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最仇大苦深的是吏部,四十万人征战一年,花费是个天文数字,府库里穷的耗子都要搬家了。
  工部拟定了修建广通渠的奏表,把大兴和渭水、黄河连接起来,引黄河水入关中。
  礼部则因为入朝觐见的使节越来越多,严重不足,向杨峥伸手要钱……
  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两个字:要钱。
  钱到位了,大秦才会快速恢复。
  杨峥一阵郁闷,没打之前缺钱,现在拿下中原,似乎更缺钱了。
  不需要杨峥说话,朝臣们就有了自己的办法。
  既然中原的田赋减免了两年,可以增加盐税、市税、矿税、口赋、算赋等等……
  杨峥打了个瞌睡,“太子意下如何?”
  殿中安静下来,都看着杨旭。
  “汉初治国,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连年征战,百姓疲敝,未尝归心大秦,今猝然增加杂税,人心必怨,国库不足,可减少朝廷开支,广通渠也可延后数年再修,当务之急,乃是招抚人心,劝课农桑,使百姓远离饥寒之苦,儿臣以为当效仿汉初,清静无为,则国力自然恢复。”十三岁的年纪在这时代已经算是成年了。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
  历史上的慕容垂十三岁便屡立战功。
  不过杨峥能看出这些话颇类鲁芝的口吻。
  杨旭身边也有一群东宫官吏,监国一年,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
  第八百三十一章 太子
  绝大多数官员都欣慰的看着太子。
  大秦不缺武功,缺的是文治。
  “太子所言,诸位还有何异议?”杨峥目视殿中诸臣。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识相的没有反驳。
  其实也反驳不了,即便加征算赋、口赋也不是一时片刻的事,中原的官僚系统还没建立起来。
  另外,中原百姓手上也没几个钱,司马炎迁都邺城,竭泽而渔,百姓早就被盘剥一空。
  杨峥还没蠢到杀鸡取卵,逼百姓再去依附士族豪强。
  “既然没有异议,大秦的国策便是无为而治!”杨峥定下治国方针。
  无为而治,并非是躺平,让民间野蛮生长,而是不过多的干涉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让百姓自己发挥创造力。
  老子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一句话,别有事没事折腾百姓,惦记百姓手中的三瓜两枣。
  大环境好了,民间自然就会充满活力,国家也会起来。
  朝会散了,已经是辰时,刚才瞌睡连天的,现在反而没了困意。
  索性让杨旭陪着一起走走。
  说实话,皇宫虽然建好,杨峥却没怎么游玩。
  杨旭略显拘谨,没有以前孩提时的亲密。
  也许是人长大,懂的东西多了,便越是敬畏。
  知道敬畏的人往往差不到哪去。
  “这一年多辛苦你了。”他不开口,只能杨峥先开口。
  “国事有太傅主持,儿臣只是敲敲边鼓,何谈辛苦?父皇和太傅才是真的辛苦。”杨旭说话倒是滴水不漏。
  杨峥笑了两声,拍拍他的肩膀,这种谈话不像是父子,更像是君臣,“怎么,一年多未见,变得如此拘谨?”
  杨旭一愣,“父皇……”
  杨峥像小时候一样摸摸他的后脑勺,这个举动瞬间拉近两人的距离。
  “有什么想法可以全部说出来,你我先是父子,然后是君臣。”
  “是。”杨旭明显轻松了一些,“几位兄长都已年长,儿臣以为当分封地方。”
  “哦?”杨峥倒是挺意外的。
  杨武、杨宏年纪越来越大,留在大兴是非多,每个成年的皇子,背后都若有若无的凝聚着一股势力。
  杨武是杨嚣的女婿,那么杨济、杨骏、杨珧三人自然就是他的人。
  杨宏走名士圈,身边聚集的官二代也不可小觑。
  还有青营的杨晖、杨昭、杨明,身边有意无意的也聚集着一伙人,跟当年的杨毅如出一辙。
  “这是你自己想到的?”杨峥问道。
  如果是他意思,说明这些兄弟让他忌惮了。
  提前分封出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削弱他们在中枢的影响力,让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也可加强大秦对地方的掌控。
  身为太子,绝不能是不知世事的白莲花。
  杨旭没有否认,“儿臣思索多时。”
  “好!”杨峥大为欣慰。
  养儿如羊不如养儿如狼!
  提前消除威胁,也避免了以后处理起来麻烦。
  曹魏的殷鉴不远,曹丕上位,使劲的弄宗室,圈养在邺城,才二三十年,曹家就无人了……
  司马家这么轻易的就夺得了天下,不正是宗室给不上力吗?
  汉高立国,大封宗室,铲除诸吕的朱虚侯,是齐王刘肥的次子。
  巩固大汉江山的汉文帝原本是代王。
  汉景帝七国之乱,靠的是梁王顶住了压力。
  司马家窃取曹魏江山,曹家居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也算是千古奇事了。
  除了曹魏,任何一个朝代,都分封宗室。
  其实历史上的晋朝正是吸取了曹魏教训,不仅大封宗室,还授以地方实权,不是刺史,就是一镇都督,这便是矫枉过正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