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是杜预霸气,连灭吴的时间都推算好了。
  这几乎是军令状了,如果不能灭吴,他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以杜预今日的地位,若没有十成把握,绝不会如此托大。
  朝中除了杜宽几个年事已高,常年坐冷板凳的老学究不想打仗以外,其他官吏一致主张坚决灭吴。
  “百年之寇,不可使其恢复生机。”
  “大秦纵横无敌,非一条大江所能阻挡!”
  杨峥的檄文不仅在江东掀起惊涛骇浪,在国内也引起震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大秦只有一统天下,才算是真正具有了汉魏传承下来的正统性、合法性!
  这是一个王朝的基本责任。
  蜀汉以区区一州之地,国小力弱,还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连曹爽都知道要伐蜀,虽然动机不那么纯粹……
  国中的气氛空前火热,士子们在茶楼书馆中争论江东能抵抗多长时间,还煞有介事的分析战场形势。
  百姓茶余饭后也津津乐道,言语间都是自豪。
  雍凉士族豪强纷纷将子弟送入军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大秦的支持。
  这么多年杨峥提倡的士人精神终于初见成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儒家先贤,杨峥更欣赏孟子。
  孔子开宗立派,孟子继往开来。
  华夏的士人精神比西方所谓的“贵族精神”不知高明多少倍。
  只可惜在黑暗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司马懿式人物崛起,经过一代代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曲解,逐渐抹除了我们民族骨髓中高贵与优雅,也泯灭了我们民族中的血性与勇武……
  这个时代,杨峥最大的愿望正是重塑华夏的精神面貌。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许几十年,也许上百年……
  只要播下种子,坚持不懈,总会破土而出的。
  杨峥清晰的感受到整个国家积极向上的状态,对灭吴之战,也就再无疑虑了。
  以现在秦国的状态,怎么可能输?
  换句话说,吴国拿什么赢?
  第八百六十二章 优势
  濡须的对峙仍在继续。
  但随着天气晴朗,吴军的优势在一点一点丧失。
  越来越多的吴军逃散,向秦军投降。
  杜预将降军集中起来,每人二十亩淮南良田,承诺若是灭吴,每人增加百亩,立功者再赏!
  六七十年的对峙,汉时富甲一方的淮南变成了无人区。
  大片的沃土等着人去开垦。
  杜预承诺封赏此地,既填补了淮南人口,又不触及任何势力的利益。
  二十亩良田能让一家五口吃喝不愁,一百二十亩,直接成为地主……
  三国时代,普遍推行世兵制,意即朝廷给一块土地耕种,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父死子替,兄终弟及,世代为兵,父子三代同在一军者比比皆是,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继续充当辎重兵,直至被榨干最后一丝力气,地位比奴仆高不了多少,寻常百姓都不愿与之通婚。
  几次合肥之战,魏军奋力守城,曹魏的赏赐仅仅是免除部分有功将士的世兵制……
  所以分田的诱惑对江东士卒有多大可想而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之前还如霜打茄子一般的降军,吃上两顿饱饭之后,一个个如野狼般两眼放光。
  巢湖中的水军规模越来越大。
  丁温不愧是丁奉之子,训练水军颇有成效,迅速编练出一支六千人规模的水军,士气极其高昂。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战船不足。
  卢钦在淮水打造的战船,无法跟吴军的楼船、艨艟相提并论。
  一条合格的战船也不是短时间就能造出的。
  “无论我军如何赶制战船,都无法跟吴军相比。”杨旭在巢湖观察水军后得出了结论。
  杜预点点头,“现在水面上击败吴军的确很难,殿下有何良策?”
  “大船耗时耗力,何不用小船?”年轻人的思维总要活跃一些,杨旭身边聚集的青年才俊皆是一时之选,集思广益,总能有点不同的东西。
  “哦?”杜预来了兴趣。
  “我军只打造木筏竹排即可,选擅水将士,上覆猛火油,直接撞击江东大船,再以走舸清理战场!”
  猛火油遇水还能浮在水面燃烧,简直是水战利器。
  杜预大笑,“殿下才智,非常人也!”
  原本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杨旭的献策,让人眼前一亮。
  “杜公谬赞,此乃太子舍人张轨、文济之策。”杨旭没有贪功。
  这让杜预更高看他一眼,心中感慨老杨家后继有人。
  谦和、明慧,这样的太子让人充满期待。
  杜预是个谨慎之人,破敌之策有了,但可实施性还要验证一番。
  巢湖之人,十条大木筏上站满了草人,中间放着干柴、油罐。
  杜预一声令下,草人中间的六名水军快速滑动,木筏如离弦之箭一般射出,从四面八方撞向湖中央。
  “轰”的一声,烈焰腾空,黑烟滚滚,湖面散布着火焰,流到哪里就烧到哪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