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昭、陈泰、陈骞、贾充,加上汉中的钟会、王濬、王浑,中原最顶尖的人物,差不多都到齐了。
  所以这场大战难打,也是在所难免的。
  若是轻轻松松就能击败了司马昭,那才是天大的笑话。
  杨峥领着精骑亲自打探白水地形。
  南岸到处都是忙碌的人影。
  司马昭走到哪里,便砍伐到哪里,鹿角铺了一层又一层,还新造了不少大车。
  整个白水城看上去就像一只乌龟,还是长满尖刺的乌龟。
  一面高高的司马旗都超过了魏字大旗。
  十六万人追杀五万人还这么怂,杨峥实在是无语……
  很显然,白水城绝不是决战之地。
  “司马昭若缩白水,一到春暖,则我军优势尽去,钟会可从容吞下汉中……”庞青也担忧起来。
  蜀国跟钟会这么耗下去,迟早油尽灯枯。
  自己在关中打不开局面,杜预在蜀中也一定打不开局面。
  杨峥望着高高飘扬大旗上的“司马”二字,忽然心中一动。
  第五百零三章 誓杀
  高高飘扬的司马大旗下,另一人的目光也在久久凝视。
  陈泰一脸怅然。
  司马氏水涨船高,曹氏却日渐式微。
  一旦钟会拿下汉中,司马昭会不会再往前走一步?
  答案太明显了。
  司马氏已经迫不及待。
  其实司马昭对陈泰相当不错,除了不让他领兵,该给的都给了。
  陈泰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侯,留在相国府任事。
  只要陈泰点头,三公九卿不在话下,钟会、贾充全都靠边站。
  但无论司马昭如何暗示,陈泰就是不松口。
  洛水之誓,仿佛一根刺一样死死扎在陈泰心中,这么多年过去,非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深。
  洛阳民间有说书人,居然将高平陵之变、洛水之誓全部编成了故事,广为流传。
  虽然司马昭及时下令捕杀说书人,但说书人虽然不见了,故事也却早已传开,闹得满城风雨,司马昭的权势也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陈泰也略有耳闻,连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曲中,如何被司马懿欺骗,再如何去欺骗曹爽,生动而鲜明,昔日的耻辱一遍又一遍在他脑中出现,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
  “多亏玄伯步步为营之计,才将杨峥赶出关中!”司马昭的声音出现在身后。
  陈泰收回目光的刹那,脸上怅然之色也消失了,“十六万之众不能制五万西贼,泰惭愧至极。”
  他惭愧,司马昭没有一丝惭愧,“此言差矣,西贼若敢堂堂正正决战,定惨死在玄伯的武刚车下,只要把杨贼堵在冯飒之北,这场大战就是我们胜了!”
  “非是我军堵住西贼,而是西贼故意引诱我军至此。”
  “杨儿想凭借天寒之利,拖垮我军,怎知玄伯棋高一筹。”司马昭对这个老友的军略还是相当佩服的。
  这一路行军布阵全都出自陈泰之手,硬是让杨峥没有找到破绽。
  “西贼剽悍,杨峥用兵如虎狼,相国不可轻视。”陈泰心不在焉的提醒着。
  司马昭也心不在焉的附和着,“这一路行来,吾何时轻视过他。玄伯啊,汉中攻取在即,朝中诸公屡有劝进之意,吾甚是苦恼,不知玄伯意下如何?”
  以前是暗示,现在则直接明示。
  颍川士族,以陈、荀、钟三家为长,钟会、钟毓早已是司马昭的心腹,荀顗、荀勖早已跟司马家紧紧捆在一起。
  只有陈泰是其中唯一的异类。
  如果陈泰只是寻常朝臣也就罢了,关键是陈泰名望、功勋都太高了。
  高到司马昭不得不防备。
  “不知相国心意如何?”陈泰坦荡而从容的盯着司马昭。
  司马昭目光躲闪,口中吟诵:“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此言出自魏武《述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便是出自此文。
  司马昭把魏武拿出来说,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
  不是我司马昭不愿意退,而是我退了,子孙后代必遭灾祸,而且魏国也会因此分崩离析。
  事实也的确如此,曹魏除了司马昭还有谁能力挽狂澜、统合士族豪强的力量?
  皇帝虽有重振曹魏之志,然而曹氏的根基已断,连夏侯和都投附了司马氏……
  只怕没了司马昭,还会有其他权臣取而代之!
  现在的曹魏经不起这个折腾了。
  中原百姓也经不起再一次的诸侯混战。
  陈泰长叹一口气,曹魏立国之初便埋下重大隐患。
  挟天子令诸侯固然为一时之奇谋,然而也成了曹魏的诅咒。
  “还望相国善待陛下……”陈泰深深一揖。
  司马昭大喜,一把抓住陈泰的手,“玄伯大可放心,武王伐纣,不绝殷祀,文帝立国,犹续汉统,我司马家三代忠心耿耿,定会供奉曹氏。”
  忠心耿耿四个字仿佛四个巴掌抽在陈泰脸上。
  不过相比于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还算讲些脸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