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阮瑀和路粹还是有区别的。
  刘协收起书信,与阮瑀聊了几句。
  阮瑀有些兴奋,说起一路的见闻,侃侃而谈,不时流露出赞叹之情。他说第一次到江南,原本以为江南卑湿,民风粗野,旅途一定很艰难,说不定会有性命危险。没想到这一路走来非常顺利,没人对他不利,得知他是中原来的,反倒非常客气,还提醒他注意饮食,以免水土不服,沿途的驿站还为他准备了一些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很暖人心。
  刘协听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阮瑀没来过江南,他对江南的了解都来自于文人的诗赋和传闻,可能还停留在几百年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几百年前相比的确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这不是江南不想改变,而是没有人来引领江南改变。
  所以他到了江南,亲自推动新政,江南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显著的改变,尤其是与朝廷直接相关的郡县、驿舍,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和态度有了质的提升。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总是热情一些、善良一些。
  阮瑀一路走来,看到的正是改变最大的这部分,与他印象中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相去甚远,所以印象格外好。真等他与普通百姓多接触一段时间,他就未必这么想了。
  但刘协也不算打击他的积极性。
  看了一些阮瑀带来的诗文后,刘协问道:“足下对未来有何期望?是想从政,还是想从文?”
  阮瑀躬身道:“瑀本书生,虽有心立功,却无缚鸡之力。所幸粗通文墨,愿随陛下左右,以手中秃笔,为盛世鼓与呼。”
  刘协点了点头,此人还算是有自知之明。
  他又问了一些蔡琰的事。
  阮瑀说,蔡琰回家之后,闭门谢客,静心思过,不与外人交接。
  蔡琰是被贬还乡,本来想见她的人就不多。这大半年蔡府一直很清静,几乎是门可罗雀。他因师门之故,多次上门拜访,也没见到蔡琰本人,都是由女伴袁衡出面接待、传话。
  据说,能够见到蔡琰本人的,除了袁衡之外,只有袁衡的姊姊袁权。
  刘协听了,这才放心。
  蔡琰比他想象的还有谨慎,简直是滴水不漏。
  一番长谈之后,刘协让阮瑀去尚书台任职,发挥他的优势,做他最擅长的事。
  阮瑀正中下怀,开开心心地去了。
  刘协拿出写好的信,看了看,又重新写了一封。
  ——
  十月末,零陵迎来推行新政后的第一次上计。
  太守杜畿不敢怠慢,派出掾吏,逐县复验数据,以免有人虚报。第一年是试行,要根据结果来确认所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不合适的要进行调整。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政绩造假,势必会误导朝廷的思路。
  这样的事,他在常山时就处理过,所以特别重视。
  复验数据就需要大量通晓会计的人选,这时候,律学堂半年的集训成果就显现了出来。
  律学堂并不仅仅是学法律条文,还涉及到大量的吏事政务,算学是必修科目。半年时间,高柔已经完成了两次轮训,各县都有经过轮训的官吏,在统计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随着各项数据陆续上报,最后的结果也渐渐浮出水面。
  总体而言,第一年的新政因为时间短,在具体数值上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但朝廷推行新政,尤其是对官吏进行培训,让百姓对朝廷的印象大有改观,心态上更加积极,对朝政的新政也非常配合。
  在此期间,刘协多次召集相关人员讨论,针对零陵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桓阶再一次提出,由各县出面,采购更多的船只,加强流通,增加山货收购的网点。对于愿意主动入山收购山货的商人,则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山里耕地少,各种山货是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让百姓自己送出山,成本又太高昂,不少人宁愿将山货摆在家里,攒多了再一次性的出售。有些东西可以放,有些东西却不能放,浪费很大。
  如果有商人主动进山收货,山民不出门,或者走不远的路就能出售,就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再者,各县本来也要收钱粮,之前是由百姓承提运输费用,现在由各县承担,也是减轻百姓的负担的德政。
  沮授等人听了桓阶的建议后,取笑说桓阶假公济私,为了帮洞庭船官推销新船无孔不入。
  桓阶理直气壮,说这不是假公济私,而是公私两利。
  各县多购新船,不仅能让船官尽快收回成本,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扩大生产,也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新船之所以新,不仅仅是因为新造,更是因为用了很多新技术,比之前的船更快更稳,载货量也有明显提升。
  对于零陵这样多山多水的郡国来说,新船的作用就相当于马匹对中原郡国的意义,能够加快流通,提高效率。利益如此之大,就算借钱买船,也是合算的。
  桓阶的想法遭到了沮授的强烈反对,却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万象更新
  发展初期,启动资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通常来说,获取启动资金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对外掠夺,一是自力更生。
  以文明自居的盎撒匪帮崛起靠的是前者,而华夏的复兴靠的则是后者。最其中最典型、争议也最大的就是剪刀差和房地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