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物览胜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五章
  风物揽胜
  在一万人的眼里,它有一万种明媚的姿容。若从不同视角看去,那翩翩姿容可在瞬间分解成无数个惊艳的碎片:可能是旋转舞里一朵飘飘欲仙的白云,可能是红茶杯里一缕芬芳扑鼻的茶香,也可能是海雷凯一卷价值连城的黄金地毯,还可能是阿凡诺斯一套精美绝伦的陶器。不管游客来自何方,不管你的眼光有多么挑剔,土耳其总能奉上一款心仪之物。
  美食之国
  很多美食家认为,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最讲究吃: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法国,第三是土耳其。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有何根据,单就食品种类的丰富、烹饪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对其他国家饮食的影响力而言,土耳其的确可以称为“美食之国”。
  ◎美食的历史
  土耳其有句谚语:“择友要看口味。”可见饮食文化对土耳其人影响有多深。土耳其烹饪最早源于中亚,后来与地中海及阿拉伯文化长期互有影响,在综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风味。
  无论哪个国家,菜系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历史上王公贵族的影响。17世纪时,奥斯曼皇宫厨房中有几百名厨师和1300名厨工,负责米饭、烤肉、蔬菜、汤、甜品、面包、果酱、饮料等美食的制作。由于大家分工明确,讲究吃喝的苏丹们又经常大宴宾客,所以厨师们平日不但精益求精,还特别勇于创新,推出了各种新颖菜式。
  土耳其斋月甜点巴克拉瓦。呈层状,其中部是切碎的果仁,上下是多层用黄油刷过的酥皮。烤好后,在上面浇上一层蜂蜜,酥松香脆,入口即化,是土耳其最受欢迎的甜点。
  有趣的是,当时苏丹的近卫军指挥官也以厨房职能来命名,比如厨师长、面包师、汤人、甜点师、洗碗工等等。当然,这些只是头衔而已,并不需要做相关的厨房工作。不过,厨房在当时确实相当于一个政治中心,如果苏丹的近卫军对首相或内阁产生不满,要求苏丹罢免他们时,就会将厨房的大锅掀翻。“掀翻大锅”这一典故在土耳其语中,至今仍是“军队中发生叛乱”的意思。
  土耳其烤肉
  此外,行会在烹饪技术的维系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的行会吸纳了渔夫、猎人、屠夫、厨师、烤肉师、面包师、酸奶师等等,他们严格遵守行会准则,展示自己的产品,每逢节假日期间,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敞开大门向他人提供美食,此举使得那些传统的精品美食广泛流传。
  ◎转着圈烤肉
  土耳其人在口味上崇尚纯正单一,不喜欢添加太多调味品和配料,以免破坏主料的味道,所以烤肉成为他们最钟情的菜肴。
  土耳其烤肉的种类特别多,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开巴卜”,其中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伊斯肯德尔开巴卜”和“库尤开巴卜”。
  伊斯肯德尔开巴卜是名城布尔萨的象征,凡是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要尝一尝这道转炉烤肉。烤肉的主料选用来自滑雪胜地乌鲁达的羊羔肉,那里的小羊羔吃着叶子芳香的牛至和其他草药长大,肉质特别鲜嫩。
  这道美食的名字跟一位大厨有关。19世纪,有位厨师改变了过去把串肉钎平放在炉上烘烤的方法,而是将羊肉去骨,经过腌制后一层层串在肉钎上——垂直的肉钎在中间转动,周围笼罩着炭火,待外面一层烤熟后,使用长刀削成薄薄的肉片,一片一片码入盘中,再淋上酸奶,吃起来肉香扑鼻,十分美味。为了感谢厨师的创新之举,人们遂以他的名字伊斯肯德尔为这道美食命名。
  库尤开巴卜是将羊羔腿肉腌制后,挂在一个很大很深的炉中焖烤而成,肉质肥瘦适中、酥软可口,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土耳其菜
  ◎海鲜是冰鲜
  土耳其海鲜世界闻名,尤其是各种海生鱼类的味道特别鲜美,熏、煮、煎、烤等各种烹饪方法也应有尽有。
  当地人把鱼类打捞上来后在第一时间里进行极速冷冻,称其为“冰鲜”。在很多鱼餐厅的门口,人们通常会摆放一个铺有厚冰块的台子,冰块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冰鲜鱼产品,有鳟鱼、黄鱼、鲈鱼、鲥鱼、剑鱼、比目鱼、锅盖鱼等等,可供食客自由挑选。
  烤锅盖鱼是土耳其的一道特色菜。锅盖鱼在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外形圆圆扁扁,鱼皮上布满了“图钉”。别看模样不好看,入口却肉感鲜嫩,非常美味。
  另一道海鲜特色菜是盐包虾。厨师一般选用上等海虾,先用厚厚的盐粒将虾包起来,放到火里烤,烤到六成熟再放入容器里,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候,就见服务生在容器里倒入高度酒,再按动打火机,只见火苗腾地一下直冲上去,虾的芳香和酒的醇香便尽情释放出来。
  ◎酸奶能治病
  公元前3000年左右,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游牧民族无意中发现变质的羊奶竟然能制成美味的酸奶!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让羊奶“变质”,发酵后再做成香咸的酸奶。你没看错,土耳其酸奶的确是咸酸味道。
  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住在希腊东北部和保加利亚地区的古代色雷斯人也学会了制作酸奶的技术,后来又被希腊人传到欧洲各处。
  16世纪时,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得了胃病,一位土耳其医生巧用酸奶治好了国王的病。这件事后来当作经典案例被一位教授写入书籍,酸奶顿时名声大噪,成为人人追捧的健康食品。
  土耳其差不多每家美食小店里都提供酸奶饮料,有些饮品店再加上一点酸奶泡沫,像盖了一层棉花糖。当地人特别喜欢在吃烤肉时搭配酸奶,认为这样有助于消化肉类,如果再加上一盘淋着酸奶的蔬菜,那就更完美了。
  不可一日无茶
  在土耳其,只要有小店的地方就有茶摊,只要人多的地方就有卖茶的小贩。虽然这里不像中国那样把茶称为“国饮”,但饮茶之风处处盛行,每个土耳其人每天都要喝茶,每个家庭平均下来一年大约要消费8千克茶。土耳其有句谚语说道:“和你一起喝茶的人,不会对你心怀不轨。”
  ◎走入寻常百姓家
  即使像星巴克那样的大型连锁咖啡店,都没能撼动茶在土耳其家庭的重要地位。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芬芳的饮料,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交催化剂,它维系着家人以及亲戚之间的亲密关系,就连重要的商谈通常也会与饮茶一起进行。
  在土耳其,茶还是待客的好礼物,主人在客人到达或离别时奉上一杯香茶,代表着深厚的情谊。作为客人,即使再不喜欢土耳其的茶,也应在离开时将主人泡的红茶喝个底儿朝天。
  别看茶现在是土耳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但在150多年前,这里的平民百姓还根本不知道茶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是一种进口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土耳其人开始引种茶树,饮茶才逐渐成为土耳其人的一大嗜好。
  如今在土耳其,不管什么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们都很喜欢喝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大街上,经常能见到背着葫芦筒,提着水壶,腰间再围着“一串”杯子的跑路卖茶之人,这已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狮子从安卡拉动物园中逃出来,躲藏在某幢办公楼的地下室里,时不时跑出来偷袭公务员或长官,连某些内阁大臣也被它吃掉了。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直到狮子将目标转向煮茶师傅,大家才立即组织起来,设法将狮子抓获重新送进笼子里。
  ◎有趣的子母壶
  土耳其人喝得最多的是红茶,泡茶的茶具也很有特色,是一种双层宝塔形的子母壶。有些子母壶的外表镶嵌着许多美丽的珍珠与钻石,显得珠光宝气、贵气十足。
  在泡茶的时候,人们先在子壶里装上适量红茶,叠放在加了水的母壶壶口上,相当于母壶的壶盖,然后用大火烧至水开。在这个过程里,子壶里的茶叶经过加热弥漫出淡淡茶香,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待水烧开以后,将母壶里的水倒入子壶,再将母壶加满水,将二者继续叠放在一起,用小火慢烧,直至母壶里的水再次滚开,就可以喝了。
  土耳其人倒茶的手法很有讲究,先在茶杯中放入方糖,在杯口放上一个过滤网,方便网住零星的茶叶碎末,然后把子壶里的茶水倒入一半,再倒入母壶中的开水。一般有经验的泡茶高手,能调配出浓淡适中的琥珀色红茶,既赏心悦目,又芳香扑鼻。在土耳其东部有些地方,人们喜欢在饮茶之前把一种较硬的方糖放入口中,而不是将方糖加在茶水里。
  土耳其还有一种最常见的玻璃茶杯,呈直筒形状,但中间略略收细,宛如一朵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这种玻璃杯拿着比较方便,不管是在普通小店和餐馆,还是高级宾馆或者政府机关里都很常见,极易给人带来一种不分贵贱、有茶同喝的微妙感觉。
  子母壶及红茶
  咖啡的待客之道
  喝上一杯纯正的土耳其咖啡,你的嗅觉和味觉从此不会忘记那种满室生香的醇美;见到土耳其的咖啡壶,你的心里更会疯狂长草。不妨挑上一个咖啡壶,兴高采烈地捧回家,为自己煮一杯泡沫丰富的香浓咖啡,幸福的感觉顷刻间便会盈满心间。
  ◎与咖啡结缘
  据说咖啡的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的名称就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加法城。后来,这种芳香的植物逐渐传入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半岛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时,也门出产的咖啡便经由阿拉伯传入伊斯坦布尔,接着再由奥斯曼帝国的使节们传到英国、法国、威尼斯等地。
  16世纪初,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男人们喜欢聚集在这里,谈天说地下棋娱乐,或是借着表演皮影戏来嘲讽、批评当时的新闻政事。那会儿,人们戏称咖啡是“棋手和思想家的牛奶”。
  17世纪中叶,土耳其咖啡成为奥斯曼帝国宫廷庆典仪式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宫廷里烹制咖啡的人地位很高,每天在40多个助手的协助下为苏丹制作咖啡。后宫和贵妇也把制作正宗土耳其咖啡作为必修手艺,那时候,男人甚至会以咖啡味道来判断煮咖啡女子的操行。尤其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姑娘会小心地呈上一杯咖啡,男方家人可以借此观察姑娘本人,对其体态、面貌、修养各方面做出评判。
  咖啡屋门上的雕像,一位穿着土耳其传统服装的男人从一个小男孩手里接过一杯咖啡。
  土耳其的咖啡
  经过多年的发展,咖啡跟红茶一样,现已成为土耳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在商店购物,不管买卖是否成功,店家都会给顾客敬上一杯咖啡或红茶,以浓浓的香味展现自己的诚意。
  ◎煮咖啡的小技巧
  正宗土耳其咖啡的制作其实并不难,但掌握其中的技巧也不太容易。先将烘焙好的咖啡豆研磨成粉状,装入咖啡壶中,加上冷水、糖,稍微搅拌一下,使其混合均匀,然后就可以上炉烹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是:咖啡豆一定要新鲜而且磨得够细,才能煮出丰富的泡沫;咖啡豆与水可以按照1:10的比例加入;煮的时候用小火,不要一直用勺子搅拌,会破坏咖啡液产生的泡沫。
  当壶里的咖啡液快要沸腾的时候,表面会出现一层非常厚实绵密的泡沫,这时候提壶离火,把泡沫均匀地倒入咖啡杯里。土耳其人喜欢给客人的咖啡杯里倒入丰富的泡沫,客人越是尊贵,倒入的泡沫就越多。倒完第一次泡沫后,再把壶继续加热,快沸腾后再离火,把泡沫倒入杯中……一般沸腾到第三次,然后关火将咖啡液均匀倒入咖啡杯,一杯香浓的土耳其咖啡就煮好了。
  土耳其咖啡壶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壶身由纯铜手工打造,外表装饰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长手柄上镶嵌着铜丝或珠宝、贝壳构成的纹饰,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上窄下宽的设计是为了便于沉淀咖啡渣,在倒出咖啡液时可以将渣留在壶底。其实,咖啡杯里的渣一般都是在倒咖啡沫时倒进去的,很快会沉淀到杯底,不搅拌的话基本喝不到。
  咖啡法勒
  土耳其很多中老年妇女都会用咖啡渣占卜,即“咖啡法勒”。占卜的时候,占卜的妇女会将喝完只剩咖啡渣的杯子,逆时针方向在求卜者的头顶上转三次,让对方默默许下心愿,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杯碟上,十分钟以后再掀开,她会根据杯子和碟上残留的图纹来判断求卜者的前途和命运。
  土耳其浴
  在拜占庭时期,土耳其人接触到东罗马人的诸多生活习惯,把用大理石修砌的浴池与穆斯林净身及对水的崇敬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浴。后来,这种洗浴方式逐渐变成土耳其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习俗与文化。
  ◎有趣的洗浴文化
  作为一种习俗文化,土耳其浴有很多讲究。浴室对土耳其人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洗澡的地方,它还是许多重要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如庆祝婴儿出生第40天的“40天浴”,类似中国的满月酒,或可称为“满月洗”;亲人去世后20天所有亲戚一起参加的“擦干眼泪浴”;愿望实现以后的“还愿浴”;重大节日前沐浴净身的“节日浴”;迎接稀客或贵客的“客人浴”等等。
  最热闹的要数传统的“新娘浴”。在婚礼前几天,男方母亲要邀请新娘和新娘的好友,以及双方多位女眷一起到澡堂洗浴,浴后再去新娘家小坐,新郎则在家里招待双方的男宾。还有一种也是在婚礼前夕,女方母亲或新娘本人邀请好友和娘家女眷一起到澡堂洗浴,一边洗一边伴着音乐且歌且舞,同时可以品尝很多美味精致的点心和干果,其热闹程度堪比一场自助宴席,力求宾主尽欢。
  在土耳其一些偏远地区,澡堂还是婆婆挑选未来儿媳的重要场所。在媒人的陪同下,婆婆邀请未来儿媳一同沐浴,不仅要在沐浴时“审阅”未来儿媳的长相和身材,还要“考察”她的骨盆和体味。
  ◎舒适的澡堂
  土耳其澡堂内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为“贾麦康”,就是刚进门的脱衣间兼休息厅,围着墙边放有坐垫和隔间,方便客人宽衣解带。第二部分称为“凉厅”,即过渡间,作用是让客人入浴前适应一下浴室温度,其实这里非常暖和,应该称为“预热厅”。第三部分称为“热厅”,也就是客人真正洗浴的地方。这里的地面和墙壁都是大理石的,墙上还有彩色瓷砖拼成的装饰图案。墙边建有一圈石条凳,供沐浴者坐着洗浴。
  供男性浴者洗浴的热厅间
  热厅中央有一个高约40厘米的圆形或多角形的“肚脐石”,供客人躺在那里发汗或按摩。热厅角落里有一些供客人使用的单间,单间墙上有进热气的地方,所以要比大厅热很多。单间和大厅的墙上都有水龙头和接水池,热水和凉水分别从不同的水龙头流出。
  洗浴的时候,客人先在大水池里泡一会儿,泡好以后坐到小水池旁边,拿着池里的金属瓢舀水,浇到头上和身上,这种洗法称为“净身”。虔诚的土耳其人洗澡时会用手蘸着池水洗脸、洗手、洗脚,洗脸时必须洗到耳根,洗手时必须洗到手腕,洗脚时必须洗到脚踝骨,然后再用金属瓢舀水冲身体。
  土耳其澡堂的地面比较温热,如同中国北方的火炕。客人们洗浴完毕后,躺在大理石板上,任热量传遍五脏六腑,顿时会觉得通体舒泰,无比惬意。
  礼仪与风俗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塞拉马力久”可能是最常听的一句话,回话也挺有意思,通常是“马力久塞拉”。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你好”,是土耳其人的常用问候语。若有机会走近土耳其,不妨去悄悄感受一下当地各种有趣的礼仪和风俗。
  ◎社交、节庆与禁忌
  在土耳其,同辈人或同级人初次见面,异性之间一般问候加握手即可,同性之间一般先握手再互相拥抱,用自己的左脸颊贴对方的左脸颊,右脸颊再贴对方的右脸颊。如果和长辈打招呼,首先要主动牵起对方的手,而后以额头轻碰手背,用下巴轻触手背,最后再脸颊贴脸颊。土耳其人为亲友宾朋送别时,一般多施鞠躬礼,施礼时,要用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鞠躬90度,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惜别之情。倘若两手不交叉于胸前,则寓意下次不欢迎再访的意思。在土耳其的乡村人家做客时一定要脱鞋进屋,在城市里可不用,但在进入任何一处的清真寺时需切记脱鞋。
  图为伊斯坦布尔耶尼清真寺内正在为穆斯林们准备开斋小吃。
  土耳其的节庆假日大致可分为全国非宗教性节日、全国宗教性节日、地方性节日三类。全国宗教性节日有开斋节、力量之夜、麦加朝圣日、牺牲大典、先知诞生日等;全国非宗教性节日有1月1日的新年、5月19日的青年运动节、8月30日的土耳其战胜希腊庆祝日、9月第一个礼拜的金苹果银鱼节、10月29日的共和纪念日、11月10日的凯末尔冥诞日等;地方性节日比较多,有斯卡克的骆驼斗兽节、吉桑的吉桑阿克苏黑海节、厄加的酒赛、塔克达的樱桃节、马尼萨的梅西尔节、伊斯坦布尔的塑料艺术节等。
  土耳其人的禁忌比较多,比较忌讳数字13,若有兔子从面前跑过、乌鸦围着房子叫、黑狗从门前经过、晚上照镜子或剪指甲、坐在门槛上、摔破镜子等,都被当地人视为不祥之兆。他们还认为站着穿裤子会变穷、喜鹊叫窗有喜事等。
  ◎传统婚礼与丧葬习俗
  土耳其在法律上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当地居民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并不重视,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上的婚礼却显得非常隆重。
  1680年莫卧尔王朝时的斗骆驼比赛绘画。在土耳其民族节日中,每年一月在埃菲斯塞尔丘克的古代竞技场举行的骆驼摔跤冠军赛排名第一。
  梅西尔节
  在伊兹密尔西北的马尼萨地区,每年3月都要举行传统的梅西尔节。“梅西尔”原意为“风景优美的地方”,“梅西尔节”遂被引申为“踏青节”。节日一般定为五天:第一天为“经济日”,整个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来赶集,展售自家的产品;第二天和第三天为“艺术和民俗日”,举行各种文艺和民间活动;第四天为“体育日”,举行足球、摔跤、赛马等比赛;第五天是传统的“发药日”,在苏丹清真寺广场向群众发放一种特制的药膏软糖,即“梅西尔膏”。按照当地习俗,人们在煮药前后需做祈祷,这样药膏才会灵验。
  土耳其的浴室不但是公众进行一种传统洗浴方式的场地,也成为土耳其新娘步入婚姻殿堂的考验之所。
  在土耳其农村与小城镇等地,劳役婚姻、互换婚姻仍然存在。劳役婚姻是指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会上女方家中“入赘”,“服役”两三年后,再与女方结婚。互换婚姻是指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即可实行换婚。
  城市居民结婚仪式比较简单,通常只需经过求婚、定亲、订婚、举行婚礼4步即可。在传统婚庆中,比较有趣的是一对新人于婚礼前夕要在公共澡堂里“双洗澡”,即“新郎澡”和“新娘澡”。
  届时,新娘的母亲带领女儿、新郎的母亲及其他女宾们同去澡堂。众人到齐后,由两位女友搀扶着裸体新娘在澡堂里绕行一周,并一一亲吻长辈们的手。新郎的母亲会向她头上撒一些小硬币,还会赠送一件吉祥小礼物,其他女宾们则围着新娘唱歌跳舞。待到新娘在浴池里沐浴完毕,婆母与媒婆会分别将她的右脚趾与左脚趾染成红褐色。“新郎澡”一般在“新娘澡”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举行,仪式比较简单,应邀的男宾在澡堂聚齐后,新郎向众人致以感激之词,随后与大家一块跳入浴池沐浴。
  土耳其传统服饰
  在土耳其境内,约有1/3的居民住在城镇,其余居民大多散居在乡村,有些人甚至长年居住在偏僻地区。由于聚居与散居的状态同时并存,尽管土耳其人的传统着装在大城市里已被逐渐西化,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女子传统服饰
  土耳其女性的传统服饰多由花色繁杂的棉质与丝质布料制成,基本款式没有太大变化,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小,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宽大松垮的无裆裤“莎伐”。在土耳其许多地区,常见的女性服装还有高领长袖的夹克配以长可及膝的外套,夹克的下摆分为三片,前面两片,后面一片。为了便于跳舞或工作,人们有时将后面的一片折进腰带里,有时将前面的两片折至背部,固定在臀部。在北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将前面两片交错成围裙的样子。但不管怎么变化,夹克大多是用有着垂直线条且色彩丰富的布料制成,它与款式宽松色调平淡的莎伐形成了鲜明对比。
  土耳其妇女的传统服饰
  很多年轻女子喜欢给长袖长大衣搭配一条莎伐,不过这种穿法的变化比较多。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一带,人们喜欢把大衣下摆及至膝部,外面再穿一件黑色带有花纹的短夹克。而在靠近黑海的北部地区,人们又喜欢将大衣下摆插下腰际。
  由于宗教背景,土耳其仍有部分女子会用面纱或围巾遮住脸庞和头部。她们常戴两种帽子,一种是无边但饰有黑色长缨的土耳其红帽,另一种是半圆形帽子。不管哪一种,帽子上都会垂下一条面纱或丝巾,有时垂在背后,有时垂在下巴附近。如果不能戴帽子,她们也会用各种长巾裹住头部。一些爱美的女子,还会用亮闪闪的金币银币串成串儿系在额前。
  ◎男子传统服饰
  在土耳其的传统服饰中,男子一般有三种经典款式。第一种类似于女子所穿的莎伐,常为黑色或藏青色。第二种是棕色或黑色的“立夫卡”,它的特点是在膝盖处束紧,但在裤管处有许多褶皱,尤其是在背后部分。第三种是莎伐的变形,裤管仅到膝部,膝部以下是绑腿。传统上装多是白色的高领长袖衬衫,通常配以无袖的背心或短夹克。这种短夹克被称作“沙贝肯”,有时会配有一些装饰彩带。但在少数地区,白色衬衫有时也会被条纹花色衬衫取代。
  男子的红色筒帽一般都附有头巾,不过有些地区的男子只戴头巾,头巾分为单色或多色,佩戴时常常环绕在头部。黑海沿岸的某些地区,男子喜欢戴“巴士里克”,它由一条长长的黑色围巾绕在头上,但在头部两侧会露出像耳朵一样的两端。土耳其男人大多穿着黑色或褐色的叶梅尼鞋子,在黑海沿岸更常见的是软皮靴再配一条宽腰带。很多人更喜欢在宽腰带上系上另一条很宽的皮带,便于插置各式武器。
  在土耳其的布耳沙一带,这里的男人在节日期间跳起奇立克·卡肯舞或用剑和盾作道具的战斗舞。表演时,他们浑身穿着特殊的奥斯曼帝国全套服饰,这套服饰包括深蓝色的短裤、橘黄色的线条衫、蓝色有吊袖的短夹克、深色宽腰带,筒帽上缠绕着一根条纹布头巾,软皮靴上通常有十字交错的蕾丝,且一直交绕至白色的及膝长袜上。
  从以上着装可以看出,土耳其人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也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教服饰文化。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与政教分离,此类着装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仅在节日庆典或乡村里才能见到。
  瑞士画家简·艾蒂安·利奥塔尔油画《一个身穿土耳其服装的妇女和她的仆人》
  土耳其风情舞蹈
  土耳其人生性活泼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和喜庆的日子,人们都要载歌载舞欢庆一番。那些跳跃的舞蹈中,既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也有举行婚礼的盛大场面,互相格斗的战争情景,还有人类对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逼真模仿,每一支土耳其的民族舞蹈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情。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
  艺术源于生活,土耳其民间舞蹈的许多动作和造型来自于生活中的提炼。土耳其的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传统舞蹈,在舞步、节奏、服装、造型、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出各地区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如东南部地区的“哈拉伊”舞,东部和东北部的“巴尔”舞。东黑海地区的“霍隆”舞,南部地中海地区的“木勺”舞,西南部爱琴海地区的“泽伊贝克”舞,西北角特拉基亚地区的“霍拉”舞。
  最为常见的民间舞是哈拉伊舞,舞蹈人数非常随意,无论男女均手拉着手,形成一个圆圈,伴随着鼓点和唢呐,向右走三步顿一下,左脚向右边微微上踢,如此循环反复。在前面领舞的人还要挥舞着手帕,营造热闹的气氛。由于舞步简单,土耳其的男女老少都会跳,跳起来的时候人人参与,非常热闹。
  还有一种常见的舞蹈是发源于科尼亚城的土耳其回旋舞,这是为了纪念土耳其宗教诗人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而创造的一种舞蹈。舞蹈内容富有哲理,表达了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世界宇宙不停旋转,人的生命也在不停地轮回旋转。
  回旋舞是男性集体舞,舞者上着白色小褂,下着白色长裙,以左脚为圆心,右脚画圆,不停地逆时针旋转,飘飘欲仙,特别优美。回旋舞是土耳其古老文化的标志之一,在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等地的高档酒店和文娱场所,经常有回旋舞的表演。
  土耳其东方舞表演
  ◎神奇的东方舞
  如果评选最热情最有节奏最具感染力的舞蹈,东方舞一定会名列其中。关于这种舞蹈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它原来是拜占庭的宫廷舞蹈,后来流入民间至今;有人说它起源于黎巴嫩或埃及,奥斯曼帝国时期传入土耳其,后来得到长期发展,流传至今已成为土耳其旅游的名片之一。
  东方舞又称“肚皮舞”,表演者一般都是女性,而且是独舞的形式。整个舞蹈特别考验舞者的功夫,不但要配合音乐和鼓点全身抖动,还要突出胸部、腰肢和肚皮部位的抖动,需要舞者具备很高的舞蹈技巧,才能跳得既性感又热情。
  表演东方舞的演员大多是面容姣好身材匀称的年轻女子,骨感美女跳这一类舞蹈,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为了突出表演者各个身体部位的抖动,表演者通常在服装上坠以各种流苏,使扭动时极具视觉冲击力。据说舞者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练习,才能灵活自如地控制和抖动全身的肌肉。现在,这种舞蹈一般在旅游者光顾的夜总会或高级旅馆内表演,但有时候,土耳其人在举行婚宴时也会邀请一些小有名气的东方舞演员前来助兴。
  香料的世界
  有史以来,香料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引发的大小战争更是不计其数。而土耳其这个不产香料的国家,却因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垄断了香料市场,一举成为香料大国。那一座座历史悠久的香料市场,宛如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在各种香味的刺激下,人的嗅觉仿佛进入了失眠状态,只剩下满眼的色彩斑斓。
  ◎挡不住的诱惑
  若说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香料也有一部分功劳,恐怕没有人会反对。欧洲人喜欢东方香料,而奥斯曼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垄断了香料,欧洲人即使不情愿,也得揣着满满的钱袋去给奥斯曼帝国送上不少金钱。
  欧洲人为什么如此迫切地需要香料?因为中世纪时期,冰箱还没有问世,冷藏库更不可能是家家都有,欧洲的自然资源又不是很丰富,土壤也不太适合农耕,大片的草场令畜牧业非常发达,欧洲很多地方的饮食都以肉食为主。
  既然喜欢吃肉,那么问题就来了。冬天气温低的时候不利于放牧,欧洲人只好在降温之前储存大量的肉食。可想而知,那些越来越不新鲜的存货会给他们的胃带来多少折磨。于是,芳香扑鼻的香料正好大显身手,在肉里加上一点儿胡椒、八角、茴香、豆蔻等,不但可以增加肉类的保质期,还能使缺少鲜味的食物变得特别美味。如此神奇的东西,欧洲人怎么可能挡住它的诱惑?
  当时,生产香料的主要国家是埃及和中国,两国的香料均由地中海贸易线进入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可以说,谁拥有海峡旁边的伊斯坦布尔,谁就掌握了欧亚贸易的唯一主通道,也就等于赚到了一棵摇钱树。奥斯曼帝国精明无比,自然毫不犹豫地垄断了运输线路,然后将香料的价格一提再提,逼得欧洲人不得不另辟航线,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香料大市场
  伊斯坦布尔的香料市场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花花世界,那儿的每位摊主都把货品码放得整整齐齐,色彩缤纷,制造了一场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
  胡椒理所当然是最常见的一种香料,黑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粒状,各种粗细、各种颜色应有尽有,完全不是中国常见的白色或黑色。这里总有顾客想不到的色彩,连最普通的咖喱粉都变得五颜六色。
  如果想颠覆自己以往对香料的认知,只要深度逛一下这座超级香料市场就足够了。这里仅花椒就有十多种,颜色与形状俱有差别;豆子又有几十种,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颜色,很少有顾客能够一下子认全。再看九层塔、欧芹、百里香、迷迭香、月桂、墨角兰……除了那些烹调所用的香料,此处还有各种果脯、花干、水果干、坚果、肉脯、肉肠、鱼干、奶酪等。
  香料市场里各式各样的商品
  享有盛誉的手工地毯
  不管是贫穷或者富裕,土耳其的每一个家庭里都会在地面上铺地毯,有些家庭还在墙上挂地毯,穆斯林在做祷告时也会有专门的祈祷地毯。不要小看了这件看似寻常的东西,有些纯手工编织并历时百年的地毯,同时也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
  ◎地毯也是奢侈品
  土耳其的编织地毯始于游牧时期,11世纪传入安纳托利亚。13世纪,当马可·波罗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时,就对这里的地毯赞不绝口。从14世纪起,土耳其的地毯开始远销欧洲各地,一度成为皇室宫廷最爱的奢侈品,被上流社会视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15世纪,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土耳其地毯开始出现龙、凤与祥云等中国传统图案。16世纪正是花卉艺术的全盛时期,紧跟潮流的土耳其人又在地毯上增添了玫瑰、郁金香、康乃馨、蔷薇、风信子等美丽图案。
  到了19世纪晚期,土耳其的海雷凯地毯开始享有盛名。当时,奥斯曼帝国在那里设立了大型地毯作坊,仅织机就有100多部,作坊里生产高级的纯丝地毯和使用金银丝织成的黄金地毯。纯丝地毯面积不大,图案精美,价格几乎是普通地毯的三倍,黄金地毯则用金丝银线和羊毛交织而成,表面再缀以珍珠和宝石,是只有皇室宫廷或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奢侈品。
  含有金丝银线的海雷凯地毯
  如果有机会前往伊斯坦布尔和科尼亚的博物馆,你还会发现这里陈列着最早的土耳其手工地毯,它们是出现于13世纪的塞尔柱地毯。
  ◎鉴别高品质的地毯
  土耳其地毯如此有名,带动了一方长盛不衰的地毯经济。在伊斯坦布尔的遍地商铺里,最常见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地毯商店了,从几十美元、几百美元到几万、几十万美元的地毯比比皆是。这里面固然确有珍品,但以次充好的各类仿品也并不鲜见,初到此地的游客该如何鉴别呢?
  除了个别被奉为极品的纯丝地毯和黄金地毯以外,一般地毯的质量通常由编织密度来决定。翻看毯子底部,结打得越细地毯就越结实,用不同结织法织出的花色更复杂,图案也就更美观。按照正常进度来讲,一个织工耗费几年的时间才能织成一块地毯,每平方厘米一般会有16~30个对称的结,而某些技艺精妙的织工可以在一平方厘米里打出900多个结。
  再者,地毯的颜色也非常重要。基里姆花毯之所以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只用传统方法染色。当地人将各种蔬菜植物长时间浸泡,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染料,这些染料不仅使地毯色泽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羊毛的侵蚀非常轻微。而某些地毯的色彩看起来很不自然,此时你只需在纸巾上沾点水再压上地毯,若有颜色脱落便可以断定它必定使用了化学原料。那么,怎么检测地毯是否由纯羊毛编织呢?可以捻起其中几根,用打火机迅速点燃再熄灭,若是毛丝只发亮而不引燃,并散发出烧头发的气味,基本上即可断定为正品。
  在伊斯坦布尔,很多商人会想尽办法让地毯褪色来仿造古品抬高价格。切不要以为颜色古旧的地毯就是价格居高不下的古董地毯,真正的古董地毯非常稀有,在市面上几乎无缘得见。这类珍品绝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踩踏的时间越长,它的颜色反而越艳丽。若是家里收藏着一块50年以上依然色彩鲜亮的土耳其地毯,那你就可以把它当作传家宝了。
  17世纪的安纳托利亚地毯
  美丽多变的陶瓷器
  在清真寺的彩色墙壁上,旅游商店的专柜里,博物馆的陈列室内,都可以看到色彩鲜亮造型精美的陶瓷器。它就像中国的景泰蓝,已经成为土耳其这个国家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产品。那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泛起神秘的光泽,如同泥土与色彩融合而成的精灵。
  ◎悠久的历史
  土耳其的陶瓷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可以追溯至塞尔柱时期。在科尼亚卡拉塔伊陶瓷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绘有双头鹰图案的八角形瓷砖,它的制作年代是1236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人们一般认为,土耳其的砖制作方法源自伊朗,而制作日用和装饰性瓷器的技术则于奥斯曼时期源自中国。在后来的长期发展中,土耳其才渐渐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精美绚烂的土耳其陶瓷
  土耳其陶瓷起初以彩色的几何纹、动物纹、文字纹为主,后来出现各种磨光素陶、黑色及红色磨光刻纹陶器,以及各种异形器物,比如嘴形壶、鸟嘴形壶、人面纹陶壶等。塞尔柱和奥斯曼时期,土耳其人学会应用和模仿瓷砖镶嵌技术。特别是在奥斯曼时期,他们采用天蓝色和金黄色的彩釉,还发明了一项用标准模子烧制陶瓷的新技术,省去很多拼绘图案的时间,此举为大规模生产陶瓷画的装饰性瓷砖提供了极大便利。
  让人眼花缭乱的土耳其陶瓷已经成为其文化的一个代表。
  16~18世纪,土耳其的陶瓷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陶瓷精品出现在这一黄金时期,比如“土耳其红”。“土耳其红”是一种以番茄红为主色而制成的釉下多彩陶器与壁砖,主要产于伊兹尼克和屈塔希亚。这种陶器和壁砖使用硬质白黏土,用7种颜色组成纹样装饰,突出了番茄红的艳丽。
  伊兹尼克一度是土耳其非常有名的陶瓷业中心,这里出产的瓷砖质量上乘,瓷砖中的石英含量高达85%。当伊兹尼克衰落下去,屈塔希亚、伊斯坦布尔等中心城市又逐渐兴起。直到现今,还有不少能工巧匠们在仿制古旧的陶瓷器皿,受到了许多怀旧者的青睐。
  ◎阿凡诺斯小镇
  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地区有一座阿凡诺斯小镇,它是全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最著名的陶器小镇。土耳其境内最长的河流克孜勒河流经此处,带来了含有丰富铁质的泥浆,令河水泛有淡淡的红色,故而又名“红河”。人们采用红河水和泥浆作为原料,经过选料、制坯、塑模、绘画、上釉、焙烧等一系列传统手工艺,烧制出有名的阿凡诺斯陶器。
  红河边的阿凡诺斯小镇
  阿凡诺斯陶器一般不上釉,保留着泥土本色,另一些专门用来装饰的陶碟和陶罐大多采用了土耳其人喜爱的蓝色。由于深受中国外销瓷器的影响,阿凡诺斯陶器在造型上常见莲籽碗、折沿大盘、敞口曲腹盘和笔盒,在装饰方面则喜欢采用葡萄纹、束莲纹、缠枝花叶纹等一些同样源于中国的青瓷元素。
  像阿凡诺斯这样的陶器小镇映射着土耳其陶瓷文化的精华,像伊斯坦布尔那样的大型城市更懂得包容并蓄。任何一位前往土耳其的中国游客都不应该错过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因为这里珍藏着大批源于中国的陶瓷精品。
  托普卡帕宫以前是皇家宫殿,现已改建成一座巨大的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两万多件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其中有一只白底蓝花的明朝瓷碗,上面绘有苏东坡《赤壁赋》的全文及苏东坡游赤壁的中国画,另外还有一套青花餐具,据说一遇毒食立刻会改变颜色。馆内还珍藏着一幅美丽的绘画,画中描绘了奥斯曼苏丹梅赫梅特二世宴请外国使臣的宏大场面,值得一提的是,那场宴会上使用的全是中国瓷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