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增韵互注》这本书是由毛晃、毛居正父子增补而成,从绍兴二十二年(1152)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十年之功完成初稿,并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表奏进。
  资料中记载,毛晃表进后并未立即刊版,其子毛居正复加校正重增,于嘉定十六年(1223)正式刊行于世。
  沈瑜将收录到的所有资料汇集起来,仔细的进行了查漏补缺的工作。
  他将宋代版本和元代刻本的资料进行了对照之后,将缺少的部分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开始准备修复所需要的材料。
  这套古籍破损严重,已经缺损的书页和完全破碎的页数,如果用寻常手段,是无法修复的,幸好有修复空间的帮助。
  相对完整的书页,沈瑜选择休旧如旧,对于已经缺损的页数,则寻找相同或近似的材料,按照已知的刻本进行补齐,由修复空间解决剩余问题。
  他想尽可能的还原书籍本身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修复过程也变得更加繁琐。
  仅仅是材料就非常麻烦。元代刻本的黄麻纸材料非常难找,侥幸保存下来的一张半页,都已经非常脆弱。他用三天时间,跑遍滨海的古玩市场个博物馆,才找到几片大小不一的黄麻纸。
  沈瑜将召来的材料放入空间,又开始选择修复方案。他将全部数据输入到修复空间后,让修复空间开始模拟修复方案。
  不久,修复空间模拟后的效果图,出现在空间的页面上,还对沈瑜的方案给出了评价——此方案修复程度可达到92%,可以进行修复。
  第854章 三百万的古籍,修复完成
  沈瑜从修复空间,取出刚刚修复完成的一套书,摆放在书案上,然后开始小心的翻看。
  这套元刻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五册,卷首是《表》,然后为卷一目录,卷端题:“衢州免解进士毛晃增注,男进士居正校勘重增”。二百零六韵的名称、次第,独用通用一如《礼部韵略》,小韵次第、韵字排列也无大变动。半叶十一行,行十四字。
  修复空间尽量避免了修复过程中的错误。采用了金香玉的修复方案,让其视觉效果极佳。
  他看着用了一周的时间修复完成的书,非常满意。点开游戏页面,已经可以看到详细的物品信息。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元刻元印全帙)尺寸28.5x17cm,价值区间:300万~320万。
  得知捡漏的古籍价格高,固然高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修复过程,也凝结了他的辛苦,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他也了解了这套书的文化价值。
  《增韵互注》针对《礼部韵略》“收字不广”、“尚多阙遗”、“音切谬误”、“圈注脱落”、“本有其字,弃此而收彼”、“点划偏旁尤多讹舛”等弊病,毛氏父子所做的工作有:增加韵字、增补注文、增补多音字的互见音切、并在韵字上栏圈、纠正错别字、在某些韵字注文末尾加案语等。最终归纳增收2655字,增注别音、别体字1961个,订正485个注音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并增改删并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异读字,也改变了很多字异读音的格局。
  《增韵互注》的刊行直接影响了后世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康熙字典》等后世韵书、字书的创作。
  沈瑜决定,收藏这套书。
  他站了起来,在书房中缓缓的踱步,释放喜悦,端起茶杯想喝口茶,发现茶杯空了。
  鹿欣正在客厅看书,听到沈瑜的脚步声,看他端着茶杯出来,站起来帮他倒水,同时问道:“这两天看你一直在捣鼓那套书,修复的怎么样了?”
  沈瑜吹着茶杯的热气,说道:“总算是,大功告成。”
  鹿欣问道:“是吗?那是一套什么书?能让你这么认真,一定很贵重吧。”
  沈瑜说:“这套书是《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相当于宋朝时期的字典。”
  鹿欣把书名重复一遍,表示没听过。
  沈瑜说:“我看重这套书,是因为它的稀缺和意义非凡。
  先说其稀缺性。最早的《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朝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是由戚纶和邱雍共同编撰的。
  只不过由于时代动荡,年代又过于久远,所以那个版本的成书早就丢了。
  如今经常说的《礼部韵略》,其实是公元1162年毛晃重新编撰的,全名应该叫做《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
  与前两者相比,这一版增订本字数更多,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又不是很得当,所以留藏的数量极少。
  我手里这套《礼部韵略》应该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
  鹿欣点了表示明白了。
  沈瑜拉着鹿欣来到书房,把书籍展示给鹿欣看。
  “再来说说其非凡意义。这本书是前人呕心沥血编撰出的文字大作,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
  对于了解宋朝文人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巨大意义。”
  鹿欣的动作更加小心:“我虽然不了解古董,但是我知道宋代的书很罕见。你这套是宋代的?”
  沈瑜摇头:“哪有那么容易,我这套书是元代刻本。
  考古界曾统计过,目前世界上的北宋刻本寥寥无几。
  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也大多都被收进了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我查过《古籍善本总目》,这本书的宋刻十行本传世者仅一部。元刻十一行本者有九部,其中竟有六部是残本,且大多仅存一卷,全本者目前仅见三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