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61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千人一营,为一小阵,有校尉统领,也是最灵活的单位。
  但这挡不住她的兵,也挡不住她的剑。
  她身边的人在不断更换。
  有人倒下去,又有人拎着盾重新跟上来。
  有人倒下时喊了一声,有人连声音都没有。
  而在这片混乱的荒原上,冀州军似乎无休无止,杀是杀不完的。
  他们被她踩在脚下,被她踏着尸体继续前行,一营的杀尽了,又来一营。
  她的剑钝了,再换一柄,中军营的亲兵死光了,再换一营。
  直到那个刀疤脸抹过满脸的血,将脸上新添的一道伤疤亮出来,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她:大将军!大将军!咱们今天当真能胜吗?
  ……怎么就不能胜呢?
  她用剑指了指前方。
  在重重阻隔下,她与袁绍的大纛只隔着一面旗帜。
  那面旗帜下,有个青年武将一身戎装,骑在马上远远望着她。
  当她的目光与他交错时,荀谌拉开了手里的长弓。
  他面前的弓·弩手也是如此。
  他的目光幽深而冰冷,一错不错地盯着她,像是有说不完的话,都在这一箭里——
  可是箭尖指向的这个人,脸上却露出了一抹笑容。
  “看见了吗?!”陆悬鱼用嘶哑的嗓子大喊,“那人是袁绍帐中谋士,我与他相识十载,从未听说他有何武艺在身!而今袁绍竟令他前来!可见冀州军中无将矣!”
  荀谌的瞳孔一瞬间缩紧了。
  有铺天盖地的箭雨落下。
  有冀州兵持了长戟冲上来。
  有青州兵替她杀出一条血路。
  那里有太史慈从东莱老家带出的儿郎。
  也有新依附在她麾下的黄巾青州兵。
  他们冲她大喊大叫,她片刻后意识到自己中箭了,以为他们想要她将箭柄拔下,可是他们又指指点点,要她看另一个方向。
  那不仅是他们看的方向,也是冀州人在看的方向。
  就在她的侧翼,钩镰营的位置,张辽的旗帜忽然不见了。
  有无数马匹的尸体倒在战场上,相比之下,那些倒在马尸旁的骑士渺小了许多。
  这最金贵不过的兵种,死起来也与最卑微的流民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我们的。
  ……她一瞬间脑子里好像空白了一下。
  这没什么,战场总是如此,她对自己说到。
  即使是项羽也有一败,何况他们当中哪个人比得上项羽那传奇般的勇武呢?
  她是早有准备的,他也如此。
  她还有钩镰营,即使伤亡惨重,她还……
  趁着弩手装填弩机的间歇,她该冲上去了。
  她是一定能赢下这一场的——她非赢不可!
  她已经将所有能舍弃的,不能舍弃的,都舍弃掉了啊!!!
  她又恢复了一切的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她的精神再一次集中,向着那片将要干涸,因此最后一次掀起惊涛怒浪的海,向着那咆哮的山峦而去时,忽然又有人奔袭而来!
  “大将军!张辽将军有讯至!”
  她忽然愣住了。
  “马铠兵已破!只待大将军清点!”
  第580章
  面前的山峦退去,周遭的群山又渐渐浮现在眼中。
  它们俯视着这片已经鏖战数月的战场,俯视着在战场上厮杀不休的种群。
  自第一片雪花落地开始,至第一根嫩芽破土而出为止,再没有哪种生灵比他们更凶狠,更残暴——但他们又比任何一种生灵更加坚韧,更加伟大!
  野兽会在围攻下退却,会在受伤时胆寒,而那些满身是血,满身是伤的人依旧在战斗!
  他们身后明明有可以退却的平原,他们可以逃去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南方,而不是反复争夺这片战场!
  ……它有什么值得他们将鲜血与躯壳尽皆抛下的价值呢?
  太史慈将他的头盔摘了,粗暴地丢在地上。
  有人立刻替他捡起来了,但没有送回到他手上。
  他需要将头盔去了,让自己那颗发胀发热的头颅冷静冷静,轻松轻松,就像受寒发热的人需要用些冷水打湿细布,擦擦额头手脚一样。
  到处都有士兵在溃逃,而且不再是一个人逃,而是成伍成队的逃,督战官也无法阻止的那种。他们的面前是敌人,因此自然转头推搡自己身后的同袍,想要挤出一条路。
  于是身后的士兵也跟着一起溃散,尽管他们其中有些人还并未真正与冀州人交手。
  整齐的大阵逐渐开始消融,在此期间太史慈能做到的事不多。
  他需要用自己的本部兵马压住阵脚,将信心与勇气传达给他的士兵们,尤其在大将军领兵离开后,士兵们的信念明显受到了打击。
  他们望着大纛离开的方向,将不可置信的目光投向自己营的校尉。
  那些仍然在奋战的士兵用泣血的声音质问了他:
  “将军弃我乎!”
  “大将军勇烈冠人,自有妙计在胸,岂肯轻掷将士性命,”他高声道,“尔等欲坐视大将军功成,岂不自惭!”
  将士们眼中绝望的风暴渐渐平息下去时,太史慈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他们不忠诚吗?
  他们原本是极其忠诚的。
  从武官到兵士,这支主力当中大多数人来自青州,东莱兵尤其多,可以与他互道一句老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不是被征来的,而是主动前来军营,经过层层筛选才留下的。
  他们是经过操练的老兵,对战争有着充分的认识。
  大将军从不亏待他们,给了他们很多钱。
  但这一切都抵不过三个字——
  太长了。
  这场战争太过漫长,太过惨烈,他们的士气在一次又一次的厮杀中被磨没了。
  退一步是溃散,进一步就有可能倒戈投降,甚至是大规模哗变。
  最后一点对大将军的忠诚支撑着他们的信念。
  可能是她在某一天巡营时,同他们说过一句话;也可能是她在某天的战斗中,与他们肩并肩;还可能从来没有真切地见过她,可是怀里却揣着她送的小玩意儿。
  那闪闪亮的,金子做的,美玉打磨的,用绳子穿起来的小玩意儿,士兵们在翻找战利品时都多少能弄到点儿,随手拿去换钱。
  那东西不是他们这种身份的人配戴的,留着也没什么用。
  但大将军说,别卖啊,打完仗带回家去,挂在腰间,戴在身上,给妻儿老小瞧一瞧,上街转一转。
  怎么就叫僭越了!大将军骂道,归乡的士兵戴什么在身上都不为僭越!
  ——等我回头重新杀猪时,我往招揽客商的帘子上挂个传国玺你们信不信!
  所以大将军不能逃,也绝不会逃的!
  那么多的士兵能坚持到今天,都是为了她啊!
  “战势如何?”
  太史慈听到有很熟悉的声音在问他,但那个声音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
  但当他惊诧地看向一身戎装的主公时,刘备呵呵地笑起来了。
  “她将我府中亲兵都带走了,我还如何撑起主君的威仪,”刘备说道,“只好回来当我的老革了!”
  太史慈张张嘴,“大将军自领本部兵马向袁绍中军而去,牵招急退,战势未明。”
  “那我明白了,”刘备的目光转向混乱的战场,忽然露出一个笑容,“我有一计,正可相助辞玉。”
  再如何号称如臂使指的主帅都不能像虫群意志一样,来时凶猛,去时干净。
  牵招带走的兵马不多,几乎都是前军,还有少数侧翼的士兵,其余仍然胶着在柘城大营前,未听牵招号令。
  这很合理,当然也很露怯。
  他能带走的是他实质控制的军队,两翼兵马名义上受他调遣,但此时功劳在前,那些偏将校尉怎么肯撤呢?
  这甚至不算违反军令,他们只要两手一摊,再象征性派百十来个人跟着牵招走就是了——士兵们忙着争功,我有什么办法!
  ——主公欲如何相助?
  这位老革出身的主公从身侧之人手上拎过长戟时,大笑了一声!
  “子义督前军,我自去退敌,到时将两翼合围便是!”
  兵马前后不能接应是兵家大忌,但在冲昏头脑的人眼里,这算什么呢?
  他们身后有主公浩浩荡荡的大军,身前则是败相已露的陆廉前军!
  攻破大营是什么样的功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