ◎麦地那的精神象征
  麦地那,位于赛拉特山区的一个开阔平地上,四面环山,海拔620米,属于山区高原城市。它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此地夏季酷热,冬季则气候温和。麦地那城郊有充足的地下水,盛产优质椰枣,建有椰枣加工厂,还有砖厂和地毯厂。在政府投入下,市区建筑颇具规模,且整洁、宽敞,环境优雅,具现代都市气息。城郊建有国际机场。麦地那伊斯兰大学颇负盛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留学生就读。
  凡是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必定会去麦地那先知寺“谒陵”(穆罕默德的陵墓在先知寺内)。每年朝觐期间在朝觐仪式开始之前和之后,访问麦地那的人同在麦加一样多。麦地那城内古迹众多,最著名的便是坐落于麦地那白尼·纳加尔区,由穆罕默德亲自督建的先知寺。起初建造这座清真寺时,它只是一个长50米宽45米的土坯矮墙大院,礼拜殿是椰树干支撑的草棚,屋顶盖着树叶和草木。1955年,沙特阿拉伯政府耗资5500万里亚尔对先知寺进行了大规模全面扩建,将全寺总面积扩大为1.6326万平方米。经过修建,麦地那先知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圣寺,又称“麦地那禁寺”。
  在如今宏丽的先知寺中,仍旧在建筑形式上保留着原来的古迹。在数以千计的立柱的前排有顶部绿色廊柱,标志着当年土坯矮墙的范围。
  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又称为麦地那清真寺。
  吉达:红海岸边的金融中心
  它是红海岸边的一颗明珠,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独特又包容。在所有清规戒律的沙特城市中,吉达别具一番清新面貌。只有走近它,才能揭开它“红海新娘”的面纱,看到它迷人的美丽。
  ◎红海之滨的小清新
  在沙特汉志省内,位于红海之滨的吉达市是唯一一个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它独特的地位。也因此,它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非沙特一般内陆城市可比。吉达今日的繁荣,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吉达坐落于沙特西部的红海岸边,距麦加约70千米,距麦地那424千米,吉达市占地1200平方千米,在行政上归麦加省管理,是沙特仅次于首都利雅得的第二大城市。
  吉达,晴空下典型的白色建筑
  吉达的气候深受红海的影响,夏季为每年的5~10月,气温23c~39c。红海水汽弥漫,湿度最高时可以达到100%,给人以湿热之感;冬季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此时,花草葱郁,气候温和宜人。从12月到翌年2月,是吉达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个时节气候凉爽,伫立海滨,眺望海面点点游帆,不时出现的“海市蜃楼”,神秘而诱人,这是吉达最为美丽的时候,因此有了“红海新娘”的美称。“吉达”,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祖母,这个意思有两层,一方面源于阿拉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母——哈娃,另一方面是说它的文明历史就像祖母那样古老而悠久。
  与麦加相比,吉达也相当古老。公元7世纪,吉达作为阿拉伯半岛上重要的港口曾经一度繁荣。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吉达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7世纪起作为朝觐者的中转港而兴盛,每年约有15万以上的海外穆斯林在此登岸前往麦加朝觐,是通往麦加的主要进出口岸。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将红海和地中海连成一片,红海成为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吉达港作为欧洲和东南亚商业的中转站慢慢复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吉达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直到20世纪初叶,吉达都还没有电灯。1916年,吉达归属恢复独立的汉志王国,1925年,沙特第一代国王伊本·沙特在攻占利雅得后,吉达重新回到了沙特家族的统治之下。之后,随着沙特王国石油大开发,政府对吉达港口大力投入,进行扩建和港道加深。20世纪70年代后,吉达港成为沙特王国和红海地区最大的港口,并很快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
  著名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
  如今的吉达港是沙特第一大商贸港口和航空港。在良好的政策下,伴随着工商、金融、外交的兴起,吉达现有包括淡化水厂、石油化工、炼钢、化肥、制革、造船和印刷等工业企业,海水淡化厂每天供应l亿加仑淡化水,占城市用水的1/4,同时提供全城一半用电;商业以地毯和陶器交易为最兴盛;进出口贸易主要输出椰枣、石油及其制品,输入纺织品、粮食、食糖和茶叶等。繁荣的商贸和良好的地理条件,使吉达全市拥有100多家银行以及分支机构,作为沙特的金融中心,小钱庄也遍布全城。吉达有着比较发达的科研、教育和医疗服务事业。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内设11个学院,还有数十所国家医院和私人医院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以它清新的面貌吸引着远方的来客。吉达除了接待每年数百万途经此地的朝觐者之外,它还是汉志地区唯一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沙特将外交部以及70多个各国使馆驻地设于此地,具有伊斯兰性质的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总部或办事机构均设在吉达,许多与伊斯兰事务有关的重大活动也常在吉达进行。由于海洋带来的温和气候,每至夏秋两季,沙特的王公大臣们多在这里办公和会见外宾,几乎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吉达,因此,沙特的首都虽在利雅得,但吉达却是沙特的“外交首都”。
  ◎迷人的“红海新娘”
  随着城市的扩建,吉达现有人口约350余万人,其中外籍人口约占1/3。作为沙特重要的旅游城市,吉达除每年接待约200万~300万的各国朝觐人员外,还有近200万的本国人来此旅游度假。这座海滨城市既保守又开放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为新兴的旅游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著名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位于吉达市北部24千米处。机场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1.2万人夜以继日地在沙地上建设了7年,耗资50亿美元。大厅外观造型新颖别致,由210顶46米见方的帐篷连接而成,也被人称之为“帐篷城”,相当于80个足球场大,可同时容纳8万人。大厅由于设计新颖,结合了现代建筑艺术和阿拉伯传统建筑风格,曾经荣获国际大奖。在每年11~12月的朝觐期间,这个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帐篷城”机场要迎送上百万的朝觐者。朝觐高峰时,每30秒就降落一架飞机。在大厅的周围,有大片的草坪、花卉和树木,沙特人喜爱在傍晚时分,带着妻子、儿女来这片“绿洲”纳凉、野餐。炎热使得吉达的白天掩盖住繁华的面貌,大街上行人稀少,至傍晚时分才会显示出它真正的风情。夜幕下,会有比白天更多的人去兜风纳凉、倾听红海的涛声,商铺吸引来更多的游客,马路在华灯下变得熙熙攘攘,海滨地带这时候才热闹起来。
  一走下飞机,游客们就能感觉到吉达的湿热,夜色中海滨的美丽、浓厚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长达80千米的海岸线是浪漫的,传统的清真寺是古色古香的,还有石板上长满了青苔的港口、身着各色花头巾的阿拉伯人……吉达,是如此地令人神往。走在吉达的街市,会发现吉达既古老又新潮。新城区的楼房高大壮观,老城区的街道窄小拥挤,店铺陈旧。老城区房子有着厚实的墙面。据说,古代的人们从珊瑚礁上采集灰石砌墙,建筑物的阳台朝向西面的红海,站在阳台上就可以沐浴海风。旧城区保持了古典的阿拉伯风味。城中著名的古建筑有纳绥夫的阿卜杜勒·阿齐兹老王宫、巴纳贾赫宫和老城区的五大清真寺,其中以萨菲尔清真寺最著名,有着浓烈的阿拉伯民族色彩。新城区里,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现代化商场一个挨着一个。新老建筑在清泉和绿树映衬下,耀眼生辉,宛若梦境。吉达建筑物的最大特点是多以白色为主,从海上远望岸边的清真寺,乳白色的建筑辉映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显得十分圣洁,像童话里白雪公主的宫殿。
  吉达海滨有国王喷泉,据说其喷出的水柱高达312米,是世界第一高。该喷泉使用了先进的水泵技术,将海水喷出如此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国王喷泉临海而建,每至傍晚,海滨旁就坐满了人,很多当地的家庭都会铺开一张大地毯,带上食物和阿拉伯茶或者咖啡,面向着喷泉,聊聊家常,小孩子就在旁边嬉戏。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其乐融融。
  干净宽阔的滨海大道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清幽,每隔不远就有一处花园凉亭,海鸥和鸽子,与当地人和谐相处,造型别致的阿拉伯生肖浮雕、牌坊等四处点缀着。在吉达,传统习惯与现代文明相互影响,古老封闭的宗教社会与外部世界不断碰撞,再谨慎地吸收、融合。居民们在自己家里可以尽情享受西方化的现代文明,富裕的他们比西方人更有钱,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健身房、游泳池以及类似夜总会的咖啡厅等等。然而,在公开场合中,他们仍然不能违背伊斯兰教教规。例如,禁止饮酒,包括在外国人开的高级餐馆里也只允许卖果汁。妇女出门必须蒙黑头巾,穿黑长袍,但是一回到家里,她们就可以穿上最时髦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衣服。
  有人这样说:“吉达是一个社会宗教化、家庭西方化、外表披着黑纱、内着艳丽时装的新娘。”的确,在威严而神秘的伊斯兰教王国,吉达如同海面清新的风,如此地令人神往。
  吉达滨海清真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