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南线驻守的如高敖曹、尧雄、慕容绍宗、刘丰、高岳等人也都有赠送。
  甚至特意让家眷们保持难看的做工,就是让他们深信,这麻鞋绝对是出自高澄家眷之手。
  做了这么多双麻鞋,哪怕是尔朱英娥那双挽弓的手,其实都能缝纳得有模有样。
  第二百零五章 人口与土地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虎躯一震,显王霸之气,尽收豪杰,自此不改忠心。
  就连刘秀那样开了作弊器的家伙,都得放低姿态与人握手言欢。
  而高澄即使身为高氏继承人,对待麾下也要想尽办法拉拢施恩,担忧的不就是那一句人心易变。
  真要是高高在上,对下属漠不关心,时间长了,谁还为自己卖命。
  别看小高王私底下跟一众媳妇玩得花。
  既要操劳国事,还得让亲信们时时刻刻念着自己的好,做一名上位者并不容易。
  说到底还是不安全感在作祟,也许等将来确定了大义名分,恢复了君臣秩序,就要轻松许多。
  辞别崔季舒,高澄由兖州渡河,杨愔没有大张旗鼓,只带了高家二姐与一众护卫在州境等候。
  “下官杨愔,拜见大将军。”
  “遵彦无需多礼,快快起来。”
  两人并没有与崔季舒时的激动,并非高澄与这位妹婿的感情不如小崔。
  数月前,杨愔由东荆州刺史转任相州刺史,他们曾在洛阳有过一次交谈。
  而崔季舒却与高澄旷别一年有余。
  十五岁的二姐儿在杨愔调往邺城后,就被送来成了亲,也算嫁作人妇。
  与高澄见礼时,举止间多了几分规矩,没有了做女儿时的风风火火。
  “二姐儿,为兄为你牵的这份姻缘,可还满意。”
  高澄笑吟吟地打趣道。
  二姐儿脸皮薄,不愿回话,与他说了一声便去车队里看望弟弟与侄女去了。
  但脸上的几分羞意还是能看出来她对这桩婚姻的态度。
  杨愔年纪虽然比她大上十二,正好一轮。
  但无论人品、相貌、才学都是上乘之选,否则葛荣、高欢也不至于都起了嫁女的心思。
  杨愔与高家二姐儿尚未同房,一来他并不缺侍妾,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高澄担心女孩年纪小,发育不全导致难产。
  元仲华、李祖娥就是因这份顾虑迟迟没有进门。
  不止杨愔在高澄的吩咐下,等待二姐儿年满十六。
  就连成亲六年的元善见也才在今年与高皇后行夫妻伦理。
  只能说这个大舅哥管得真宽。
  这样的道理,高澄早就已经与两个妹妹说明白,免得一心为他们着想,反倒落下不是。
  二姐儿与一众弟弟见了面,又满心放在了侄女身上。
  元明月的车上坐了元仲华,二姐儿只探望后,便一溜烟抹进了小尔朱的马车上,将乳娘赶了下来。
  州境离邺城还有很长的距离,高澄邀杨愔骑马并行,边走边谈,杨愔也只落后了半个马头以示尊卑。
  全程都是高澄在问,杨愔回答,说的也是各项改革在相州的实施的具体情况。
  例如蒙学的推广、货币市场等,甚至还问起了河北南部其余各州的情况。
  杨愔并没有只把心思放在辖地,偶尔也会打听相邻州郡的消息,进行比较。
  故而对于高澄的询问,也能够一一作答。
  河北南部无愧是高氏发家之地,群众基础好,拥护度高,无论文教推广还是经济层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至少劣币已经在河北南部的货币市场销声匿迹。
  而关于傍海煮盐,在相、冀二地的六千州郡兵,以及沧州两千州郡兵就位后,已经正式在老匠的指导下开始了生产。
  高澄其实多多少少对这些事情都有了解,若真需要靠地方刺史汇报,才能知晓改革的推进情况,自己这个掌权者当得未免太失败了。
  他问这些问题,只是考察地方州郡长官对改革的上心程度,无论是否心腹,都要问上一遍。
  真要碰上一问三不知的家伙,就有必要好好查查他的过往政绩。
  高澄对杨愔的回答很满意,至少比只顾着自己一州的段韶、斛律光要好。
  高澄也没有如在北豫州、梁州一般,告诫段韶、斛律光,农事才是根本,莫要为了推进改革政策的落实,疏忽了农事。
  一行人天黑时入的邺城,随行大军在城外安营,家眷们也往城中渤海王府落脚。
  高澄来不及休息,拉着杨愔与随行的高隆之继续探讨接下来的几项改革措施,听取他们的意见。
  三人彻夜长谈,直至天亮才放他们回家。
  高澄第二天醒来,已经是午后,还没用膳的他却接到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坏消息:
  沧州民众对于将在秋收后把煮盐的州郡兵家眷安置在当地,多有怨言。
  田亩早已经耕种,州郡兵往沧州煮盐,家眷即使跟随也要等秋收之后。
  一旦这六千户,甚至后续盐兵的家眷迁入沧州,沧州自然会一改人少地多的局面。
  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本担心荒废,而分租给沧州民众的多余土地,必然是要在秋收以后退让出来,重新分配给新迁之民。
  说是意外,确实是高澄没有想到这一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