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尤其是现在即将大战的时候。
  杨峥不得不谨慎一些,“此事先不声张,加派人手盯紧庞会,把庞会的人全部挖出来。”
  “唯。”两人同时拱手。
  “传朕诏令,此次除鲁公、索靖外,所有高级将领,都随朕出征。”杨峥揉了揉额头,心中忽然生出一计,细作既然暴露身份,就有了利用的价值。
  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郑县了。
  如果路蕃也卷入其中,这场叛乱就有些麻烦。
  但也仅仅是麻烦而已,一个郑县而已,就算路蕃愿意,他麾下的将士、宣义郎会同意叛乱?
  正如杨峥所料,下午郑县的消息就传回。
  文鸯、马循大军还没赶到郑县,叛乱就平定了。
  路蕃开城,叛军一拥而入。
  路蕃设宴款待,于席间捕杀所有叛军头目。
  叛军本就是乌合之众,又群龙无首,被路蕃提着首领的人头镇压,全部投降。
  第七百二十章 聪明人
  路蕃无疑是个聪明人。
  即便当了炮灰,就能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吗?
  随着中原士族的持续壮大,寒门庶族的机会越来越小。
  晋国朝野上下,已经很难找出一个出身低微的将领和官吏。
  “路将军的家眷在洛阳,被司马炎控制,此次违逆司马炎,只恐其家室……”庞青拱手道。
  卫瓘道:“不然,若是夷灭路将军三族,是坚定前雍凉军、中军俘虏之心,以后这些人就会对大秦死心塌地,司马炎当不至如此愚蠢,此外,司马家集不忠不义不孝于一身,司马炎若是再失仁德,中原何人为其效忠?”
  杨峥觉得有些道理。
  从司马炎上位以来的表现看,四平八稳,牢牢掌控权力,是个合格的君主。
  三国之间将领互相投降,很少有牵连家人的。
  于禁投降关羽,其子于圭照样继承了益寿亭侯的爵位。
  黄权投降魏国,蜀国照样重用其子黄崇。
  夏侯霸提桶跑路,凶残如司马懿也只是流放他的家人而已。
  “升路蕃为朔方太守,荡寇将军,虎贲郎将。”杨峥不吝赏赐。
  其实路蕃也是一员赫赫有名的骁将,身经百战,不用太可惜了。
  这次叛乱也证明了他的忠心。
  “郑县的三万叛军陛下如何发落?”庞青问道。
  杨峥杀心大起,修建新都的近二十万奴隶,别人不敢反,他们敢反,死不足惜,不过考虑到大战将至,杀了太可惜。
  略一思索,心中有了决断,“每十人抽杀一人,人头堆在新都为京观,以儆效尤,其他人编入敢死营!”
  攻打河东,肯定会死很多人,不妨用他们当炮灰。
  “唯!”庞青面无表情的拱手。
  杜预书生心性,略有不忍,但并未劝谏。
  大秦诸族混杂,不凶残一些,如何镇得住各大部族?
  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人表面成了汉人,其实内心中对原部族仍有很高的归属感。
  只是惧于刀剑不敢动而已。
  汉化至少需要两代人才能基本成型。
  “今大军齐集,粮草充足,可以出兵矣!”杜预拱手道。
  “兵贵神速!传朕诏令,起兵!”杨峥朗声道。
  还是惯例,鲁芝坐镇后方,张特守御长安,不过今年多了太子监国。
  杨旭已经十岁,可以先接触权力了。
  杨峥还为他准备了一套东宫班子。
  太子舍人张轨、杜锡、乐广,太子左右卫率北宫纯、乐济等等,还有几个太学出来的庶族才俊。
  当然,大权还是在鲁芝手上。
  杨旭只是跟着鲁芝学习国家的运作。
  长安中军大起,八万浩浩荡荡的赶往临晋,两万随杜预南下,还有一万余留在长安。
  苍茫的关中大地上,战马一眼望不到尽头,牛车、骆驼宛如长蛇。
  三国已经全部更替了一圈。
  杨峥吞蜀,司马炎篡魏,吴国虽然还是士族共治状态,但其实已经落入钟会的掌控之中。
  汉末至此,天下四分五裂,已经到了重新统一的时候。
  东西大战,不仅是占田制与均田制的碰撞,也是士族与寒门庶族的角力,更是鲜卑匈奴羌胡融入华夏的一个契机。
  秦晋之争,背后承担了太多了东西。
  不过杨峥相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司马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所以必定会被历史遗弃。
  而自己是顺历史的潮流在动。
  “卫将军可有不适?”杨峥一脸笑意的盯着庞会道。
  这次大战,把他留在长安太危险,所以带在身边。
  庞会这几年好吃好喝的被供着,身体发福不少,一身盔甲都不怎么合身了,骑在马上略显滑稽,“能随陛下征战,实乃臣的荣幸。”
  “哈哈,如此甚好、甚好,这么多年朕冷落你了,想当年在骆谷,将军之骁勇,朕至今记忆犹新。”杨峥眯着眼。
  “不敢,这些年陛下待臣甚厚,臣常思报效陛下。”庞会回答的滴水不漏。
  其实他已经做的非常小心了,也非常低调。
  联络旧部,小心谨慎,长时间仔细观察。
  但锦衣卫无孔不入,稍微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说实话,庞会在战场算一条好汉,却偏偏心思不在主业上,玩起了心眼,只能是自寻死路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