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河曲郡的人口就高达十一万户。
  这么多的人口挤在一个地区,生存压力过大,容易滋生新问题。
  杨峥遂下达迁徙令,鼓励高原上下来的羌民迁徙到西域和中亚,每户百亩耕田或者牧场,并且分赐屋舍。
  愿意走下高原的人,肯定过的不怎么样,一百亩土地的吸引力极大。
  愿去者多如牛毛。
  不过绝大多数还是选择了杨毅,毕竟他身体里一半流的是羌人的血,对羌民的号召力极大。
  杨峥无所谓,只要愿意去即可。
  有西域都护府在,能平衡夏、汉两国。
  第九百五十九章 兄弟
  萨珊和罗马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两年。
  双方是千年的宿敌,不死不休的那种,只要对方还活着,这场大战就不可能停歇。
  战争消耗最大的不是粮食,也是人口。
  西地无数族群无数平民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到处弥漫着厌战情绪。
  而当他们举目四望,发现周围唯一的净土只能是大秦,也只有大秦能接纳他们。
  正如当年的汉匈大战,月氏、嚈哒、龟兹西迁避战一样,西地的部族和厌恶战争之人大量东迁,进入汉国和夏国。
  他们带来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极大的促进了两国的繁荣。
  但萨珊和罗马当然不肯放过这群叛徒,派出骑兵追杀。
  西域都护府当机立断,派出骑兵救援,两国大战,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三国小规模混战。
  大秦出兵救援,本身就是对东迁之人的鼓励和支持。
  意识到不妙的萨珊和罗马暂时停止了战争,各自派出使者要求归还他们的人。
  吃下去的东西自然不会吐出来。
  这时候中原的传统技能开始发挥出威力,安西都护府将球推给汉国,汉国推给夏国,夏国推回安西都护府。
  一来一去,半年就过去了,生米早已煮成熟饭。
  汉国和夏国的实力在那里摆着,萨珊和波斯鏖战的时候,他们也没闲着,训练将士,积蓄粮草,加固城池,将河中和七河流域打造成铁通。
  此刻,夏王杨毅和汉王杨旻以及安西都护杜预齐聚贵山城,按照规定,各带一千精锐护卫。
  三人虽然坐在一起,但三方的将士却各有特点。
  夏国的士卒全是骑兵,装备精良,多是羌裔、胡裔,北上挎着长弓,眼神凶悍,一看就是百战老卒。
  汉国的士卒则清一色全是人高马大的汉民,腰悬环首刀,马上挂着弩机,三百重骑,七百重甲,仅凭这支力量,中亚诸势力就不敢轻视合格新崛起封国。
  夏国的背后有羌裔。
  汉国的背后是蜀汉士人的大力支持。
  当然,最精锐的还是西域都护府,一千骑兵人人手持长槊,若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盔甲各有细微的不同,身为士卒,很多人居然穿上了将领才能拥有的明光甲、黑光甲、冷锻甲。
  每人除了锋利的长槊之外,腰间还按照个人喜好,携带其他兵器,钉锤、骨朵、短戟、刀、剑五花八门。
  气势上,也是他们最为雄浑。
  这些人便是来自雍凉的良家子和青营子弟。
  几乎每人都能文能武,若是放在其他军中,至少是曲长、都尉一级的军官。
  装备倒是其次,他们脸上洋溢的从容、自信,以及虔诚,瞬间就把其他两军比了下去。
  一向自负勇武的杨毅看到这支人马之后,脸上也低调了许多。
  对杜预的敬畏再度高涨。
  “两位殿下。”杜预分别向两人拱手,“萨珊人不会放弃河中之地,迟早会卷土重来,罗马人对大秦也并非真心结盟,为我华夏计,我等同心协力,抵御外敌!”
  从汉国立起来的时候,夏国就对汉国有些看不顺眼了。
  当然,汉国也对夏国看不顺眼。
  两边的关系再明显不过了,夏国吞并汉国,就可以一跃成为中亚霸主。
  汉国除了要防备萨珊人,也要防备夏国的突然袭击。
  尽管杨旻对自己的亲大哥并无恶感,但两国的形势使然。
  杨旻更知道杨峥之所以立起汉国,就是不希望夏国过于膨胀,穷兵黩武。
  “大都护所言甚是,一切为了我大秦的百年大计!”杨旻跟杜预基本穿一条裤子。
  杨毅却目光一闪,“大都护,我三方联手,有精兵五万,加上府兵、牧骑、诸部义从,起二十万大军不难,有此二十万大军,何惧萨珊罗马!”
  杜预摇摇头,笑道:“二十万大军,加上战马,人吃马嚼,粮草从何而来?”
  说到底大秦在中亚的底子太薄了。
  杨毅一时语塞。
  杨旻向他一拱手,“兄长果有父皇勇武之风,然则汉、夏国内百族林立,野心勃勃之辈如过江之鲫,一旦战事不顺,这些人乘机生事,父皇十数年之心血付之一炬。”
  萨珊罗马都是大国,一个在巅峰时期,一个正在重新崛起。
  想快速灭亡他们基本不可能。
  而且进入地中海区域,依靠的就不仅仅是骑兵了,海军的重要性也会凸显出来。
  杨毅也只不过说说而已,看看两人的反应,“既然不攻萨珊人,此次会盟所为何事?”
  杜预正色道:“夏汉携手,我大秦在此地将立于不败之地,陛下的千秋大计也将得以实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