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刚一进去,一阵寒意便扑面而来。
  这里的温度显然比此前的那些石屋还要低上几度,不过倒也并不是那种人体无法承受的寒冷,或许是因为今天是晴天,与金卫此前进入时的雨天还有些差别?
  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吴良继续深入。
  这里的情况与其他的石屋倒也并没有两样,里面空空如也连一片木头或是一件遗留的器具都见不到,吴良只是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堆已经十分稀薄的灰烬。
  “你当初就是在那里生火的吧?”
  吴良指着那堆灰烬问道。
  “正是。”
  金卫点头道,“当时我们一共十七个人,点了那么一团火还不够暖,可惜暴雨天干燥的木柴还不好找,大伙只能挤在一起勉强度过了那一夜。”
  “你来的时候,这里也是现在这副模样么?”
  吴良又问。
  “不错,过了这么久,这里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金卫再次点头。
  吴良也不再多问,继续观察这间石屋的情况。
  这石屋的格局就像是一个小型客堂,如果所猜不错的话,田横八成应该就在这里与那些门客议事。
  当然,这间石屋也有可能是朝堂。
  毕竟当初田横虽然只带了五百门客来到此处,但那时他已经自立为齐王,一个诸侯王该有的排场与脸面还是得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
  田横亦是天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齐王,史称“齐王横”。
  虽然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早就灭了齐国,但其实并没有将齐国贵族赶尽杀绝,而田横便是正儿八经的齐国王族后裔,他的政治合法性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时,齐国的第一任诸侯王姜太公姜子牙。
  众所周知。
  历史上的齐国其实要分成两个大的阶段,前半部分是吕齐,后半部分则是田齐。
  吕齐时期,顾名思义便是姜太公吕尚的后代掌权。
  田齐则是“田氏代齐”事件之后,由早已灭国的陈国王公后裔田家执掌了齐国。
  在那之后。
  田氏便一直是齐国的掌权人,历代相传一直到秦始皇灭了齐国,被秦国控制了短暂的一十三年之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田氏后裔便再一次借机起兵复国,自立为齐王。
  如此等到了田横这里,亦是经历了七代齐王,最后随着田横的死亡,齐国终于彻底覆灭……
  “这间石室寒气最重,有没有可能是这股古怪寒气的源头所在?”
  感受着石室中的寒意,吴良沉吟着道。
  “公子,老朽进来时虽然感觉寒气扑面而来,但身处其中却并未感受到任何气流,恐怕不太好说。”
  于吉在一旁皱脸说道。
  “进来是感觉到寒气扑面而来,是因为这里与外面存在一些温差所致,这倒无可厚非……”
  吴良依旧自顾自的分析着。
  诸葛亮适时提议道:“有才哥哥,要不还是用咱们的老办法来查验一番吧?”
  “嗯,倒是可以一试。”
  吴良微微颔首。
  “那我去了。”
  诸葛亮应了一声,便快步向屋外跑去。
  瓬人军对“老办法”自是心知肚明,而金卫却是望着诸葛亮的背影面露疑惑之色,表情听不懂吴良与诸葛亮之间的暗语。
  片刻之后,诸葛亮再回来时,手中已经多个几根最轻柔的鸡毛。
  当着金卫的面。
  诸葛亮来到这件石屋的各个角落,将那鸡毛高高举起,而后放手任其飘落,相同的事情做了许多回。
  结果……
  虽然石屋内并非没有任何气体流动的迹象,但众人看得出来,那都是正常的气体流动,并没有发现什么地方存在明显的有规律的气流。
  即是说。
  这间石屋可能并不存在密室,就算有密室,也绝对不是这股古怪寒气的来源。
  “难道这寒气是石屋与生俱来的么?”
  众人一时之间又失去了方向。
  “与生俱来……难道寒气来自这些建造石屋的石头?”
  吴良从众人的疑惑之中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立刻来到墙壁旁边细细查看墙体中使用的石砖。
  这些石砖看起来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最普通的石灰岩罢了。
  并且吴良用手去触碰石砖的表面,也并未感觉到明显的温度差异,他们显然也不是这股古怪寒气的来源……
  就在这个时候。
  “公子,你怀内有一样东西散发出来的气息不太对劲。”
  察木王子忽然走上前来附耳对吴良说道。
  “什么东西?”
  吴良面露疑色。
  他怀中装了不少东西,不过其中能够散发出气息的法器也就那么几样,而这种气息只有察木王子才能看到。
  “骆驼坟玉佩?”
  吴良将察木王子拉到一边,先摸出了一小块玉石。
  “不是它。”
  察木王子摇头。
  “兕丹?”
  “不是。”
  “刚卯?”
  “也不是。”
  “太公印?”
  “就是他!”
  吴良一样一样将贴身存放的法器取出,取到太公印的时候,察木王子终于重重的点起了头。
  这方此前在齐哀公墓中发现的“太公印”,正是姜太公吕尚时期留下来的法器,据齐哀公墓中发现的文献记载,这方印的主要作用便是应对吕尚传给子嗣的巫术,避免子嗣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伤害,通常只有每一任齐王才能持有,只不过到了齐哀公那一代的时候,依旧还是发生了政变,于是这方印被齐哀公的家人偷偷葬入了为他修建的秘密陵墓之中,自此失传于之后的齐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