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吕布出征能否顺利,刘协心里其实没有底。而吕布表现出来的盲目乐观,让他更不敢寄予太高的希望。因为条件限制,现在能验证的项目有限,更多的问题需要在行军过程中发现,予以调整。
  几乎可以确定,这一次远征狼居胥山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能详加记载,就是珍贵的资料。但吕布能否注意到这些问题,又能否重视这些问题,实在不好说。
  最好的办法,是为吕布安排一个参军,除了负责提供建议之外,还要将沿途遇到的事记录下来,越详细越好。考虑到行军途中的条件限制,无法及时书写,这个人需要有极好的记忆力。
  “尚书台、兰台有记性好的人吗?”刘协转身,走回案前坐下,顺口问蔡琰道。
  “陛下需要随温侯出征的书记?”
  “嗯。”
  “尚书台、兰台有记性好的人,但他们未必能适应这种军旅生活,也未必能明白行军途中哪些事值得记,哪些事不必记。不如从贾侍中的弟子中挑一个。”
  “谁?”
  蔡琰含笑不语。
  刘协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蔡琰的意思。
  黄猗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人聪明,书读得好,又能吃苦,贾诩已经夸过他几次。
  当然,黄猗更是一个难得的榜样。
  江夏黄氏的子弟都能为朝廷效劳,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其他读书人还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那些说自己不能的人,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之所以不为,是因为他们没吃过苦头,没有受过社会的毒打,还想着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公卿,俯拾青紫。
  “召黄猗来。”
  “现在?”蔡琰有些惊讶。
  “现在。”刘协说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四百六十七章 润物无声
  黄猗今天不在学员营。
  演习结束,全员放假一天,黄猗回到袁衡所住的大营,与袁权、袁衡团聚,说些闲话。
  黄猗今天也参加了演习。在姜冏分兵后,他在左翼,遭韩少英、吕小环冲击落马,险些被战马踩中。好在他反应快,一个就地打滚,随即起身,被同伴拽上了战马。
  当时吓出一身冷汗,此刻说起来,却是一桩很得意的事。
  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有那么敏捷的身手,几乎是下意识地反应,等他清醒过来,人已经坐在马背上了。袁权、袁衡也大感惊讶。黄猗曾经是一个谦谦君子,遵循着温润如玉的礼仪,从来没想到过他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能跳上奔腾战马的骑士。
  当然,也可以想见,这几个月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伤,才能练出这一身不俗的武艺。
  袁权对他刮目相看,眼神中多了几分温情。
  一家人说着话,直到夜色已深,才各回营帐休息。
  刚脱了衣服,散骑侍郎曹昂找来了,传达了天子的口谕,命黄猗立刻觐见。
  黄猗还有些犹豫。他在学员营里苦熬了那么久,今天难得休息半天,明天早上便要回营,这时被天子招去,岂不影响夫妻感情。
  袁权反应极快,立刻帮黄猗穿上衣服,又嘱咐了几句,便推他出帐。
  “小心应对,或许是你的机会来了。”出帐的时候,袁权在黄猗耳边低语了几句。
  黄猗也反应过来,打起精神,跟着曹昂出了大营。两人算是旧相识,一路走,一路聊了几句。虽然曹昂不能说天子为什么招黄猗,却能让黄猗明白不是什么坏事,心中安定了许多。
  来到大帐,报名请见,来到天子面前。
  蔡琰递了一个眼神过来,黄猗心领神会,上前施礼。
  刘协赐了座,问了黄猗最近的情况,随即说起了当前形势。
  黄猗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侃侃而谈。
  贾诩招收的这些学员并不只是统兵作战的将领,而且是身兼教化责任的将领,所以教授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兵法和战术,还有大量的战略层面的内容。这些原本是让凉州人认识到当前形势对凉州的意义,让凉州人建立起身为大汉根基的自觉,但受益最深的反而是黄猗这个关东人。
  黄猗从小学习的就是儒家经典,向往的就是教化苍生,而江夏黄氏又与汝颍士族不同,更加务实,是典型的事功派。黄猗之前还没入仕,想法便与那些尚清谈的读书人不太一样。如今受袁术之累,成了人质,无路可退,更能感受到武力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将并凉悍卒教化成为朝廷而战的精锐,征伐天下,才是王师正确的打开模式。
  圣人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但很多人都把教局限于军事技术,而不教礼义道德,如今天子教并凉战士,不仅教如何战,还教为何战,无疑是更贴近圣人的本意。
  这样的王师才有可能是周武王率领的仁义之师,而不只是秦王率领的虎狼之师。
  黄猗开始说得还有些谨慎,后来说得投入了,便有些激动起来,露出几分原有的书生意气。蔡琰看在眼中,心里着急,却不敢出言提醒,只能奋笔急书。
  刘协却非常满意,甚至有些意外之喜。
  黄猗的观点和他有暗合之处,黄猗这样的转变,也正是他期望的转变。
  只是很可惜,黄猗的际遇有其特殊性,很难复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主流。
  但是作为榜样足够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