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彻底安静下来,通判看向屏风后方,问道:“先生可满意了?”
  陶灿道:“谈何满意,不过是坐看你等能做出什么事来。汪大人这谋士也不甚聪慧,如今洋州已乱,还去送什么杀良冒功的折子,良机已过,还非行错事。”
  “不过那诬陷我主杀良冒功的主意真正歹毒,也不知是何人想出来的。”
  却原来几日前那场埋伏大胜,那支倭寇里好些人没剃倭人的头,是知府等人刻意为海定军精心挑选的。
  引导出那歹毒主意的通判心中一惊,背后冒出冷汗,很快便汗流浃背。
  陶灿站起身,窥见他心虚模样,笑着自屏风后重新走出来:“两封折子一前一后送到,那真是有趣。”
  一封折子控告宋宴清杀良冒功,降低倭寇存在感、风险性;可另一封却是倭寇疯狂地侵袭全洋州的消息,完全与另一封折子内情背道而驰,想想也知道是有小人作祟。
  通判望着他那丑到恐怖的笑容,心里打了个寒碜。
  有趣?怕是在朝堂闹出大笑话、死得更惨才是!
  真不知道虎威将军从哪儿寻来这么个瘆人的恶鬼充当门下。
  通判小心道:“据说还牵扯了几个家世好的。”
  “哪几个?”陶灿追问起来,又冷下声补一句,“可别耍心眼,漏了重要消息。”
  “不敢欺瞒虎威将军,亦不敢欺瞒先生。”通判将先前没说的事儿,又倒腾出来一波。
  ***
  宋宴清于洋州各地奔波忙碌之时,这些折子信件沿着官道送出去。
  最快收到信的是邻居州府,不过不可能立即来人援助。
  下一处,是巡抚衙门,离得亦不远。但送到时,巡抚衙门绝对拦不住去往京城的李福一行。
  最后,方才是山高皇帝远的京城。
  先送到宴海波面前的是关于杀良冒功的折子,看得几位同处大事的臣子们面露讶色,讨论起此事的真假来。
  但没过多久,宴海波还不曾开口,就收到了第二封信——洋州大乱。
  “倭寇竟如此嚣张?”
  第121章
  意识到洋州之事紧急重大,宴海波立即急声道:“快去,请娘娘过来。”
  “对了,还有顾千岁,再去一个!”
  一州之地大也有限,洋州也更非那最重要之地,事态之所以严重全在一个“脸面”上。
  人活一张脸,国家和朝堂也如此。与常人不同的是,对国家、朝堂来说“脸面”背后所代表的意味更多、也更为重大。
  四方皆觊觎沃土之敌,倭寇都可以凌虐洋州,其他地界又如何威慑?
  宴海波脑中闪过的第一想法就是狠狠收拾倭寇!
  但随后人聚得更多,诸多问题也在激烈地讨论中陈述出来,最关键的落到一个字上——钱。
  有没有钱是一个问题。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没钱也要再挤挤,多少有些。
  可日子都快到年尾了,为此挪出多少钱又是一个问题,那决定了反击战的规模。
  户部尚书摆出家底,不过是复述了一遍“家境艰难”四字而已。
  随后性价比的话题,击溃在地方风风火火干了十多年的宴海波那一举击溃倭寇的念头。
  但一时不成,慢慢来还不成么?事情总要做的。
  宴海波朗声道:“洋州百姓此时身在水火,我等如何只说朝局的困难,却不想想那几十万百姓?邻近州府调动军力,运送粮草军需,赈民粮食等,诸事我们都要去做。”
  “要想办得好,难。可我等在此地,正为克难兴国而来。”
  老实讲,这位丞相大抵是目前以来最没文臣模样的丞相,回京都许久了,也还黑着一张脸,吃穿用都简朴,不似文人才子们讲究得很。但那股子带着莽气的正气,恰是他们读书时的书生气。
  王兰君听着,只觉二十多载恍惚倒退,眼前的宴海波又成了当年的探花郎。
  当朝也有探花选个好看的说法,可那一任,状元与榜眼反倒在容貌、文章上都更具文华才气。
  皇帝宋齐光选出一甲后,曾私下与她笑说:“朕偏要点那个黑炭头当探花,破破他们默认的规矩。写在圣旨上的,方才叫规矩!”
  王兰君眨眨眼,望着眼前的臣子们,出声道:“就依宴相所言,先救洋州,后驱倭寇。若有难处,可缓缓而行。”
  她拿起众人忽视的第一封折子:“看这折子,杀倭也不是那天大的难事。”
  “将海定军的军眷一并算上,不过二千人。可算上前前后后的斩杀,杀倭、俘虏之人数,也已近两千之数。”
  高位上的皇后发出一声嗤笑,随后笑着问道:“诸位怕什么呢?难不成还为倭寇担心不成。”
  似是玩笑之语,但绝大部分人都知道绝非玩笑之语。
  王兰君这一番话,压下六部里的南地声音,连那质疑宋宴清杀良冒功的话都不再冒出来。
  明面上,谁敢沾染上跟倭寇一体的干系。
  宴海波见状推快节奏,定下方向和大略计划。
  忙至半下午,宴海波于突然袭来的饥饿里弓下腰,缓过劲再起身,望着墙上的全国地图眉头紧皱,半响未语。
  帝王的任性放纵,致使南方之遗祸无穷啊。
  ***
  什么天下、南方,洋州的人是顾不上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