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了泰兴二年,旱灾区域从北地扩散至陇右,流民渐渐增多,不过朝廷早有准备,蜀中的粮食从陈仓经由渭水逆流送入陇右。
  这场旱灾更像是对这个新生帝国的一次考验。
  杨峥一手提着粮食,一手提着刀子,五万铁骑在大兴枕戈待旦,防备有部族趁天灾作乱。
  不过这显然是多余的。
  文鸯的大胜对外有极大的震慑力,对内也增强了凝聚力。
  而一个开国皇帝的威信,没人敢来挑战。
  偌大的中原帝国,若是连一场局部旱灾都处理不了,可见其垃圾到了什么地步。
  旱灾虽然还在扩大,伴随着蝗灾,但并未撼动大秦的统治基础。
  “陇右、河西灾民十三万,河套灾民四万,草原受灾也颇为严重,数月间,有两万帐南下……”
  压力越来越大,鲁芝脸上的皱纹多了几条。
  “大兴的粮食够不够?”
  “河东、南阳、汉中、洛阳接连两年都是丰收,粮食绰绰有余,然则,这旱灾有向关中蔓延的迹象。”
  “粮食够就行,伯父无需多虑,朕准备以工代赈,开广通渠,挖掘大兴至潼关的运河,引黄河水入关中。”杨峥准备晚几年再弄。
  但现在旱灾一直不消停,几十万没事干,说不定就闹出什么事端。
  广通渠的好处不言而喻,进一步加强大兴与关东的联系。
  第八百九十章 旱
  “此策甚好!”鲁芝点点头。
  被灾民从河西和陇右弄到渭南来,一则放在眼皮子底下,不容易生乱,便于管理,二则减小了运输粮食的损耗。
  杨峥拍板的决议,三省迅速通过,户部、兵部、工部,以及地方官府迅速运作起来。
  陇右灾民可以直接渡船顺渭水而下。
  凉州的灾民可以走泾水,沿途还有不少驿站设立了粥棚,越往大兴的方向,粥的浓度越高,还备有咸菜。
  汇集在大兴城下的百姓越来越多。
  六部官员效率极高,将人口迅速分流,从东西两面同时开挖,加快工程进度。
  除此之外,杨峥还准备了两万中军铁骑,日夜巡逻。
  宣义使、锦衣卫也派了出去,散布在灾民中间。
  防人之心不可无。
  雍凉种群复杂,很难说没有野心之辈会蠢蠢欲动。
  “陛下视汉夷如一,夷人望陛下如望父母,岂会背反?”刘能拍着胸脯道。
  秃发树机能——刘能……
  杨峥总感觉有种莫名其妙的滑稽感,不过自从改了名之后,刘能活跃多了。
  不再像以前那般在后面阴着,给人一种迟早要造反的感觉。
  其实杨峥让他陪文鸯一同西征,就是给他机会,看他能兴起多大风浪,他的几个心腹早成了锦衣卫的人。
  不过自从读了《孙子兵法》之后,刘能头发一根一根的秃了,但人却变聪明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天下哪还有他发挥的空间?
  “哈哈,有刘将军此言,朕就放心了。”
  “马屁精!”旁边的刘珩哼唧一声。
  但杨峥和刘能都装作没听到。
  这厮修养了两年之后,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又恢复往日的德行。
  然而两鬓的白霜却让他看起来苍老衰弱了不少。
  五石散,加上无遮大会,这厮能站起来,就是老刘家的祖坟在冒烟了。
  灾民迁到渭东后,粮食的压力大大减小。
  吃饱了饭,灾民有的是力气。
  这时代的人勤快的要命,给上一口饭,就玩命地干,草原上的大兄弟也是如此,他们身材普遍比汉民瘦弱,但吃了几顿肉羹之后,两眼冒光,也甩开膀子挖,为的就是晚上能多喝上一碗肉羹。
  这年头草原的生存环境比中原更恶劣。
  杨峥每次视察,总有无数鲜卑、高车、蠕蠕望着车盖跪拜,口称:“莫贺、莫贺!”
  神态极为虔诚恭敬。
  杨峥一头雾水,“刘能,莫贺何意也?”
  相处久了,杨峥觉得刘能有种莫名的喜感,这厮脑袋瓜灵光,跟周围人关系都处的不错,当然,除了刘珩。
  “回陛下,莫贺乃大、父之意!”
  “大父?”
  这不就是爹吗?
  自己喜当了鲜卑人的爹?感觉有些怪怪的。
  不过话说回来,鲜卑、匈奴、羌胡在自己治下,虽然谈不上丰衣足食,但好歹能吃上一口饭,住上屋,穿上衣服,不用光着屁股骑在马上喝西北风。
  这不就是德政吗?
  若是被选入中军,则立马成为人上人,上几次战场,砍几颗脑袋回来,混上云骑郎、飞骑郎等郎官回来,田有了,身份有了,地位也有了,比在草原上光着屁股漫山跑不知强了多少倍……
  如果天赋异禀,运气好一些,混上尉官、将官,瞬间祖坟冒青烟。
  大秦的军功制对草原上的大兄弟吸引力更强。
  越穷越玩命,越穷越有改变阶层的动力,古今皆是如此。
  而这种动力会推着大秦滚滚向前。
  当然,非汉族将领爬到一个杂号将军就基本到底了。
  杨峥嘴上说着汉夷一家亲,但行动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该防的还是要防。
  只有二代、三代经过青营的改造之后,才有机会继续向上爬一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