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也是当初崇祯皇帝,为何定要借着凯旋归朝的背景,将祖大寿带着进京,并调到京营任职的缘由,而不是手起刀落,就除掉祖大寿。
  真敢这样做的话,前脚杀了祖大寿,后脚辽东出现众多造反的,倒戈到建虏麾下的,没有什么事情,是辽东将门做不出来的。
  只要违背他们的实际利益,该做的事情都会做。
  “这户部啊,兵部啊,还有六科,有些官员做起事来,太过为所欲为了。”瞅着温体仁,坐着的崇祯皇帝,感慨道:“这不……就在刚刚,韩卿就向朕禀明一些事情,背着毕卿他们,转递一些公函,明面上是想解决国朝问题,可实际上干什么,他们心里一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天子这是叫我以此出手破局吗?
  可是这些人都是谁?
  若真是弹劾他们的话,那刘宗周那些东林党官员,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面对崇祯皇帝所感慨的这些,温体仁在听了以后,陷入到沉思之中,开始暗暗盘算起来了。
  “行了,朕还有些政务要处理。”见温体仁这般,崇祯皇帝便知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遂开口道:“温卿,关于辽东策应的事情,要办好,眼下建虏安静了,辽东没有太多事情,但不代表着之后就没有事情,同理,朝堂这边也一样。”
  “臣……告退。”
  面对天子这般隐晦的敲打,温体仁揣着复杂的情绪,拱手作揖道。
  想赢的天子的信任,想叫自己的仕途更广,对于崇祯皇帝交代的事情,温体仁必须要想尽办法去做。
  看着离去的温体仁,本拿着奏疏的崇祯皇帝,却陷入到沉思之中,周延儒、温体仁这两个人,不能都呆在军机处。
  要叫他们发挥好鲶鱼效应。
  一个放在军机处,一个放在内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己制衡朝堂,先看看温体仁这次的投名状怎样。
  若是能帮毕自严他们,解决一些不听话的官员,并同时将自己于辽东的谋划,全部落实下来的话,那授予温体仁内阁大学士之职,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才济济
  凛凛朔风呼啸而过,吹动下了一夜的白雪,不管这外朝的局势怎样,内廷的局势很是稳定。
  “皇爷,高级将校班所领勇卫营,方太监所领西厂,已顺利离京启程。”韩赞周微微欠身,向崇祯皇帝禀道:“依陛下旨意,兵仗局调拨棉甲等御寒之物。”
  “嗯。”
  崇祯皇帝点头道:“这次行军赶赴张家口,对出动的勇卫营、西厂,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啊。”
  作为崇祯皇帝缔造的强军,其作战意志相比普通明军,要强上不少,不过在隆冬时节开拔行军,还要在规定时间内抵达张家口,这的确不是件易事。
  对周遇吉、陈继盛这帮将校来讲,此番长途跋涉的行军,将面临诸多的问题,但崇祯皇帝对他们充满信心。
  倘若连这样一次行动考验,都没办法圆满完成,那日后如何重用他们,如何依靠他们扩大新军规模。
  “徐卿他们过来没有?”
  崇祯皇帝敲击着龙案,对韩赞周说道:“武备院筹备至今,也算召集进京些人才了,朕要见见他们。”
  韩赞周低首道:“回皇爷,乾清门那边,还没有传来消息,不然奴婢跑一趟,去……”
  “启禀皇爷,徐枢辅领武备院全体,求见。”韩赞周的话还没讲完,在殿外的宦官,便匆匆走进东暖阁,向崇祯皇帝禀道。
  “宣!”
  对崇祯皇帝来讲,逐步去制衡朝堂,是他要做的事情,改变内廷框架,是他要做的事情,同理,培养大明的科学体系,也是他要做的事情。
  想改变大明摆烂的境遇,就必须要掌握真正的兵权,扩编崇祯皇帝想要的新军,而非当前糜烂的明军。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他斥巨资缔造的新军,必须装备质量硬、性能强的各式火器,成为碾压这个时代的军队。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关于火器、火炮的发展进程,崇祯皇帝是了解一些,诸如线膛枪、燧发枪、后装燧发枪之流,再比如威力更强的黄火药等等,这些名字,崇祯皇帝全都知道,但是具体如何研制,他却不清楚里面的奥秘。
  武备院创建的意义,这不就凸显出来了,研制各式火器、火炮,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天文、地理等等学科,都可以进行拓展。
  科学研究是极为耗费银子的,但崇祯皇帝同样清楚,没有进步的大明,难以摆脱衰亡的命运。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
  “臣……李之藻,拜见陛下!”
  “臣……熊明遇,拜见陛下!”
  “学生……宋应星,拜见陛下!”
  “学生……焦勖,拜见陛下!”
  “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龙华民,拜见大明皇帝!”
  一道道行礼声,打断了崇祯皇帝的思绪,看着眼前这帮人,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几分笑意。
  尽管大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火器这些领域,打上所谓不入流的标签,但也有那么一些开明的人,愿意研究这些。
  倘若崇祯皇帝心里不清楚,日后定是热武器的时代,真理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那他面对眼前的烂摊子,定不会耗费宝贵的银子,去砸到耗时耗力的科学研究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