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来也巧,在成为首尔之前,这座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被称为汉城。
  如今刘备又打算以此为都,并命名为汉城,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水名城名问题不大,但刘备的封国叫什么名字,却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
  有人说,刘备命水为汉水,城为汉城,固然有不忘大汉之意。但天子在位,大宗在中原,他充其量就是小宗,如何能争汉之名。
  他还想争正朔吗?
  刘协本来也没当回事,可是一想到孔融对刘备的支持,以及一群寄寓辽东的儒生随刘备南下,就在刘备左右,不得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他不在乎,不代表别人不在乎。
  或许那群儒生就是利用刘备学问不好的机会,暗戳戳的玩文字游戏,以示正统在彼。
  这封捷报不太可能是刘备亲笔,而是某个文人撰写,然后给刘备看一下。里面只提了水名、城名,唯独没有提封国名,不排除有试探的意思。
  如果朝廷认可了汉水、汉城的名字,接下来他们就会请求在封国名称中加上汉字。
  读书人嘛,不就喜欢这些小九九。
  经过一番商议,周忠提了一个建议。
  封刘备为中山王。
  刘备本是中山王之后,如今在海外再建中山王,也算是光复祖宗的荣耀,没有拒绝的理由。
  去年,中山国已除,冀州只有中山郡,没有中山国,命名上也不冲突。
  此外,将原本那封在内地的封国转到海外,也有京畿扩大,不再封国的意思。可以以此为例,将来再封王,优先选择海外,以示大汉开拓之雄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醒刘备以及他身边的那些人,你们实力再强,也只是大汉的一个封君,不要有非分之想。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围三阙一
  讨论了刘备的国号后,刘协召集贾诩、虞翻等人,重点审议了刘备的战纪。
  为了方便讨论,虞翻安排陆议、徐庶等人做了一个沙盘。
  当表示诸将的兵俑摆在沙盘上,随着战局变化不断称动,战场态势就变得直观起来。
  刘备为什么能打得如此顺利,也就有了解释。
  这群人都很能打,而且攻守兼备。
  张飞、张郃善攻。张飞猛,擅长攻坚。张郃巧,擅长奇袭。两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牵招善守,牢牢的护住刘备左右两翼,并及时为张飞、张郃提供增援。
  赵云则指挥中军,随刘备行动,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在他们的面前,马韩接连遭受重创,溃不成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与军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称。他的位置几乎没有动,而且一直在中后方。
  应该是将张郃等人的功劳全部转到了他的名下,这才让他占据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测,张郃的功劳可能比写出来的还要大,只是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后挪一挪。
  “看来征讨高句丽之战让张郃受益匪浅。”虞翻抚着胡须,有些惋惜地说道:“此人用兵能力在颜良、文丑之上,还是被家世拖累了。”
  众人沉默以对,没人接虞翻的话题。
  不管怎么说,张郃毕竟是袁绍的旧部,又随审配反叛。当初投降时,也曾有人向天子建议留下张郃、高览,却被天子拒绝了,一律流放海外。
  现在说这话,岂不是说天子错过了?
  贾诩不紧不慢地接上了话题。“既是名将,就当征战沙场。中原已定,只有海外才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天地。张郃虽经蹉跎,如今能跟着刘备征战三韩,也算是得偿所愿。”
  虞翻表示赞同,随即又笑了起来。“有这些良将随征,想来用不了多久,刘备就能平定三韩,进军倭国,大儒们也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多蛮夷,够他们忙一阵子的。”
  众人会心而笑。
  刘协也笑了,心里却有一些说不出的古怪。
  军功簿上,不仅有张飞、张郃等人的名字,还有陈琳、诸葛瑾等文士。再考虑到国号背后的那些小心思,随刘备东征的儒生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一旦战事结束,将士们放马南山,儒生走上舞台,势力会更大。
  到了那时候,他们会不会以小华夏自居,觉得儒门正统在彼,甚至和中原争一争道统?
  按照他对儒生们的了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他们是不会得逞的。
  在悬殊的实力差距面前,他们那点可怜的实力支撑不起自尊心。
  正统的儒家能守成,维持稳定,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如果再考虑到儒家重礼带来的铺张浪费,他们主导下的社会必然走向贫富分化,最终入不敷出、财政枯竭。
  东汉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后来的宋、明也是如此。
  汉唐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儒生没能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还能维持尚武之风。
  “说说袁熙吧。”刘协挥了挥手,拉回正题。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既然刘备将袁熙抬得这么高,朝廷就不能坐视不理,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奖赏。
  话一出口,不少人的神色就庄重起来。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仅仅是袁熙本人,更关系到汝南袁氏。
  具体的说,就是那些原本追随袁绍的袁氏门生故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