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他这番作为却并不是报复双目俱毁之仇,祖珽掌权后,与陆令萱反目,试图将其排挤出朝堂,用意不得而知,到底是一件好事。
  而被贬后,任职地方官,也是尽职尽责。
  正如高澄所想,祖珽这人利欲熏心,却偏偏才华横溢,胆略出众,关键就看是谁来使用。
  这一点,高澄不乏信心,除非自己年老昏聩,否则无论如何祖珽也作不了妖。
  天色微亮,钟声被敲响,目睹着考院外一名名考生挨个接受细致的检查,依次入场。
  高澄回身对张师齐笑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张师齐闻言双目一亮,赶紧掏出平素记录高澄言行的小册子,研磨书写。
  第二百六十二章 用人
  考生有序入场,随着大门合闭,考院外只剩了送考的家眷久久没有离开。
  而高澄早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茶楼,他手头不止科举一件大事。
  哪怕是对南巡期间留京人员政务处理的审核,都足以让人焦头烂额。
  离开洛阳两个半月,将政务全盘托付,回来之后总不能不管不问,到头来还是要高澄与一众幕僚共同检验其中是否存在错漏。
  不过高澄心急火燎赶回中书省,倒并非是为了这件事,而是关于河南合并为十一州之事。
  洛阳周边各州刺史基本都已经回信,表态支持中央对地方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
  毕竟,各州刺史中,得利者如侯景等人自不必说,失意之人也另有安置,文官往洛阳任朝官,武官转任驻京大将,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利益受损的是那些被合并州的州主薄、司马等府吏,但因科举出现大量吏职空缺,也能有容身之地。
  只不过不一定尽如人意而已。
  高澄昨日就令中书舍人之一的王晖代为行文,上疏天子,请精简河南之地所设州数。
  虽然高澄一人身兼三省主官,执掌起草、审核、执行的大权,但真关系到国家大计,总还是要拿来议一议。
  哪怕没什么意义,可该有的姿态却还是做足了。
  奏疏当即被送至元善见的御案前,而今天既是京试的日子,也是开朝议的时候。
  自从高皇后堕胎,高澄深切感受到了元善见对自己的忌惮,他再未出入宫城。
  明光殿的朝议多是任由高隆之发挥,当高澄回到中书省的时候,朝议也有了结果:
  天子下诏,改河南各地为十一州。
  高澄原本规划是十二州,但高欢将三荆统一因此只剩十一州。
  朝议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关东各州如今都是高家的人,他们内部对权利重新调整分配,谁又会为了这种事跳出来反对,当靶子。
  得到元善见的旨意,高澄再找了一名中书舍人起草,自己审阅后依次加盖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三枚官印。
  原本要在三省走一遍流程,如今全在中书省给处理完毕,当即颁行全国,这就叫效率。
  只不过这种效率显得权势过重而已。
  考生们在考院奋笔疾书,题目不出预料,正是高澄问策于改革,众人就此各抒己见,有人言简意赅,总结精要,也有人洋洋洒洒,以作雄文,但都随着黄昏前的一声钟响,鱼贯而出。
  “赡儿……”
  崔娘望见了侄子崔赡,呼唤一声正要询问他考得如何,却又闭了嘴。
  侄儿这段时间寝食难安,已经尽力了,如今总算考完这场考试,又何必再去追问惹他烦心。
  但崔赡却朝崔娘笑道:
  “阿姑,准备迎接阿爷回府吧。”
  下一刻,崔娘笑靥如花。
  有自信的并不只是崔赡一人,无论王晞还是祖珽,他们都对自己的策论成竹在胸。
  而相对应的,刑狱科考生宋钦道却惴惴不安。
  倒不是他考砸了,而是宋钦道深知高澄这个堂妹夫对自己的期许。
  可策论一道,确实看重言之有物,切实可行,然而文采也是加分项,这偏偏又是他的弱项。
  真要文采斐然,也不会是文法吏出身,宋家再怎么大不如前,祖父宋弁也是孝文帝遗诏的辅政六大臣,吏部尚书,执掌人事大权。
  而高澄不愿提点到底该从哪一方面建言献策,也让宋钦道没有自信,能否在刑名科中脱颖。
  当日宋钦道与族兄宋游道一同拜谒高澄,如今宋游道官拜尚书左丞,掌劾查风纪,大肆搜捕贪腐,人赠外号宋阎王。
  如果说高澄在徐州能止小儿夜啼,那么宋游道就能让犯事官员嚎哭。
  对比宋游道的风光,宋钦道却只能埋首案牍,准备这劳什子科举。
  这么一比较,宋钦道心里多多少少会生出一些想法,他不敢对高澄有怨言,却与宋游道疏远了许多。
  其实高澄对于宋钦道的安排,更希望他能成为除经典科外的四科表率,只要他的策论不算太拉跨,怎么也会排进刑名科前十,加以重用。
  与宋钦道的后人无关,盛唐名相姚崇宋璟中的宋璟就是宋钦道的五世孙,但相隔一百多年,谁还知道那人会不会存在。
  不单说宋璟,高澄的老情敌封隆之之孙,四姓家奴封德彝能不能出生他都没把握。
  毕竟原本去年应该出生的十弟、十一弟都没有了踪影,更何况是二十九年后才出生的封德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