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几年对河南地的保护,开始稍见成效,清空了里面的部落和百姓之后,大规模种树,又从从西域引进的苜蓿,渭北的风沙减少,野物成群结队。
  朝廷将偌大的地区分成二十牧区,每年只有五个牧区允许放牧和打猎,让这片土地能休养生息。
  现在的关中地广人稀,生存压力不大,也不需要向北迁徙人口。
  所以河南地成了大秦骑兵的训练场地。
  两万骑兵常态化轮流巡戒,人皆两马一驼,分成二十队,各带两个月粮草,从大兴出,需要在河南地游荡三个月,自筹一个月的粮草,打猎、劫掠、挨饿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生活起居与漠北部族一样,吃喝拉撒全在马上,遇到羌胡部族可直接发动攻击。
  实在熬不过了,可以到朔方、北地、九原寻求补给,不过会影响兵部对带队将领的评定。
  总有一些漠北部族前前渡过黄河,迁入河南地,试图发展壮大。
  北有黄河,中有地斤泽,南有无定河,水草极其肥沃,对草原部族有巨大吸引力。
  每年都能莫名其妙的钻出不少部落,在秦军铁蹄下东躲西藏。
  不过这样也好,他们是最好的猎物。
  一场大雪之后,进入新的一年。
  自从发明煤炉之后,迅速被推广开,杨峥还开了煤炭曹,将并州的煤饼卖到关中、河北、漠南等地。
  但由于规模没上去,供应不足,价格颇高。
  可能因为是皇帝发明的,这东西一进入大兴城,就受到了达官贵人们青睐。
  有钱没钱都要来图个新鲜。
  价格被持续炒高,一块三寸的煤饼,被炒到三文钱……
  煤炭曹跟着赚了一笔快钱。
  杨峥这些年在宣义司不断的宣扬下,都快被神化了,所有事迹都被编成戏曲、评书。
  在民间有巨大影响力,尤其是凉州,不论羌胡,都对杨峥奉若神明。
  有需求就有买卖,很快就有聪明人在关中发现了煤矿,冯飒郡连着并州,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一些百姓自己仿造煤饼,到处贩卖,也跟着赚了一笔钱。
  “要不,把这些私煤全都捣毁?”赵阿七看着大兴城的煤炭价格每天都在下滑,有些心疼。
  其实杨峥也动过这个心思,把煤炭变得像盐铁一样朝廷私营。
  考虑一番后,还是放弃了。
  《礼记·大学》有云: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意思是朝廷不与百姓争利,争利多了,贪、官污吏就会趁机聚敛。
  朝廷吃大头,贪、官污吏吃小头,百姓只能穷的喝西北风了。
  “关中久战,百姓这几年才迁徙过来,能有一份营生不容易,你们锦衣卫非但不能捣毁,还要监督起来,避免煤矿落入当地豪强手中!”
  藏富于民,人口自然就上来了。
  再说大秦也不差这三瓜两枣的,百姓有了钱,就会提高生活水平,商业就会兴起,经济也就搞活了。
  商君书里强国弱民那一套杨峥不屑为之。
  朝廷与百姓绝非对立关系。
  百姓富强了,没人愿意提着脑袋造反,民间就会安定,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国家自然就会强大,老杨家的统治就会越发的稳固,这是一个正向的反馈。
  “唯!”赵阿七一脸疑惑,以他的脑瓜子,还想不通其中的关联,不过还是忠实的执行了。
  这也是杨峥最看中他的地方,忠心耿耿,执行自己的命令从来不打折扣。
  锦衣卫是把好刀,但作为工具,太有自己的想法,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市面上官煤有人买,私煤价格低,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
  杨峥让官府提醒百姓,用这东西取暖时,一定要通风,否则会中毒。
  民间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百姓家中居然出现了壁炉、地炕,煤饼能烧,木头、牛粪也能烧,大雪天里,家中暖洋洋的。
  关中已经很少有大规模冻死人的事情发生。
  河北也趋于稳定。
  马隆坐镇幽州,往年的袭扰早就不见踪影,鲜卑、乌桓噤若寒蝉,不断上表称臣,很多部族干脆内迁。
  不过辽东还被慕容、段氏、宇文、高句丽霸占着,丝毫没有退还的意思。
  不断上表称臣请求册封,其实就是让大秦承认他们占领的土地。
  杨峥当然不会同意,辽东有大量汉家子弟,不可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送给他们,成为异族崛起的本钱。
  当年毌丘俭东征,以少量兵力一直打到远东滨海地区,将高句丽并入幽州玄菟郡,还将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东南辰韩国领土,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不仅收复汉四郡全境,还拓地数千里,是中原王朝历史上在东北打的最远的一次。
  可惜司马懿迁徙辽东汉民填河北,造成辽东人口不足,能打下来,却守不住,鲜卑三部趁虚而入,高句丽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第八百三十四章 动荡
  这么一大块疆土,杨峥当然不会视而不见。
  大秦继承曹魏正统,当然是要恢复曹魏旧疆域。
  有了煤饼,苦寒并非无解。
  西域的棉花也试种成功,可以开始小规模耕种了。
  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能经营辽东,没道理现在就不能住人,最多杨峥把河湟汉化的羌人迁过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