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陛下,当前国朝所处的境遇,是要求稳的。”
  内阁大臣刘鸿训,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上前作揖道:“臣不知道欧罗巴各国,谴派使团来我大明何意,不过臣却知道现在国朝层面,不能经历任何风险。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辽东的战事,江南的倭乱,河南的摊丁入亩,山东的衍圣公府案,江南的刺杀案,各地河政整顿等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发生的事情,看起来国朝的局势很安稳,可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隐患……”
  真是够执拗啊。
  刘鸿训哪儿都好,就是思想有些固执。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着出言规谏的刘鸿训,其实对他的这种想法,崇祯皇帝是清楚怎么回事的。
  怕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知晓大明所处的境遇,在见到大明的富庶以后,会对大明产生觊觎之心。
  事实上欧罗巴的一众国度,对神州的觊觎由来已久,黄金之国,就是他们认为的上朝天国。
  “难道我大明的水师,就都是摆设吗?”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出言打断刘鸿训所讲,朗声道:“卿家担心什么,朕清楚,可是就因为这些,我大明就要怕吗?
  为什么要怕?
  在天启朝时,朕的皇兄御极期间,欧罗巴的一些海上势力,不是没有想进犯过我大明的疆域。
  可结果怎样呢?
  不还是叫福建水师击败了?
  知道朕为何要召见欧罗巴使团吗?还是选在这等特殊的时期!
  那就是朕发现了问题,过去大明对待开海一事,可谓是走走停停,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啊。
  但是欧罗巴各国海上力量,却在我大明原地踏步之际,不远万里之遥,依旧将麾下势力渗透进南洋诸国,难道这背后有什么影响,诸卿就没有想过吗?”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等一众大臣,听闻天子所讲,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都看看吧,这是欧罗巴使团,敬献的一些海船模型。”崇祯皇帝伸手道:“过去我大明的态度,决定了在海上的船只,出现严重的滞后,或者说是严重倒退的态势,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为何江南诸省沿海一带,会再度出现倭乱的情况?那不就是有些人,瞧出我大明在海上的虚弱,才这般肆无忌惮的吗?
  都在变,独我大明不能变?这是哪门子的道理?谁要是能说服朕,言大明从海上遭受威胁,这不算什么大事,那朕就不再提及此事!”
  在崇祯皇帝说着的时候,王承恩领着一帮内廷太监,捧着一艘艘海船模型,走进这大殿之中,徐光启、温体仁这些人,看着眼前这些海船模型,心里却生出了不同的想法。
  第五十三章 万国坤舆图
  让大明真正的开海,是崇祯皇帝要坚持做的事情,一个小冰河时期,一个大航海时代,这两者并存的大背景下,能够持续的通过海外获取财富,转移部分矛盾,是维系大明安稳的一条主脉络。
  过去大明在海事方面走走停停,动辄就是闭关锁国,根源是不想叫民间资本,介入到对外海贸上,想将获取的白银都流进国库,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为此也发生很多事情。
  调整大明对外政策和态度,是一个周期性强的事情,这不是朝夕间能够做成的,这需要调整的东西很多,特别是主要的框架,倘若这个根基打不牢,迟早还是要出大问题的。
  所以才会有天津开海,才会有汉盟,才会有皇明海贸总会,崇祯皇帝是通过自己掌握的优势,打出一套组合拳,继而逐步的调整和改变。
  “想当初在成祖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彰显我大明国威。”
  崇祯皇帝面露倨傲,环视殿内群臣,朗声道:“所造大明宝船更是冠绝天下,那时大明的海上力量,是何等的强盛啊,沿途停靠的那些国度,无一不想请封藩属之名,得我大明庇护,可是再看看现在呢?看看人家的海上战船,都厉害到何等程度了,而我大明的海上战船呢?”
  有一说一,曾经大明的造船业,是非常繁荣发达的,所造出的海船,不管是体量,亦或是吨位,再或者性能,拿出来都是力压诸国的,可现在大明的海船,特别是那些战船,根本就不行了。
  这也是崇祯皇帝为什么叫精通器械的王徵,前去登莱培养造船领域的人才,逐步扶持大明官方的造船业。
  单一的对外开海通商,如果没有绝对的海上力量做支撑,对任何胆敢染指大明海贸的群体,给予坚决的痛击,那对外表现得越是富庶,最后就会招来群狼恶扑!
  “陛下召见欧罗巴使团的人,臣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毕自严此时上前,作揖道:“从天津开海通商以来,国朝仅在海关税一项,每年就增收一笔不菲的财源。
  或许说现在国朝遇到的问题,有些复杂,但是正如陛下所言,这绝不代表着大明,没有任何招架之力。
  恰恰相反,叫欧罗巴各国使团的人,了解我大明的强盛,是能促成对外海贸的进一步发展的。”
  毕自严是大明财相,其考虑的问题很纯粹,那就是银子,户部尚书,是最不好做的,毕竟牵扯到粮饷,再简单的事情,最后都变得不简单了。
  毕自严的心里很清楚,从天津撤卫设州,尊奉天子旨意对外开海通商,究竟触碰到多少人的利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