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很快,第一批获得大秦治民身份的婴儿呱呱落地。
  毛炅对当地夷族残暴,对孩童却异常仁慈,在城中设立了医舍,公塾,教他们读书识字。
  毛炅本就是士人,最注重教化,自然大力督办此时。
  有时候连军务都放在一边,主抓此此事,推到了附近村镇里的婆罗门寺,到处修建孔庙。
  当地人自然不愿,又推到孔庙。
  毛炅不惯着他们的臭毛病,凡是孔庙遭到毁坏的地方,百里之内,鸡犬不留……
  不得不说这种手段颇为有效。
  凡是敢推孔庙的人,肯定打心底不认同的华夏,既然不认同,那就是敌人,没必要留着了……
  三座港城几乎封死了当地土人的发展空间,每个月都会有“狩猎”,捕捉当地土人。
  一开始他们是抗拒的,后来发现当奴隶也不错,至少能吃饱,不用每天在密林里与毒虫鼠蚁为伍,不用与野兽搏斗,不用与其他部族厮杀……
  尤其是尝到了广州送来的美酒后,当地土人嗜酒如命的性情彻底被点燃。
  甚至有人主动将妻子儿女送到港城换酒喝。
  三座港城越来越“繁荣”,适应这里的气候后会发现,这里太舒适了,生存压力极小,气候四级常夏。
  只要有秦人身份,在当地就是老爷一般的存在。
  毛炅还上了一道奏表,详述各种治理当地的建议。
  想要交州长治久安,则绝不可放弃林邑。
  杨峥看完奏表,颇为感概,原本他看重的人是陆抗和陶璜,没想到毛炅表现更为亮眼。
  陶璜治广州,以怀柔为主,而毛炅则是施以猛药。
  怀柔手段,汉朝已经用过了,效果不大。
  现在需要换个方法。
  当然,弹劾毛炅的奏章也非常多,毕竟毛炅在林邑的手段过于残暴了,光是京观就筑了十七座,凡是不臣服的当地土人,直接一刀下去,从不啰嗦。
  弹劾奏表中还引用了曹老板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儒家的一大毛病就是外圣内王。
  简单来说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放大一下,对待外人当圣人,以宽仁为主,对待自己人,则要严格……
  内卷就是这么形成的。
  大秦有这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也没见他们这么着急。
  再说林邑国屁大的地方,有一千里吗?到处都是深山老林的,何来白骨?
  所有弹劾的奏表全都当没看见,任何事只要杨峥没有回应,到最后基本就会不了了之。
  毛炅提的治理南疆建议,倒是很合杨峥口味。
  林邑国就算不要,宁愿毁了,也不能留给当地土人发展壮大。
  现在这些港口城市还看不出优势,一旦大秦的造船水平起来,航海时代开启,这些港口城市的重要性就会立马凸显出来。
  其实华夏的发展也算如此,不是平面的,而是线性发展。
  沿着黄河、长江等各大水系,建造定居点,然后慢慢发展成城镇,再发展成城池,然后向内地渗透。
  即便是如今,大秦境内,还有很多无人区或者控制力不够的区域。
  毛炅控制了林邑国的港口,其实就等于控制了这个地区。
  南疆土人要么臣服,要么彻底消失……
  这么敢打敢冲,不务虚名,用心实事的人,杨峥当然要重用。
  说实话,历史的经验证明,怀柔往往治标不治本,适当的刚猛反而能增加威信,两三代之后,当地人也就慢慢被同化了。
  其实华夏对待外族已经足够宽仁了。
  历史上的征服者们,哪一个不是赶尽杀绝?
  华夏则是尽量选择融合,对匈奴如此,对羌氐如此,对鲜卑也是如此。
  华夏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有毁灭他们的族群。
  杨峥下诏封里毛炅为镇南将军,策勋上护军,封开国县侯,绘像凌烟阁之上,为大秦开国功臣之一。
  对外开拓必然会伴随腥风血雨。
  但长痛不如短痛,这些未开化的地区纳入华夏版图,其实是他们天大的福分。
  除此之外,杨峥还给毛炅写了一封私信,对他的一系列政策表示欣赏,让他放手去干,南疆疆土万里,大有可为。
  有什么样的开国之君,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杨峥不在意后人评论自己好大喜功,历史终究自有公论。
  哪怕是秦皇汉武,后世都颇有微词。
  当然,秦皇汉武的确有过失,但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第九百一十八章 医
  占城稻在交趾和岭南的试种颇为成功。
  其实杨峥也不确信这玩意儿是不是几百年后宋朝发现的占城稻。
  但只要产量比现在的稻种高,就是成功的。
  红河平原的肥沃绝不是虚言,汉魏以来,被勤劳的华夏百姓开发经营了几百年,早就是成熟板块,并且一直供养着东吴。
  一年三收、四收,粮食产量的恐怖可想而知。
  有了粮食,加上大秦无为而治的宽松环境,当地人口出现一波爆发。
  毛炅的回信上除了感谢杨峥的封赏和信任,还详细介绍了这几年的治理成果。
  开县十二,顺着红河向上游拓地一千五百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