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伏寿很喜欢,抱在怀里,亲了又亲。
  “这是天子的长女,初次见面,理当有赏。”伏寿说着,命人取来准备好的礼物,亲自为小丫头戴上。
  甄宓也知趣,对着皇嫡子夸了又夸,几个人倒也是其乐融融。
  一会儿功夫,荀文倩赶来,一见甄宓便打趣说,自从甄宓、黄月英离职,这讲武堂的军械制造便停滞不前。现在好了,甄宓回来了,虞祭酒又可以松口气了。
  甄宓谦虚了几句,随即提到一件事。
  在冀州这段时间,她养胎备孕,没什么事,就研究了一下黄猗提出的牵星术,还为此请教了一些通晓天文的人。
  最后的结果让她很惊讶。如果她的推算无误,那大地很可能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只有如此,很多现象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这个问题,她和蔡琰、袁衡做了反复探讨。经过睢阳的时候,又和黄猗面对面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统一。
  荀文倩和伏寿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
  “等哪天有空,带你去张平子的祠堂看看,那里有宣夜说的解释,倒是和你说的这个有点相似。”
  “宣夜说?”甄宓又惊又喜。
  “你知道?”
  “我听蔡令史提过,但她说兰台没有收藏具体的文献,只有名录。”甄宓眼珠一转。“是谁提出的,不会是天子吧?”
  荀文倩和伏寿互相看看,也有些茫然。
  她们知道张平子的祠堂里有宣夜说的图解,但没具体看过,是谁提出的,更不清楚。
  但甄宓一下子就想到了天子,这着实有些让人意外。
  细想起来,宣夜说的提出的确挺突然的,既不像盖天说那样众所周知,也不像浑天说那样传承有序。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破茧化蝶
  刘协接见了周忠。
  周忠先是汇报了冀州水利的整修情况,在案上摊开大幅图纸,一一解说,并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还有三分雀跃。
  刘协能理解他的心情。
  冀州度田彻底,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人争先,劳动效率是不用说的。而大量读书人的加入,对水利知识的深入总结和发挥,也让这次水利整修的针对性更强,效率凸显。
  最后的结果就是虽然限于大战之后的户口有限,能调动的民伕也不算多,实际的成绩却远出预期。
  这也正是他要的结果。
  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
  什么叫人民的力量?这就是。
  周忠或许在治国的大道理上还有所坚持,在实际的利益面前,他还是很诚实的。
  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而且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期效益,是至少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效益,他不可能不引以为傲。
  巨大的成就感,让他有些兴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出乎刘协意料的是,周忠说完冀州的事后,话锋一转,拿出一部手稿,小心翼翼地摆在刘协面前。
  “陛下,臣若能早读此书,功业还能再增三分。”
  刘协很诧异。“什么书,竟能让周公如此推崇?”
  “睢阳治水都尉袁敏的大作。”周忠想了想,又道:“更准确的说,是兖豫治水的报告总结。袁敏是主笔,参与编撰的还有其他水工。”
  听到袁敏的名字,刘协心中一动。
  他已经从不同渠道听说此人,知道此人虽是名门之后,文武双全,却不好仕途,反倒对治水非常感兴趣。先是在陈留整修水利,后来又被黄猗邀到睢阳,负责整个睢水、汳水流域的秋汛,是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相当于总工程师。
  兖豫二州的秋汛防得好,与这个袁敏有很大的关系。
  刘协翻开书,大致看了一下。
  正文之外,他看到了一些批注。开始以为是周忠的,一问才知道是韩遂的。又听周忠说韩遂请他为袁敏的这部专著作序,他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韩遂这是想蹭名。
  不过这也没什么,与他的主旨很契合。
  以袁敏的家世背景,他留意实学,并留下专著,比普通读书人脱虚向实更有说服力。
  “周公身为司空,负责水土,为这样的专著作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刘协将书合上,轻轻拍了拍,笑道:“周公辛苦一下吧。”
  周忠露出一抹微笑。“臣既蒙陛下不弃,忝列三公,为属下作序是份内之事。只是首倡意义重大,只有臣作序,怕是不够分量。臣斗胆,敢请陛下题签,以明鼓励之意。”
  “我?”
  “陛下幼承先帝启蒙,于书道颇有天赋。近年又勤于练习,越发老辣沉稳。若能为袁敏专著题签,不仅能表明陛下对实学的重视,更是锦上着花,赏心悦目。”
  刘协瞅了瞅周忠,哈哈一笑,点头答应。
  他的书法的确不错,一方面是原主的天赋的确好,又有名家启蒙,二是他这几年生怕露馅,勤加练习,还经常向蔡琰、钟繇、张芝等人请教,也算得名家了。
  为袁敏的专著题写书名绰绰有余。
  韩遂想蹭名,周忠也想蹭名,而且要蹭大名。
  作为司空,麾下官员出版专著,还得到了天子题签,也是一桩可以吹一辈子的政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