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对王洽、李邦华来说,就变得不一样了,崇祯皇帝的这手帝王之术,叫他们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对了,朕还有件事情要说。”
  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从奏疏堆里抽出一份文书,道:“当前军机处这边,要分管的差事众多,仅靠诸卿来负责,是不够的。
  朕要你们在军机处当差,是身体好好的为朕分忧,不能被一众军机要务压垮。
  所以朕打算分三班,每班设一名领军机大臣,外加三名军机大臣坐值,全权负责军机要务。
  王卿,周卿,徐卿,你三人暂任领军机大臣。
  这份文书,朕定了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暂入军机处,军机处明发上谕,召他们即刻进京,等朕见了他们,在决定是否任命为军机大臣。”
  在当前这种朝局下,在军机处当差的大臣,必须要懂军务才行,否则想站在战略层面来布局,那根本就是立不住的。
  只是崇祯皇帝所定的这三人,却叫王洽、李邦华几人,心里不免生出惊疑,他们怎么都没料想到,天子竟会再度起复王在晋三人。
  ‘没想到朕会起复王在晋他们吧?’
  瞅着王洽几人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心里暗道:‘没想到就对了,先前罢免官职,不代表朕不能再用他们啊。
  这几人的本事,还是有的,要是敲打的好,拉进帝党之中,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了你们这批军机大臣,朕以后就无需直面朝中文官了。’
  崇祯皇帝提升军机处的政治地位,召特定的文官加入进来,那就是打算以军机处为首,打造自己的帝党,这样之后就能做很多事情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勋戚,要支棱起来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想要当家做主,就必须明确一个核心逻辑,多提拔重用听话的人,持续打压反对派,叫思想层面统一起来,这样内部的秩序才能稳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容的应对,而不是被动的去承受。
  当前大明的问题,就是高层的思想层面不统一,维护皇帝威仪的群体过少,多种思想充斥在朝堂,高喊社稷为重的口号,行党同伐异之事,继而导致大明官场吏治腐败,官绅勾结盘剥百姓,加剧阶级矛盾。
  “皇爷,以成国公为首的,在京卫都督府任职的勋戚,皆已到乾清宫。”王德化微微低头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嗯,叫他们都进来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手里所拿朱笔未停,开口道,眼下授赏一事已定,基本的朝局秩序,崇祯皇帝都已摸透,别的事情也要慢慢谋划了。
  叫朱纯臣他们过来,便是其中的谋划之一,而崇祯皇帝此时所写的东西,则是关于恢复驿传的一些想法。
  一直以来大明财政就收支失衡,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又拿不出银子,为缩减财政开支,崇祯皇帝就被忽悠着裁撤驿站,尽管此举的确缩减了部分开支,但是却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比如大批驿站卒失业,对地方安定造成极大冲击,当前山陕等地的反叛势力,有不少就是失去活路的驿站卒。
  其次驿站作为供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机要的的人员和来往官员来往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是朝廷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渠道之一。
  仅仅为了缩减一些财政开支,就头脑一热的将驿站裁撤掉,不仅失去了对地方的一种掌控方式,还造成上下消息传递的紊乱,这就是弊大于利的昏招。
  现在崇祯皇帝就要整改这一烂摊子,尽管此前裁撤驿站爆出的雷,已经没有办法去避免了,但是要不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后续造成的危害只会更大。
  “臣等拜见陛下!”
  以朱纯臣为首的京卫任职勋戚,走进东暖阁内,向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心里却在揣摩天子相召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都免礼吧。”
  崇祯皇帝有意晾一晾朱纯臣他们,并未抬头,只是说了一声,继续写着自己对驿传改制的构想。
  垂手而立的朱纯臣一行,静静的站在原地,见天子这般忙碌,心里都不由得泛起嘀咕,天子又准备折腾什么事情?
  在皇极殿召开的大朝议,崇祯皇帝所明确的授赏旨意,还有力挫朝中大臣的事情,叫朱纯臣这帮勋戚群体,一个个都是想法颇多。
  先前的崇祯皇帝,格外倚重外朝的那帮文官,对他们所呈递的奏疏,但凡是涉及到治国方面的,只要是觉得可行的,多会听从。
  然随着先前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发生,朱纯臣这些勋戚群体,渐渐发现天子对朝中的那帮文官,不再是这样的态度了,相反却表现出乾纲独断的一面。
  回想起天子御驾亲征期间,所做出的种种决断,像朱纯臣、汤国祚这些随驾勋戚,一个个那叫一五味杂陈啊。
  “成国公,这京卫都督府,创立也有一段时间了吧?”在晾了朱纯臣他们许久,崇祯皇帝放下手中朱笔,抬头看向朱纯臣说道:“朕想知道,眼下京卫都督府,能否担负好皇城、宫城的禁卫事宜?”
  我又做错什么了?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问,朱纯臣心里一紧,下意识想开口解释,但却不知该说些什么,京卫都督府没啥问题啊。
  “怎么?没听懂朕讲的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