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裴茂默然。
  其实他知道解决办法,但他都说不出口。
  得知天子派裴潜协助杨奉去控制盐池、铁官,他就意识到天子想干什么,但他却无法阻止。
  这是天子对他们父子的一个考验。
  杨奉是黄巾旧部出身,他现在只忠于天子,对河东大族没什么好感。天子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别说控制盐池、铁官,逼得急了,他甚至可能劫掠河东。
  这种事又不是没干过,只不过那时候的白波军攻坚能力太弱,无法打破大族的坞堡而已。
  如今的杨奉经过天子调教,战力飚升,那些坞堡未必还能挡得住他。
  在天子和河东大族之间,他只能选天子。
  可是让他建议士孙瑞也对河东大族下手,他也做不到,只能装聋作哑。
  他相信,士孙瑞和他一样,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出,至少无法说得理直气壮。
  两人默契的顾左右而言他,心情都有些沉重。
  过了好久,裴茂一声长叹。“郭图害人不浅。”
  士孙瑞冷笑一声:“若卫氏如巨光一样忠于朝廷,纵有十个郭图,又能奈何?巨光此言,殊为不当,当深自反省。”
  说完,他站了起来,甩甩袖子,扬长而去。
  裴茂面红耳赤,喏喏无言,心中一阵阵的不安。
  他看得出,士孙瑞已经有了决断,有人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代价了。
  很快,士孙瑞就以假太尉的身份,召集司徒赵温、司空张喜商议河东事宜。在会上,他开门见山的提出两条意见:
  一是郭图身为袁绍使者,对天子不敬,又煽动河东人叛乱。这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袁绍的指使,司徒府当以公文询问,命袁绍上表请罪,说明情况。
  纵使这是郭图的个人决定,袁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何况袁绍本人的屁股也不干净。
  二是以安邑卫氏为首的河东人藐视朝廷律法,拘禁三公,形同谋逆。太尉府当率兵平叛,对首恶严惩不怠,相关人员酌情处置。
  面对态度强硬的士孙瑞,赵温等人面面相觑,却无言以对,只得表示同意,共同上书请诏。
  第一百七十七章 勿谓言之不预
  得到赵温、张喜的支持,士孙瑞就匆匆告辞。
  他要指挥大军渡河,没时间闲扯,讨论那些细节。
  赵温接着主持会议,却抚着胡须半天没说话。一不小心,胡须捻断了好几根,心疼得他直哆嗦。
  “子柔,别犹豫啦,赶紧拿个章程吧。”张喜催促道。
  “怎么拿章程?”赵温反问道:“给袁绍的诏书如何抬头,是渤海太守,还是冀州牧?”
  张喜顿时僵住,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这是一个大麻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若以朝廷诏书论——不管这个诏书是不是天子本意——袁绍的官职只有渤海太守是合法的。
  车骑将军是自号,冀州牧则是从韩馥手中夺来的。
  如果给袁绍的诏书中承认现实,等于允许了这一类行为,朝廷将如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一般,重振朝廷尊严也就无从谈起,不会有人再把朝廷的诏书当回事。
  如果不承认现实,那就等于和袁绍撕破脸,再无缓和的可能。
  让袁绍接受现实,自去冀州牧,等待朝廷的封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赵温连声叹息,恨不得将士孙瑞拉过来骂一顿。
  不过他也清楚,士孙瑞的压力比他还要大。
  天子让他代行太尉,既是兑现之前的承诺,也是对他的考验。
  如果士孙瑞不能完成平定卫氏叛乱的任务,假太尉就无法为真,重掌兵权的事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士孙瑞不能退,他也不能退,只能硬着头皮上。
  左思右想后,赵温执笔上书,请天子下诏,斥责袁绍以郭图事。
  他心存侥幸,以行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称呼袁绍,试探天子之意。
  ——
  刘协看完赵温的上书,轻轻放在案上,眼皮轻抬。
  “司徒,袁绍心中还有朝廷吗?”
  赵温汗如雨下。“陛下……何出此言?”
  刘协不理他,接着又问了一句。“这些年,朝廷艰苦求生,可曾得袁绍一丝助力?”
  赵温不敢再说话了,只是连连叩头。
  天子的声音虽然不大,语气却很重,没有一点和袁绍讲和的意思。
  “司徒,袁绍听从太仆和解,并非心有朝廷。他想做的可不是齐桓公。”刘协将赵温的上书轻轻推了回去。“朕劝司徒莫存侥幸,与虎谋皮不成,反为虎伤。朝廷仅剩一点颜面,不可轻易与人。朕与诸君辛苦坚持,可不是为了给他袁绍做嫁衣。”
  赵温再拜。“臣荒悖,请陛下降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协淡淡地说道:“以后谨慎些就是了。”
  说着,刘协又转头对一旁的蔡琰说道:“今日事,暂且不记入起居注。”
  蔡琰应了一声。
  “谢陛下。”赵温如逢大赦,连忙接过案上的上书,塞进袖子里,再拜,退出。
  出了帐,一阵风吹来,赵温遍体生凉,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战。
  帐内,蔡琰写完最后一个字,收起木简。
  “陛下,当真要与袁绍决裂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