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高澄过往爱民之举,百姓们都信了大半。
  市司将秤取下,当众数出百钱称量,一如高澄当日所称,重一斤四两二十铢。
  他提着秤杆任周围人观看一圈,众人这才相信新币真的足重。
  “这叫大将军五铢钱!”
  市司得意道,四周的惊叹声,让他感觉与有荣焉。
  王阿井与众人不同,在知道是高澄所为后,他已经对新币足重这一点深信不疑。
  六年时间过去,曾经的戍卒已经褪去青涩,因高澄发放军饷的原因,王阿井家里的生活宽裕了许多。
  这不,他今日带了一匹布来集市,就是为了给七岁的儿子王公允进蒙学,来换肉干。
  每当旁人问起儿子名字的来由,王阿井总要与他们好好说道。
  那是太昌元年的事了,朝廷搜检冒名官吏,牵涉五万余人,不过大部分都是吏员。
  为了顶替空缺,高澄以考试录人,第一站就是在邺城。
  当时的盛况,王阿井记忆犹新。
  为了防止舞弊,高澄命戍卒一对一监视考生,考完还需将他们送出大营,不准逗留。
  王阿井所监视的正是曾任相州均田使,如今升任相州提学的张德兴。
  相州提学是高澄新设官职,掌管州县学政。
  自己吃了父母没文化的亏,就因为家里有一口井,便被唤作王阿井。
  因亲眼见证了高澄开设考场,注重公平,防止舞弊,只为以学识录用。
  当时王阿井就起了将来让孩子读书的心思。
  送张德兴出营门,临走时却又叫住了他,求他为自己一岁的儿子赠个名字。
  张德兴只想了片刻,就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告诉王阿井,这是公允。
  送走张德兴后,王阿井在地上临摹许久,终于将这两个字学会,从此儿子便也有了王公允的名字。
  六年过去,王阿井本已经歇了让儿子读书的心思,他有心砸锅卖铁供王公允读书,但确实找不到进学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六年了,当初录取吏员的考试也再未开展。
  正当王阿井已经死了这条心,准备让王公允子承父业当个州郡兵,至少每年也有三石的军饷。
  高澄突然颁发政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人,如当年的考试将会恒定每三年一次。
  只要通过州试考上举人就能为吏,通过京试考上进士便能做官。
  不止如此,高澄还在各州县乡里推广蒙学,也让王公允在内的普通人家有了求学的去处。
  这两项政令,让王阿井曾经放弃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在张德兴的勤勉下,邺城不止州县学都已设立,更开设了许多所蒙学,王阿井家附近就有一所。
  王阿井没有犹豫,用怀中的布换取了新币,在市集里为蒙学先生备好了肉干,还剩了一些钱币也全都兜在怀里带回家。
  高澄特意做出规定,蒙学先生由国家供养,不需再另交学费,但还是做出规定,入学需送一条肉干以为束脩。
  王阿井才进门,就在媳妇的催促下,带了七岁的王公允往蒙学校舍去。
  向先生奉上束脩,也算真正拜入门下进学。
  牵着王公允的手走出校舍,王阿井特意走到提学府衙外,语重心长道:
  “公允,你名字的由来,我也说过许多次,是提学张官人所赐,张官人曾经也要靠务农为生,但他是读过书的,大将军当年开科考,他凭借自身学识做了官,你需知道,只要你用心读书,也能当上这样的大官。”
  王公允点头,他将目光从父亲的脸庞转移至提学府的匾额,用稚嫩的童音说道:
  “阿爷放心,我一定用心读书,将来做上大官,让你好好风光!”
  王阿井揉搓着儿子的脑袋,笑道:
  “真做了官,也要学张官人,做个好官。”
  当即,王阿井又将张德兴这些年在均田使任上的辛劳告诉王公允。
  “正是因为张官人一心为民,处事公允,才得了大将军的看重,如今邺城的渤海王府每月还要按时送两匹布去张官人府上,以嘉奖他的廉洁。”
  “两匹布!那张官人是不是很有钱?”
  王公允惊讶地问道。
  王阿井笑道:
  “张官人每月都将那两匹布换了米粮,接济贫苦。”
  从小就聪明的王公允感叹道:
  “那位张官人可真是一个好官。”
  王阿井却摇头道:
  “有了大将军,官场才能容下张官人这样的好官。”
  “可是,我听说大将军贪财好色,不是好人。”
  王公允疑惑道。
  王阿井一听这话就激动了,高澄甚至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尊敬的人。
  是他为自己发放军饷,为大家均分田地,更是他开设科举,推广文教,给了他们这些黔首出头的机会。
  王阿井赶紧告诉儿子,所谓贪财好色都是那些士族豪门对大将军的污蔑。
  他拿贪财举例子,告诉王公允,高澄搜刮钱财只是为了兴修校舍。
  在父亲的敦敦教诲中,七岁的王公允满心都是对高澄的崇敬,虽然他们素未蒙面。
  高澄并不知道远在邺城,自己还有这样一位死忠粉。
  如果知道了,他非要问上一句,贪财好色,为什么只拿贪财举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