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昭若是真打太原,那么杨峥就真打河东,先干掉刘渊的南匈奴五部。
  眼下九月上旬,马上进入冬天,黄河封冻,河东就是大秦铁骑驰骋的疆场。
  关中的各种物资开始向临晋输送。
  从长安向东,顺渭水而下,浩浩荡荡。
  战马牲畜木车犹如长龙。
  征调的民夫犹如蚂蚁在关中大地上涌动。
  这一战,杨峥把四个儿子杨毅、杨武、杨宏、杨旭全带在身边,让他们感受感受大战的气息。
  这年头砍人已经是基本技能。
  书生、农夫、牧民、奴隶,人人都会。
  身为王子,若是接不了地气,掌握不了老杨家的传统技能,将来恐怕也承担不了重任。
  教育很重要。
  尤其是世子杨旭,刚刚六岁,杨峥从娃娃抓起。
  西北民风剽悍,所以秦王家也必须剽悍。
  第六百三十三章 上策
  潼关是杨峥不做考虑了。
  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成关门扼雍凉、飞鸟不能逾之势。
  王濬把潼关弄得像铁桶一样,此关向西,与华山山势相接,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
  又沿着小道打造了十二连堡,山头上修建大量烽燧。
  秦军一到华山,处处烽火,无所遁形。
  孟观驻守华阴,三番五次想偷袭潼关,均被王濬击退。
  王濬早已放出狂言:凭此关,可流干秦贼之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再多的大军也送不上去。
  所以杨峥唯一的出口就是河东郡。
  反向复盘当年曹操破马超之战。
  到了十月,朔风越来越寒冷,在临晋聚集的中军府兵越来越多,将近十五万大军。
  营垒从颌阳铺到临晋城下。
  一杆硕大的“秦”字牙纛树立在黄河之西。
  天上风云激荡,地上黄河怒吼,虎踞龙蟠之势直冲天野。
  牙纛之下,甲士肃立,沉默如山,骑兵往来奔动,杀气凛凛。
  军容之盛近二十年来未之有也!
  黄河对岸的唐彬也如临大敌,集合数万重兵防守蒲坂,构建各种工事。
  “司马昭的中军动了没有?”杨峥望着对岸的晋军营地道。
  双方斥候仿佛苍鹰一样沿着黄河上下游哨探。
  如果司马昭的二十六万中军去攻打淮北,杨峥会毫不犹豫向河东发动猛攻,然后直插弘农,横扫上党、南阳、河内,抄司马家的祖坟,直接威逼洛阳,给司马昭一记黑虎掏心。
  司马昭若是留在洛阳,杨峥还真不敢轻易渡河。
  北有陈骞的十几万联军,加上洛阳二十多万中军,秦军渡河,就会陷入南北夹击之势。
  关键有黄河堵住后路,过去容易,退回来就难了。
  “司马昭大军云集洛阳,按兵不动,只令司马骏、卢钦、司马亮、王沈等人围堵淮北。”赵阿七禀报道。
  自己不动,司马昭就不会动,司马昭不动,自己也不能动。
  似乎局势就这么陷入僵持之中。
  北面陈骞也按兵不动,观察河西形势。
  不过这种对峙,对秦军是有利的。
  一旦入冬,秦军的优势就来了,黄河也不再是天险。
  到时候河东想进就进,想出就出。
  本来此次出兵一半是为声援钟会,牵制司马昭,另一半则是牵制陈骞,缓解太原压力。
  能不打最好。
  让钟会这颗毒瘤继续壮大,消磨中原实力。
  事实上,司马昭没准备好东西大战,杨峥也没准备好。
  洛阳城里,司马昭也在密切关注杨峥的动静。
  “杨贼勒兵临晋,必是要图谋河东!”司马炎道。
  “世子英明,若我军不攻淮北,则秦贼必然不敢攻河东。”石苞拱手道。
  原本入洛阳是必死之局,但襄阳之战,石苞表现突出,让司马昭意识到此人的作用。
  司马家的几只忠犬,相继陨落,邓艾、王基战死,王昶、州泰病逝,陈泰被气的吐血身亡,钟会叛变,只剩下一个陈骞和石苞。
  中原不缺将才,但独当一面的帅才却青黄不接。
  司马家可堪一用的也就司马骏。
  这种局面,司马昭杀石苞,是自掘根基。
  石苞也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司马昭,明知被猜忌,却从无怨言,兢兢业业,时常还为没有做好任内之事而感到惭愧。
  简直是忠犬的典范。
  司马昭就算只是为了立个牌坊,也舍不得杀这条老狗。
  “若是如此,岂不是淮北难以平定?”司马炎不满道。
  淮北大战还没开始,淮北的良田就被人盯上了。
  司马炎跟士族豪强的关系比司马昭还要亲密,为了他们的利益,司马炎当然有些心急。
  襄阳大战后,司马昭的身体又恢复了不少,看样子活个十年八年完全没有问题。
  十年八年中的变数可就太多了。
  亲弟弟司马攸的名声越来越大,身边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司马炎当然心慌。
  这天下说起来还是司马师的,司马攸既是司马昭的儿子,又是司马师的养子,双重身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