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这年头风气就这样,掌权者的宗族子弟,但凡有点才干,人均麒麟儿、千里驹的赞誉,无需太过惊讶,也没必要太当回事。
  萧映的才能不甚出众,可他爱才,今早听人说起一桩怪事,说是一名库吏,不爱拨弄算盘,反而去读兵书引得众人哄笑。
  可萧映却觉得那库吏胸藏大志,不是一般人物,于是询问了姓名、职位,先往油库去寻,得知他休沐在家,又登门拜访。
  如今远处那雄壮之人龙行虎步,一股英雄气扑面而来,也让萧映认定,这壮汉就是自己要找的油库吏,陈霸先。
  一番见礼,互通姓名后,陈霸先也确定,萧映就是卦象所示贵人。
  两人相伴进门,畅谈天下大势,彼此更生好感。
  在萧映的邀请下,陈霸先决定明日就辞去油库吏,从此追随萧映左右。
  此时的建康,除了萧映与陈霸先的双向奔赴以外,台城中,也有一对好友叙旧。
  萧衍感慨道:
  “子通,不曾想你我此生,还有重逢之日。”
  这一句子通,喊的不是高季式,就好比高澄搂着元明月,亲昵呼唤的也不是斛律光,荀济与高季式同字。
  荀济自是一番谢罪,萧衍不以为意,专心问起了北地人物。
  “子通久在北地,以为高欢其人如何?”
  荀济照实说道:
  “高欢,当世之枭雄也。”
  萧衍又问:
  “其子高澄如何?”
  荀济没有犹豫:
  “远胜其父。”
  萧衍闻言只是拿出一张文稿,让人递给了荀济。
  荀济接过一看,第一列赫然写着《高氏创业实录》六个大字,荀济粗略翻看,虽只几百字,只写到高欢在高澄的逼迫下不得不反抗尔朱氏,却也让荀济觉得荒唐无比。
  原来荀济被逐的同时,《高氏创业实录》的部分内容就从晋阳流传出来,正好落到了萧衍的手上。
  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当初高澄送往晋阳交由高欢审阅的文稿。
  众所周知,贺六浑这辈子,当不当皇帝都无所谓,只看重一个忠义人设,对这篇文稿可谓是爱不释手。
  正所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却听萧衍继续问道:
  “此文如今通行于北地,子通以为其真伪存有几分?”
  荀济没有急着回答,他好生回忆一番,才慎重答道:
  “信都建义,高澄多有参与,却绝非首功之人,高欢也并非为子所迫,才反叛尔朱,此文吹捧高澄,又大赞高欢忠义,以济所见,当是出自大将军府长史张师齐的手笔。”
  萧衍有感而发道:
  “张师齐,天下奇才也。”
  他又继续追问荀济对高澄的具体看法。
  荀济没有作答,只是将高澄那封书信交给萧衍。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未得志时,也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七人,共称竟陵八友,在文坛组团出道,他发誓自己活了75岁,就没见过这么丑的字。
  索性交给一旁的近宦朗读,免得污了自己的眼睛。
  近宦读罢,萧衍默然许久,而后面北叹息道:
  “生子当如高子惠,得子如此,贺六浑虽死无恨。”
  论一句话如何得罪两个人,萧衍就是榜样,得亏高家父子鞭长莫及,不然真要捉了萧菩萨好生论一论道理。
  凭什么影射他小高王是孙十万,凭什么咒他贺六浑早死。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万骑
  萧衍有一点没有说错,张师齐确实称得上天下奇才,至少在溜须拍马上是这样的。
  随着《高氏创业实录》的部分内容流,东魏权贵也得以认知,一名文士的底线究竟能低到怎样的地步。
  高欢掌权才八年,信都建义的具体过程,身为元从的众人都没忘记,但张师齐肆意篡改,谁也不敢跳出来纠正。
  只因其真实性是被高欢、高澄父子俩亲自背书认证。
  赵高尚且能指鹿为马,高家父子混淆视听也没引起多大的风浪。
  知晓内情的几乎都是自己人,没有人会故意拆台。
  时光易逝,转眼以至五月中旬,河南各地的行政区划都已调整完毕。
  原南荆州刺史张亮受命往冀州统率盐兵北上,未来将会在辽西常驻历练。
  在高欢的鼓励下,走出丧母之痛的高岳已经与慕容绍宗完成了交接,继续担任徐州刺史,坐镇魏梁边境的东段。
  而随着慕容绍宗的回归洛阳,也使得新组建的京畿军团齐员。
  自推行免役钱以后,民间对钱币需求量大增,虽有开设常平仓,以作花销,却还是杯水车薪。
  在洛阳附近各处铸币厂日夜赶工的情况下,如何花钱就成了高澄需要烦恼的事情。
  这种幸福的烦恼,与前两年囊中羞涩的模样大相径庭。
  小高王过了两年苦日子,如今需要他大笔花销,将钱币流通向市场,高澄主要通过两项开支。
  其一是回购私田,均田制的背景下,东魏确实存在私田,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只是将无主之地分配,而在此之前所私有的土地,是被予以承认的。
  除此之外,还有永业田的累积,男丁每人能有20亩的桑田可流传子孙。
  高澄在永业田不许买卖的制度下开了一个口子,允许百姓将永业田出售给官府,由官府按市价收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