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嗯,可以着手去办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神情正色道:“天津发展的好与坏,会影响到整个北直隶,过多的层级划分,增添樊笼,对天津不是好事。
  内厂名下控制的产业很多,不差天津这一处地方。
  等这件事情做好后,将天津那边的太监群体,全部抽调回来,朕有别的用途,叫他们去分担。”
  “奴婢遵旨。”
  王承恩作揖行礼道。
  大明的太监群体,只要给他们限制范畴,标明红线所在,还是能帮助崇祯皇帝,去落实不少谋划和部署的。
  现在王承恩所领内厂,曹化淳所领东厂,方正化所领西厂,可谓帮崇祯皇帝解决不少烦心事,特别是这个内厂,所构建的内帑经济体,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力都是极强的。
  第二百八十六章 蓬勃的造船业
  大明的改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领域的变革。
  尤其是崇祯皇帝明确原始工业化的基调,这使得海贸拉拢内需的需求,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重要。
  中大型海船的发展和建造,随之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莱州府,蓬莱。
  “孙巡抚,通过辽地频繁出海调兵,你发现一个核心问题没?”
  王徵负手而立,看向孙元化说道:“大明对海船的发展,其实已落后于欧罗巴各国,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别的不说。
  单单是天津和登莱两地,能拥有一批大型盖伦船,那不管是转运援辽诸军,还是转运各项军需,就不会那般的紧张。
  这些时日,老夫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陛下先前叫老夫密赴莱州府,筹建大明船舶院,究竟是想给大明带来什么。”
  随行的孙元化眉头微蹙,显然对王徵所说的这些,陷入到沉思之中。
  的确。
  从辽地开始出现战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和登莱皆派兵参战,孙元化所承受的压力就在增多。
  登莱不像天津直隶州那般,也在推动开海通商,登莱更多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是承载转运的经转区。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让登莱这处沿海地带,跟着天津一起开海通商。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就会让‘海贸红利’分散着陆,在大明北方的核心对外口岸,没有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前,这种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做。
  何况登莱这处沿海地带,其存在的军事价值,远高于其他的价值。
  谁让大明现在太虚弱了,这使得崇祯皇帝不敢冒险。
  孙元化百思不得其解,看向王徵说道:“良甫公有何高见?”
  “先模仿,再超越!”
  王徵眼神坚定道:“不知孙巡抚发现没有,从各处调来的大明船匠,跟精通造船的那批传教士,过往产生的分歧很大。
  大明有着一套造船体系。
  西洋有着一套造船体系。
  两者间谁更优秀暂且不提。
  但是通过那些传教士,所描述出的种种来看,特别是经停登莱的西洋船,老夫就发现一个问题。
  欧罗巴各国对于所造海船,都明确划分不同的型号,这样不仅有利于海船建造,还有利于混编搭配。
  像一支远途航行的船队,会配属不同型号的海船,以此来应对各项需求,包括各种突发情况。
  但是我们大明呢?
  尽管说也有相应的划分,不过却很是简单,关键还是以‘料’进行划分,这对于大明船舶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孙元化眉头紧皱起来,王徵所讲的这些,他先前并没过多思考,毕竟他所擅长的是火器方面。
  不像王徵对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皆有着独到的见解,术业有专攻,跨行就代表着很多是不明确的。
  “良甫公,您对本抚讲这些话,不是想改造现有登莱沿海地带,所筹建起的诸造船厂吧?”
  孙元化想了想,看向王徵说道:“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必须要向陛下呈递奏疏,毕竟为筹建这些造船厂,可是耗费不少银子。
  本抚知道您想改变……”
  “孙巡抚,您曲解老夫的意思了。”
  王徵摆手道:“现有在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起的那批造船厂,肯定是不能改变,毕竟大明对海船的需求是很庞大的。
  老夫是想让孙巡抚,能够替我大明船舶院,多多招收一批学员。
  依托现有掌握的西洋造船技术,先培育出一批造船骨干。
  造船跟别的领域不同,需要涉足的专业知识很多。
  想要让大明的船舶产业,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必须从基础开始做起。”
  孙元化:“……”
  对王徵这等大喘气行为,属实惊住了孙元化,毕竟当前天津和登莱等地,所筹建的造船产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尽管说这批筹建的造船厂,是东拼西凑的造船班底,不少还是西洋造船匠。
  但是对长久在造船领域,都处在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大明来说,这已然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这些本抚都会满足的。”
  孙元化眼神坚定道:“毕竟设在登莱的大明船舶院,陛下此前在密旨中也说了,这代表着大明造船的先驱。
  尽管本抚不是很懂造船领域,但是能有利于大明发展,就肯定会支持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