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再次跪倒叩头。“陛下洪恩,臣感激不尽,官职却不敢受。但愿陛下能兴大汉,建太平,能让后生小辈过上安生日子,臣就算饿死,也是愿意的。”
  刘协将赵青扶起来。“老丈以赤诚待朝廷,朝廷又岂能弃老丈不顾?这样吧,你这些粮食,朕收下了。你家中还有几口人,每日要吃多少粮食,都由朕来提供。有朕一口吃的,就一定有你一口吃的。你若有精力上山打猎,所获也由朝廷来收购。只是朝廷穷,价格不会太高。老丈愿意吗?”
  赵青愣住了,眨着一双老眼,不明白刘协是什么意思。
  赵温却瞬间反应过来,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能与臣民同甘共苦,乃大汉之幸也。”
  张喜、刘艾等人狐疑地看着赵温,不知是该附议,还是继续劝阻。
  赵温叹道:“河东百姓忠义,难得可贵。若天下皆能如河东一般,与朝廷共进退,何愁大汉不兴,天下不太平?”
  他郑重其事的再行一礼。“陛下,臣以为可行。不仅河东可行,而且当诏行天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司徒虽年近花甲,雄飞之心不止,此亦朝廷之幸,朕之幸。”
  赵温谦虚了几句,横亘在心中已久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
  张喜等人见状,也只好表示赞同。
  民事是司徒的职责范围。既然司徒赵温赞成天子的决定,他们就不太好阻拦了。
  刘协随即下令,将赵青的几个儿子编入队伍,先负责转输任务,做些力气活。赵青本人则授以羽林郎的官职,特地离在御营,为天子喂马。
  赵青父子感激不尽,跪地谢恩。
  ——
  重新起程,赶往安邑。
  张喜与赵温同车,悄声说道:“子柔,你这是准备蛊惑天子卖官吗?”
  赵温斜睨了他一眼,轻笑一声:“你知道河东还有多少户口?”
  张喜摇摇头。
  “河东户口最多时有九万多户,现在不到一半。据裴巨光估计,可能不到四万户。”
  “那又如何?”张喜没好气的说道:“流亡的大多是百姓,大族却损失有限,说不定反而更富了。”
  “你说的对。”赵温点点头,反问道:“粮食都在他们手中,给不给,给多少,都由他们决定,该如何解决?若是给的官职小了,他们不愿意换,朝廷又如何筹集粮食,渡过眼前的难关?”
  张喜咂咂嘴,无言以对,神情有些纠结。
  赵温提到的这个问题,他也想到了,却没有解决之道。
  如果河东人坐地起价,三公或许不敢要,九卿却完全可能争取一两个。
  赵温抚着胡须,一声叹息。
  “陛下嘉奖赵青父子,不仅能让河东大族自惭,还能筹集粮食。普通百姓家中余粮有限,但人数却多,积少成多,数量也颇为可观。若有三万户百姓,哪怕一户贡献一石粮食,那就是三万石。”
  张喜一愣,捻着胡子的手一哆嗦,拽下两根花白的胡须。
  “对啊,三万石,省着点吃,能供应朝廷一个月。若是一户两三石,支撑的时间就更长。”他转念一想,又道:“可是那么多官职,这俸禄……”
  赵温打断了他。“你有多久没领俸禄了?”
  “呃……”张喜苦笑。这几年能吃上饭就不错,哪里还有俸禄可领。
  “三公都没有俸禄,天子也只能吃麦饭,郎官哪里还有俸禄可言?一天能有两碗麦饭,填饱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可是如此一来,朝廷至少可以增加二三万兵。这可都是吃苦耐劳、忠于陛下的青壮。闲时屯田,战时出征,不比那些浪荡子组成的南北军强?”
  张喜愕然半晌,转头看着赵温。“你确定……这是天子的本义?”
  赵温哼了一声,没理张喜,神情中多了几分不屑。
  张喜有点尴尬。
  是不是天子本义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方案对朝廷有利,对他们有利,就可以施行。
  至于最终执行成什么样,天子说了不算,他们说了才算。
  就眼前而言,如果赵温所言能得实现,朝廷手里有了数万石的粮食,又得到了河东百姓的支持,河东大族讨价还价的底气就被削弱了。
  他们肯献粮,能换到什么样的官职,也只能听天子赏赐。
  若是不肯献粮,那天子也有足够的实力,或是威逼,或是武力讨伐。
  “子柔,还是你见机快。”想通了其中利害,张喜主动向赵温致歉。
  非常时期,三公不能起内讧,为人所乘。
  赵温看着前方,眼神闪烁。
  安邑城遥遥在望。
  第一百九十七章 人不如鸟
  进了安邑城,刘协直奔郡仓。
  仓中空空如也,比太守王邑苍白的脸还干净。
  “河东这几年应该缴纳朝廷的粮赋呢?”刘协转过身,看着缩成一团的王邑,又看看一旁的属吏。“哪位是仓曹?”
  王邑低着头,一言不发。
  一个衣冠整齐的中年人站了出来,跪倒在地,连连叩头。
  其他人也都低着头,垂着眼皮,一个个如木雕泥偶。
  “你离郡之前,这仓里就是这样吗?”
  王邑犹豫了片刻,缓缓抬起头。“陛下,千般罪过,都在臣一人。臣理政不力,为人所欺,不堪为郡守。请陛下免臣之职,治臣之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