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行还需八名亲近之人,扶着高欢的灵柩走最后一程。
  作为嫡长子的高澄自然位列其中,而其余七名人选也由他早早选定,分别是:
  高欢任晋州刺史时的长史,怀朔人孙腾,作为微末之友,同时也是信都建义的重要参与者,孙腾毫无疑问必须要占据一席之地。
  司马子如虽不曾参与信都建义,但同为高欢在怀朔时的奔走之友,关系莫逆,高澄便也将他纳入八人之一。
  高隆之本姓徐,但也是高欢认下的同族兄弟,在晋州时便在帐下效力,高氏夺权以后,协助高澄镇守洛阳,功劳苦劳自不必一一细数,于情于理也不能少了他。
  由于尉景、娄昭、厍狄干、段韶、斛律金、高岳等人都在外地任职,而窦泰还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如蔡俊。刘贵更是早早病逝。
  剩余四人,高澄便可以顺着自己心意选择。
  作为信都建义的重要功臣,京畿军大将高敖曹作为高欢认下的叔父,又是高澄麾下大将,忠心耿耿,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算上。
  原晋阳大将薛孤延,本随韩楼叛乱,归降朝廷后,受刘贵举荐,前往晋州追随高欢,第一次西征时,高欢被贺拔胜追杀,是薛孤延与窦泰临危救主,才让他得以侥幸逃生,高澄怎么也不能将薛孤延忘记。
  贺拔仁以帐内都督的身份,追随高欢于信都与尔朱氏决裂,多有战功,作为高欢临终所提将领之一,高澄也将他算在其中。
  最后一个名额,作为施恩手段,高澄则给了彭乐。
  彭乐在归顺高欢之前,履历不怎么光彩,但确实是跟着高欢一步步从晋州走过来的,称得上战功赫赫。
  而高欢临终时所提的可朱浑元、刘丰等人,因为不曾参与信都建义,故而没有被高澄选择。
  包含高澄自己在内,八人中,也只有司马子如仗着高欢旧友的身份,能够跳过信都建义的门槛。
  所谓扶灵,其实并没有实利,但却代表着与逝者的交情,以及更重要的,主丧之人高澄的喜好。
  也许将来犯了错,要被治罪时,可以大声疾呼:‘我为高家流过血,我为高王扶过灵。’
  或许能得到从轻处罚,当然,也说不准,毕竟一切要看小高王的心意。
  火把照亮了漆黑的墓道,行至墓室,入眼所见,也确实如高澄假作高欢遗训所说,一切从简。
  墓室中并无任何金玉陪葬,哪怕是器具也是陶制,相比较高欢的身份与功绩来说,肯定是不相称的。
  “大王,要不再添些陪葬品吧。”
  孙腾已经六十岁了,人一老,就容易感念旧人,他与高欢相交数十年,此刻见老友墓室如此寒酸,眼含热泪,忍不住劝说道。
  “父王遗训,为人子者,不敢有违。”
  高欢究竟说了多少遗训,除了高澄以外无人得知,但按照这些时日高澄以此拉拢的文武大臣数量来看,说快板的也比不过贺六浑嘴皮子利索。
  高澄倒不是舍不得那些金玉器物,虽然近来齐王府兴起了俭朴之风,但确实没有穷到这个份上,而是一旦厚葬高欢,就得操心那些工匠民夫是否会盗墓取金,扰了贺六浑安宁。
  原主便是如许多统治者一般,选择杀尽工匠,来替高欢保守陵寝的秘密,只不过有一个工匠的儿子知道陵寝所在,在北齐灭亡以后,掘石取金。
  作为一名现代人,高澄肯定做不出这种事来。
  在薄葬与厚葬之间,高澄权衡再三,才选择不封不树,薄葬贺六浑,一如曹操故事。
  曹操墓葬之所以直到后世才被发现,丧葬从简是主要原因,曹丕发动笔杆子大肆宣扬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由于不封不树,没有标识,到了北宋时期,便再也没人知晓其墓葬所在,于是才有了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当然,除了陶器以外,高澄还是在高欢墓葬中留了些东西,比如张师齐的大作《高氏创业实录》就被刊刻成碑文,陪葬高欢墓中。
  若真如曹操墓一般,能等到后世才被发现。
  想必《高氏创业实录》一书,可以让后人们更加了解如今这段历史,比如小高王劫战马,尔朱震怒;贺六浑受逼迫,无奈背主等情节。
  况且高欢自己也只看过这一段,后面的内容高澄始终藏着掩着,如今全文都随他入葬,若泉下有知,也能偶尔看看,解解闷。
  孙腾眼见高澄态度坚决,又有所谓高欢遗训,便也不再坚持。
  棺椁稳稳落在棺床上,受命扶灵的其余七人哭得好似肝肠寸断,高澄知道按照规矩,他也应该跟着嚎哭,但这一次却没有再演,他望着棺椁,只想安静的与高欢道别,旁人的哭泣只让他感觉到吵闹。
  高澄皱眉道:
  “你等且先去墓道等候,孤稍后再来。”
  自从进爵齐王,在正式场合,高澄便也称孤道寡起来,私底下却还是会以我、吾、余等自称。
  众人不敢叨扰了他们父子道别,只留下一支火把,便纷纷走出墓室,在墓道等候高澄出来。
  墓室之中,只剩了高澄抚着棺椁默然无语。
  许久,众人才看见高澄举了火把走出来,眼眶略微湿润。
  穿行过墓道,重见天日,阳光让高澄的眼睛略微发涩,他揉了揉眼,身后众人一个个鱼贯而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