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将人先请到正厅来吧。”韩彻想了又想,还是找寻不到对应的人来。
  “是。”韩老三连忙跑前面去请人了。
  “二兄,我去寻阿母和四娘了。”三娘听见韩彻要去接待客人了,就这般说道。
  “嗯,你去吧。”韩彻冲三娘笑了笑,转身也往正厅走去。
  待到韩老三将人请到正厅时,韩彻见到的果然就是一位不过十七八岁年纪,长身玉立的年轻郎君。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个目光如炬的高大随从。
  “下官见过殿下。”韩彻忙上前作揖行礼。
  难怪韩老三之前来汇报时,会说对方瞧着很是不一般。作为新上任太子的嫡次子,正经的皇孙,所展现出来的气质确实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只是韩彻自问从未与这些皇子皇孙们有过往来,倒不知对方今日特意找上门来又是为何。
  “韩大人勿要如此多礼。”李泽这时也快步上前,伸出双手扶起韩彻行礼的两条胳膊。
  “殿下请上座。”接着,韩彻又唤韩老三准备茶水待客。
  这李泽倒也也未作多少客套,在随韩彻入座后没多久,就直接表明了他此次前来韩家的目的。
  今日朝堂上,对于韩彻所提议出来的改良运输法,李泽觉得十分可行,又一直记挂在心上。于是这才会估算出韩彻的下职时间,直奔府上来做详细探讨。
  知晓李泽是为这事而来,韩彻也很是高兴。
  要知晓物资运输这块若真能得到改良,何止是国库每年至少能节省数十万两的银钱,全国各地的百姓也能因此受益良多。
  韩彻便仔细与他讲解了何为段运法。
  说起这段运法,原是出自于唐朝时期的一位极具理财能力的宰相刘宴。漕运就是在他的改良下,由直法改成的段运法。
  古代运输途径主要分为陆道和水道。
  如粮食这类大型物资运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水道运输势必就会比陆道运输更为省力和快捷。于是就开始有了漕运,也就是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在去年年底,京城缺粮问题刚一爆发,韩彻当时就想到了这事。
  为这事,韩彻在这期间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和舆图。甚至关于如何分段,具体又在哪处设置运输段,建立准运站和设仓贮粮等,韩彻都有做初步计划。
  韩彻在做这些讲述时,李泽也听得十分认真。显然李泽平时对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功夫和研究,所以他还能针对韩彻所讲述的一些点,时不时提出他的疑问和看法。
  于是讲到兴致彻底上头后,韩彻索性就直接将李泽邀请去了他的书房。
  在书房里,韩彻拿着他这些时日做出来的改良漕运的图纸,讲述一些要紧点时,就更为的具体细致。
  李泽听得也越发投入,他原是主要为着改良漕运里的分段法而来。在跟韩彻做这一番讨论时,不免又被他带到了“平籴法”上去。
  简单来说,就是调节粮价。
  事实上,朝廷一直都有在择选地方设置常平仓去进行平粜或平籴,用以调节粮价和赈灾救荒。
  只是政策是政策,在实际实施的过程里却是问题重重。
  首先是监督上的问题,以时下这种在地方上的治理模式,几乎所有地方上的事务,都是当地的地方官员说了算。
  在收粮时,地方官员说今年辖下要收多少粮入仓,就收多少。他们说以什么价格去收,那就以什么价格去收。
  在放粮时,同样也是地方官员说要放多少粮,就放多少。以什么价格去放这些粮食,也全都是由他们说了算。
  如此一来,所谓的常平仓就成为了喂饱这些地方官员而设立的不说,朝廷每年还要划拨一笔银钱去负责其中的开支,百姓的负担也因此加重。
  朝廷没办法时刻监督管理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最为需要粮食的关键时刻,一些地方的常平仓还拿不出粮食来。
  就好比这一次京城出现严重缺粮,急需往就近产粮大区调拨粮食时。其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朝廷原本估算有粮的地方常平仓,却拿不出粮食的情况。
  因此朝廷只能转向更远的地方去调拨,耗费的银钱比预计增多,使得对京城缺粮救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误。
  不过这并非是说常平仓的设置是错的,事实上,政令确实是好政令。对此,韩彻便委婉的提议道,或许可以考虑把这部分交由朝廷直接去管控。
  李泽越是跟韩彻讨论下去,便越是入迷。待到事情谈得差不多时,外面天色已经变得有些暗淡了起来。
  “倒是我的疏忽,竟未察觉天色已是这般晚了。”回过神来后的韩彻,还客气的邀请了下李泽今晚留在府中食用餔食。
  “如此,就叨扰韩大人了。”李泽笑意吟吟的说道。
  韩彻倒未曾想李泽竟真应了下来,实在是他见着天色这么晚,若李泽再不回去,肯定是要面临宵禁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李泽又不是寻常百姓,便是晚上回去时碰到盘查,想来拿出一张通行证或者是亮出身份后便能直接被放行了。
  倒还真不用韩彻在这边多做担忧。
  好在三娘那边,早从韩老三那里得知了李泽到来,又在知晓韩彻将人还带去了书房议事后,就已经安排人去好生置备今晚的待客餔食了。
  韩彻这边才提出留客,厨房就快速将准备好的饭菜呈上。
  当然,在食用餔食时,三娘和柳氏她们并没有如往常般过来坐在一起,而是由韩彻单独去作陪的。
  李泽在吃过饭后,也终于很是高兴的拿着韩彻绘制的图纸,坐上马车回去了。
  虽然在之前的讨论中,韩彻一直言道他这是初步草图,可实际上该考虑的地方,他几乎都考虑到了。
  由此可见,韩彻在这上面下的功夫必不少。朝中上下皆认可这位很是擅长民生经济,李泽经过今日这一番交谈,对这事也很是认可。别的不说,单只是韩彻说的这些提议若真能办成,可谓对朝廷有大利,对百姓也有大益。
  说起来,适才在韩家书房时的一番讨论中,李泽除了发现韩彻对经济理财上有能力外,他也发现韩彻在讲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好像因为一些顾虑而有所保留。
  想到这里,李泽脸上的神色不由得变得凝重起来。
  “殿下?”随身侍人一脸关切的询问。
  “无事。”李泽笑了笑。
  第二日下午,李泽在见到自己的父亲,也就是那位新太子后,将图纸和他昨日与韩彻的商谈仔细讲述一遍,太子也点起头来。
  朝廷对这事显然也是极为上心的,甚至之前在朝堂上,太子就已经对韩彻的提议动心了。
  只是计划是计划,后续具体如何实施才是大问题。此刻在听完李泽的一番转述后,太子思考了一番,决定命李泽带领度支司和工部水部司的人去做进一步的商议。
  “父王,此次漕运改良,儿臣另有人选推荐。”李泽忙说道。
  “可是韩彻?”太子问道。
  “正是!”李泽说道。
  “可他如今才任职户部司不久…….又肩负着棉花推广一事。”太子皱眉道。
  “棉花推广政令已下,户部司必要韩彻的事务已然不多。但此提议却出自韩彻,论对漕运改革之法的了解和具体实施,朝中无人能及得上他。”李泽就说道。
  太子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如此,便说道:“就按你说的办,着韩彻负责漕运改革一事。”
  “父王圣明!”李泽高兴的冲着太子笑了起来。
  “好了,正事都说完了。”太子也笑了起来,又问道:“你今日可去探望你母妃了?”
  “今日还尚未来得及去。”李泽说道。
  “你母妃昨日便念叨着你,快过去吧。”太子就说道。
  “是,儿臣这就过去。”李泽冲着太子躬身行礼道。
  “去吧。”太子笑着冲李泽摆了摆手。
  如今朝堂上的局面,基本已成定局。
  老皇帝虽清醒,不过经过太医院医官们的诊治,皆言他所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以说,颖王这个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君王。
  颖王子嗣也不如老皇帝丰厚,除颖王妃所生的两个嫡子外,就只有一子二女。
  那一子生母还不详,反正就连柳氏她们跟京城世家女眷多有往来的情况下,也没听闻过任何的消息。
  颖王与颖王妃感情自成婚起就一直很是不错,颖王妃身份贵重,又得老皇帝看重,她所生的这两个嫡子就也很得颖王的看重。
  于是这一日,韩彻如往常一般上朝会,正安静的站在那里听着前方的几位重要大臣在那里纷纷上奏着一些政事。
  其实说来说去,最近大臣们讨论的最多的还是跟户部缺钱有关的一些事。
  没办法,财政能影响到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从部队军需再到民生需求,以及各项基础建设,是哪哪都离不开银钱。
  就在这时,韩彻忽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第112章
  使职
  既是要将漕运全权交由韩彻去改良,太子就对韩彻的官职又重新做了任命。他让韩彻升任户部侍郎,兼度支使,转运使和常平使。
  这里的使职差遣属于临时性的一种公务职能,往往还都是“因事而设,事己则罢”。
  所以韩彻后面所肩负的度支使和转运使以及常平使,都是没有具体官品的,只是朝廷为了方便他这次办理公务。
  而且在这期间,韩彻虽然升任为了户部侍郎,但他暂时却并不经管户部侍郎这份正职的公务,只经管兼任的三项使职公务。需得等到使职公务完成,韩彻方才能回到户部侍郎这份正职上去。
  像韩彻现在这种情况,朝廷也是常有发生,都是为了方便官员们临时任命去办理公务的权宜之策。
  “恭喜韩大人了。”朝会散去后,有那平日里交往相熟的官员就走过来,这般笑着对韩彻说道。
  要知晓韩彻这才担任户部司郎中才多久,就升职到户部侍郎来了。再论年纪,韩彻虽说在时下的婚姻市场里面处于超龄的“大龄剩男”,不过在这官场上,却绝对能算得上一句青年才俊,前途似锦。
  最要紧的是,使职官虽无品阶,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掌权人比较信任和看重,又需要委以重任时,才会命其担任的。
  使职在兼任时,也因为是掌权人直接任命的,还能直接以掌权人的名义去行事,因此权力往往都很大。
  所以也可以把使职看作一些电视剧里面的钦差,官员在接受朝廷任命去办理某些事务时,是有足够的权力去参与到地方上所有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韩彻这时也面带笑容,客套的逐一回复跟他道喜的人,然而他心里却并没有感到多少欢喜。
  对于这次的公务,韩彻并没有排斥的,他心底其实还是很愿意的。甚至早在被太子在朝堂上点名之前,韩彻就已经在思考如何跟朝廷提议了。
  若非如此,韩彻也不至于提前在私下做那么多的准备。
  只是韩彻自己主动跟朝廷提议,和通过李泽向太子提议,真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一个不小心,韩彻就很容易被划分到拥护李泽的队伍里去。
  这拥护从龙之功确实回报的利益惊人,可一旦失败,全家都要跟着被牵连。不过眼下太子正值年轻力壮,这党派之争应是没那么快到来。后续韩彻再一心专注到自己的本职职务上,想来问题也不大了……
  “二郎,你这是又要被外放了吗?”这天下午韩彻刚一回到家,听闻了消息的柳氏忙过来问了。
  柳氏这边还正想着,好不容易瞧着最近韩彻的公务没那么忙了,终于可以给他安排相看的事情呢!
  结果就突然收到相熟好友们的恭喜,言道她家二郎升任了户部侍郎,还要被朝廷委以重任,去负责那什么漕运改良的公务。
  柳氏虽不懂朝政,但作为官眷,她也是知晓漕运可是跟各路水道运输相关联的。这在柳氏看来,不就等于她家二郎又要被调离京城了么!
  “阿母,我这次并非外放。”韩彻赶紧解释道:“将公务完成后,我便能回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