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元季艳的书信比高欢晚了几天。
  收到元季艳的来信,高澄不由回想起在灵堂外回廊处的相遇。
  当时她身穿孝服,抱着两床薄被就站在月光下,只低着头,望着脚尖。
  高澄赶紧摇晃脑袋,都怪自己步入青春期,整日胡思乱想。
  展开书信,一笔娟秀好字映入眼帘:
  ‘子惠安好?见信如唔,晋阳一别,已有半载……’
  高澄将信收了起来,眉头紧皱。
  原以为当初在灵堂上劝阻了高欢,就能打消他抱养高睿的想法,没想到,他还是要让这对母子分离。
  元季艳月光下的身影与她苦熬十年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在高澄脑海中重叠。
  他仿佛看见了月光下的元季艳抱了两床薄被,却容颜憔悴。
  她无助地望着自己,最终呕血而亡。
  第一百三十六章 骄狂浮躁
  高澄与高琛交集并不多,对那位因盗嫂而死的叔父也没有多少感情。
  但他确实没有打元季艳的主意,即使两人只相差了两岁。
  原主可以私通庶母,高洋可以逼奸庶母,但不代表他也要向这两兄弟看齐,否则也不会拒绝郑大车的亲近。
  往高澄亲信里面打听打听,谁不赞一句小高王不好女色。
  外人对他的误解,只是因为他是高欢的儿子,被高欢所累。
  对于元季艳,高澄更多的是同情。
  这份同情也保留了一份理智,否则当初不会向她强调是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虽然不知道高欢为何改变主意,执意要将高睿养在渤海王府,高澄还是动笔替元季艳写了一封书信。
  用尽量委婉的措词劝说高欢,希望他能看在元氏的份上,体谅元季艳处境的艰辛。
  这件事也给高澄提了一个醒,将来大举征伐关西,父子俩无论如何也要合兵一处,否则就算事前提醒再多,也遭不住高欢临时变卦。
  自信都建义以来,先破尔朱,又收服纥豆陵部,甚至连困扰边境多年的胡荒,也被轻松解决。
  骄傲轻敌不只是高欢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军共有的情绪。
  否则沙苑之战,高欢分明想到了顺风一把火,就能将芦苇丛里的宇文泰烧死,偏偏在侯景、彭乐的劝说下,担心不能辨别宇文泰的尸首,决定交兵强攻。
  而麾下将领们也将宇文泰视为待死之人,战场上,更是人人争抢预想中的宇文泰首级,导致队伍脱节。
  最终二十万大军遭受伏击,损兵八万,丢弃铠仗十八万。
  纵使有彭乐在战场上截断肠子,率领部众对西魏军队造成大量杀伤,取得局部胜利,也难以改变东魏在沙苑溃败的结局。
  由高欢手中的并州胡,高澄也联想到自己麾下的京畿兵。
  这些时日整日忙碌于政事,确实疏忽了军队。
  高澄临时起意巡视屯驻在各大佛寺的京畿军团。
  结果不出意料,无论是平定三荆、兖州、徐州,以及成功救援窦泰,这一系列胜利也让浮躁的情绪弥漫全军。
  为此,高澄特意忙里抽闲招来了麾下大将,高敖曹、尧雄、段韶、斛律光、慕容绍宗、高季式,甚至亲信都督王思政都得以出席。
  高澄扫过堂下诸将,开口道:
  “今日我往各营巡视,视察军心,诸位这些时日做得很好,士卒人人敢战、愿战。
  “但言语间多有对关西的轻视,认为覆灭关西易如反掌,这是我所忧虑的。
  “魏相曾言,‘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谓骄兵必败。
  “大秦苻坚领百万之众南征,自以为投下马鞭便可阻断江水,轻敌至此,才有了淝水之败。
  “前人殷鉴,不可不察,诸位将军久在军旅,当明白其中道理。
  “如今关西兵将、钱粮、户口,远逊于关东,却占据地利,以关隘自守,并非轻易可下。
  “诸君随我征战四方,多有功勋,但关西鲜卑也曾以两千步骑,平定关陇,不可等闲视之。
  “今日之言,或许涨他人志气,但皆出自澄之肺腑,希望诸君能够告诫部众,莫要骄狂轻敌,重蹈苻坚覆辙。
  “胜利必将属于关东,但过程注定艰难,只有慎重待敌,才能百战不殆,平灭关西之日,还请诸君亲领开国公爵。”
  高澄这人讲话,水平一直可以的。
  先是肯定堂下七将这段时间的努力,再道出自己的忧虑,用苻坚与关陇义军举例,告诫众将不能轻敌,最后希望众将能够在平定关西后,亲自来他面前领取开国公爵,在激励之余,也让众人感受到高澄的爱护。
  七将激动应命,高澄便让他们各自返回军中,整顿骄狂浮躁的风气。
  高季式一出大门,便忍不住凑向三哥高敖曹,问道:
  “阿兄,苻坚我自是知道是谁,但魏相又是何人?”
  高敖曹瞥他一眼,心道:你问我,我问谁?你不读书,难道我就读了?
  但也不愿在弟弟面前丢了脸面,便胡乱道:
  “魏相,自然是指大魏丞相。”
  高季式恍然大悟:
  “原来是高王说的。”
  高敖曹却否定道:
  “大魏过往又不止高王一个丞相,若是高王,世子便会唤作父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