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尽管吴良心中早有预料,迈步进入棺床室时,依旧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到了。
  他早就知道棺床室的占地面积要比殿室大了许多,并且层距也高出许多,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大的墓室,居然从地面到墙壁再到室顶全都被切割均匀的柏木板包裹了起来,直接改成了一间规模宏大的木房!
  这在后世可是早已不存在的,吴良实地考察时看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石室。
  “咯吱——”
  一脚踏入木房,脚下腐败的柏木板随即发出响动。
  与此同时。
  !
  在吴良与众兵士目光所不能及的位于木房顶部的黑暗角落里,一双血红的眼睛蓦然睁开!
  第十五章 尸体去哪了
  根据汉代礼制,西汉王室陵墓的棺床室共有五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五个部分自外而内分别是:外藏椁(地宫之内所有墓室的统称)、便房、黄肠题凑、梓宫(墓主人棺木)和金缕玉衣。
  如今吴良等人进入的这间规模宏大的木房,应该便是其中的便房。
  对于便房的用处,考古界一直存在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因为在许多汉代诸侯王墓葬中都出土过一些餐饮与乐舞用具,因此可以证明便房的功用便是休息娱乐;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前来祭拜死者的亲属休息的地方。
  吴良则更加倾向于后者。
  这就需要与外面的那个用了“自来石”的巨大墓门联系起来了。
  如果下葬之后不准备再让人进来,那么墓穴就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使用“拐钉钥匙”便可轻易打开的“自来石”了不是么,直接封死岂不更加保险?
  除此之外。
  吴良记得《后汉书·礼仪》还有一段皇帝进入墓室祭拜先帝的记载:“黄道开通,皇帝谒便房。太常寻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竭伏哭止如仪。辞太常导出,升车归宫。”
  这段记载,便又一次证实了便房的真实用途。
  此刻吴良等人面前的这个便房也是装饰的富丽堂皇,其中摆设多以乐器为主。
  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一套规模十分夸张的编磬,这套编磬分为上下两层,支架使用青铜铸造而成,磬体则全部由大小各异的青色玉石打磨而成。
  吴良细数了一下,上下两层磬体竟达三十二枚之多!
  这种规模的编磬若是放到后世考古圈,绝对是要引起轰动的……因为据他所知,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编钟也只有三十二枚,而且磬体皆为石制,与这套玉制编磬相比无疑要差了一些。
  在这套编磬的旁边,还有一套规模相当的编钟。
  编钟用不上玉石,于是通体由青铜铸造,只有一层,从左到右由大变小,总共十三个青铜钟体。
  不过与那套编磬相比,这套编钟就要平庸许多了。
  因为在1978年,考古学家曾在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中发现过一条堪称“之最”的编钟,那套编钟一共由65件钟体组成,这套编钟之大,一锅炖不……呸呸呸,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才能勉强放下。
  emmm……
  想到这里,吴良暗自将“曾侯乙”这个名字在心中重复了好几遍,进一步加深记忆。
  这个墓在东汉末年之前,而且他又知道大概地址,有机会或许可以去光顾一下,看看“曾侯乙”的墓中除了这套编钟还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一起“保护”起来。
  不过现在,还是要先处理好眼前这座墓的事情。
  同时看到编磬与编钟,吴良更加确定,便房就是供前来祭拜死者的皇室亲属休息的地方。
  因为这两样大型乐器与休闲娱乐关系并不大,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室举办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时才会使用。
  磬钟合鸣。
  “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如此方可展现出皇家的恢弘不凡的气质。
  除此之外,便房之内还有一些诸如竽、笙、瑟、琴、筝等小型乐器,但这些乐器在磬钟面前,最多也只能算作陪衬。
  查探过这里的情况之后,吴良率领众人穿过便房,终于走进位于后堂的墓室。
  火把的光亮所过之处,四周地面皆由削成了同样长度同样规格的黄心柏木坊累积而成,南北两侧纵向摆放,东西两侧纵向摆放,如此呈“口”字围成了一个极为工整的长方形墓坑。
  这画面可能逼死密集恐惧症患者,却又对强迫症患者极为友好。
  不过这就是“黄肠题凑”由来。
  所谓“黄肠”,指的是材料,说的就是这些黄心柏木坊。
  而所谓“题凑”,指的则是摆放方式与结构,这些柏木坊层层平铺,又与同侧壁室呈垂直方向,从内部向外看,四壁都只能看到柏木坊的横截面,“题凑”这个词用的倒也贴切。
  在这些“黄肠题凑”围出来的墓坑之中,吴良等人终于看到了梁孝王刘武的“梓宫”。
  那是一口用料极为扎实的大棺材。
  通过棺材上面的微紫色木纹,以及散发出来的特殊香气,可以判断这口棺材使用的材料乃是香楠。
  这种楠木虽然没有金丝楠木的品相,但胜在香气悠远又不刺鼻,能够盖过部分尸体特有的异味,同时又可以有效的预防蚁虫袭扰,更加适合作为棺木使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