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黄忠和房延孝,一个是洞庭人,一个是岳阳人,都属于湖北土著。他们二人组,早在两年前就被当作尖兵派去了武汉。
  此二人在武汉驻点,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驻外记者站。平日里他们不需要出任务,只需要在当地搜集公开情报,然后隔段时间将情报捎回南京算完事。
  半年前,增设武汉站的消息确认,黄忠组重要性增加。他们随即得到南京站资金支持,开始在武汉当地购置产业,发展下级情报网络。
  紧接着,正主南望到了。
  所以说,南望带领的先头团队,其实是第二拨。真正的先头部队,是黄忠二人。
  和南望在船舱见面的第一时间,黄忠二人煞是激动。孤军奋战这么久,终于等来大部队,云开月明。
  甫一见面,南望对二人也是连连温言嘉许,毫不见外地拉着手勉励一番。
  南望态度当然要好。
  这其一:能在两年前被派出去单独工作的人,肯定是情报系统初建时就招募的老队员。大家彼此间其实都认识,属于老同事,不能乱摆架子。
  其二:黄忠组现在不但是地头蛇,在当地还发展了一个袖珍情报网。再加上他们掌握的实时情报,这些都是南望这个站长现在需要的。
  接下来,在今天剩下的时间,二人组需要给新站长大人做口头汇报。
  沟通是双向的。报告本地情报之余,在“前线”日久的二人,同样对“后方”的情况很关心。
  于是南望在消化情报之余,也让一旁的周乙,抽空给两位前辈讲一讲后方的日新月异。
  周乙于是随便说了一些后方的消息。
  譬如海军最新的战列舰下水,舰炮口径几多;钢厂大钢炉点火,年产铁水几多;“高速路”已经连通了几多乡镇,台南平原稻米又一季大丰收产量几多等等。
  以上消息大多在后方是公开的。只是周乙口中说出来的具体数据更详细,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掌握。
  二人组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平时信息传递不便,他们这几年间很少能得到后方的信息。
  事实上,别看是老家,但是这几年支持二人组在遥远的“敌占区”奋斗的原动力,就是这些充满着力量的信息——穿越众这些年来的努力,成功使自己的土著追随者,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所在。
  就这样,直到掌灯时分,船舱里依旧在传出细密的交谈声,时不时还会爆发一阵笑声,夜半时分都未停歇。
  ……
  第二日一早,雇佣的2辆马车停在了码头。
  说雇佣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这2辆马车本来就是自家的。
  黄忠和房延孝二人,在本地的掩护身份,就是一家车行的主人。房延孝是东主,黄忠是掌柜。
  车行是个很好的掩护职业。毕竟车行随时都有人和物流动,方便传递信息和运载物资。
  不过囿于二人组的规模,以及不引人瞩目的行事方针,这家车行规模很小,拢共只有4辆马车。
  2辆马车到码头后,准备妥当的南望和周乙几人就上了马车。
  接下来马车启动,一路不停。沿江岸走了有一段路,拐进一条繁华的青石街。
  这条街叫做鼓街,是码头区的街道之一。
  事实上,这里就是后世有名的汉正街前身。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河口码头这一片,就已经有了“河街”。再往后,随着商贸活跃,河街陆续扩展了正街、内街、夹街及里巷。
  正街也叫官街,1926年改名为汉正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在明末这个时间段,汉正街前身的“官街”,就已经是北中国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活跃着淮盐富户、山陕巨贾、江浙豪客、本帮商人等等各地商贾。
  “货到汉口活”这个说法,指的就是汉正官街。
  南望他们今天停车的“鼓街”,和正街只隔了3条夹街。在密如蛛网的正街商业地块,算是夏口镇的核心地段了。
  而马车现在停驻的这一家门面,门楣高大,黑漆门匾上有着四个大字:“江浙会馆”。
  南老板今天就是来江浙会馆投宿的。南老爷祖籍杭州,是再妥当不过的江浙人。
  地域会馆这种东东,其实就是后世的综合性酒店,功能比较齐全,吃住服务都包含。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但凡各种商贸口岸和中大型城池,都会有各地商人出资购置的同乡会馆。
  会馆的流行十分必要。一来,会馆可以给同乡商人提供一个商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来,会馆里居住的都是同乡,大家平时有什么捎家书之类的杂事,也方便找人代办。
  而南望今天来江浙会馆投宿,则是抱着另外一个目的:扬名。
  身为武汉站站长,南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势必要在本地建立起大型的商业机构,以便容纳庞大的驻外站人员。
  这样一来,就不能像黄忠二人组一般小打小闹了。在同乡和本地土著商贾这里,来自江南的杂货商南老爷,多少要混个脸熟,打出字号。
  于是,南老爷下船伊始,便带着随从首先来到了江浙会馆投宿。
  投宿自然是顺利的。只要有银子,到哪里都方便。进门后,南老爷很快包下了会馆后进一座小院,刚好能安置他和随从。
  江浙商帮历来都是国内商业版图的大山头之一,所以各地的江浙会馆档次都比较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