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下子,村民们顿时一片哗然起来,不少人脸上还都浮现着震惊,恍惚,又难以置信的各种表情。
  朝廷分派棉花给他们做工,大家本就能从中挣取到一份银钱。织造得越多,他们也就能赚取得越多。结果还能按完成的额度,相对应的去减免今年的赋税!这么好的事,当真不是在做梦么?
  今天这消息也实在是太过让人亢奋,以至于里正让大家散去后,村民们还忍不聚集到一起谈论着。
  一直到两日后的下午,里正再一次通知村里的人,让每家每户安排出两人,家里若有牛车或驴车的,这次也捎带上,明日一并随他去领取棉花。
  然后在第二天的下午,里正果然带着大家领回来了很多棉花。而且他们还带回来了一个消息,言道若是有村民家里因为纺织布匹的纺纱机或织布机不足,或是过于陈旧的,可以向里正报备,官府可出借银钱给他们置办。
  至于这笔欠款,同样可以等到秋税过后再还清。并且借多少,还多少,不需要分毫利息。
  于是这一日,家家户户都领取了不少的棉花回去,推动着纺纱机或是织布机,吱吱呀呀的开始忙碌了起来。
  甚至到了晚上,还有人家里烧着柴火,借着那份发黄又不甚明亮的火光,一家子也不嫌大夏天的炎热,坐在那轧着棉籽。
  家里的大人边劳作,还边教导儿女:“多做些,就能多挣些银钱。”
  这年代的百姓,都是一群很能吃苦耐劳的。
  他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只要日子能安稳,活着有些许的奔头,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像眼下,能只需要勤快纺纱织布,就能挣取到银钱一事,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就觉得已经是非常好的日子了。
  “我听人说,韩大人让这次也受灾的裕州去制盐,工钱给的也很不错呢!还说等盐制好,要运一批来咱们这里售卖,价钱也给的低一些……”
  “当真?若真是如此,届时咱家得多购置些回来。”
  与此同时,韩彻确实是在裕州组织靠海的百姓制盐。
  也别看两个州郡紧邻,但实际上两个州郡的气候相差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裕州靠海的南面,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田地里那些被水患毁害的农作物,能抢救的就尽可能的去抢救。实在抢救不了的,百姓还能重新种植,或是栽种其他季节适宜的新农作物。
  除此之外,靠海的裕州最为富足的资源,肯定少不了食盐。
  第131章
  启发
  同样在经过官府一段时间的赈灾救援之后,裕州受灾区域的百姓生活不仅也快速的恢复了正常,还显得比往年更为忙碌起来。
  那些靠海区域的百姓,每日里都抓紧时间在进行海水晒盐,忙得脚不沾地。剩下不靠海的区域,也在官府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土特产或手工品制作。
  裕州官府这边也非常的忙碌,还临时增设一支工作组专门负责这方面的事务。
  说起来,这次韩彻实施的一系列赈灾救济的举措,在两地州郡开展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配合。
  时下在自然灾害这块,朝廷其实也是很重视的,并且还制定相对应的损免制度。奈何这份损免制度却又跟官员的考核制度,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
  这在以人治为主的古代封建社会下,朝廷制定的一些律文,尤其是对远离京城等地方而言,在实施起来时真就主要取决于吏治的好坏。
  就好比过去面对自然灾害时,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避免遭受朝廷责罚,影响自己的升迁前途,难免就会出现匿报或妄报。
  而韩彻这次的举措,难得的能让两地今年的税收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影响,地方官府自然就会积极的来配合。
  很快,裕州府城的常平仓里就堆积了一大批的食盐,土特产还有手工制品。
  数日后,松州官府果然也收到了这批食盐。
  接着,松州官府再安排盐吏,将这批食盐以每斗二十五文的作价,开始对松州的百姓进行临时性的专供售卖。
  朝廷如今对食盐实施的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全面禁榷制。这就等于食盐除了制作这块之外,其他的一切事务都是官府在管控。
  在这般严格的专卖制度下,就造成了售卖自开始后,松州几乎所有的百姓都纷纷拿着自家的户籍,跑去排队购置食盐。
  这批食盐作价比新帝登基时,朝廷改制后所制定的四十文一斗,还要便宜十五文钱,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救济松州这次受灾的百姓。因此售卖数量有限制,能购置的人员也必须是持有松州户籍的。
  这时,松州常平仓里也囤积了一大批的棉布。
  就在大家原以为韩彻会利用他手中的漕运队伍,将这批棉布再运输至其他有强烈需求的州郡做高价售卖,好给朝廷再挣得一大批银钱时,未曾想他却直接就在松州码头开始做起了抛售。
  说起来,今年松州受水患灾害,港口和南部区域的棉花地几乎尽数毁去。其他区域虽没有那么的严重,但雨水增多,对于棉花的生长也是很不利的。
  往来松州做布帛生意的大商户们一面跑去抢购这批布帛,一面也纷纷在私下里猜测,韩彻这么操作的缘由。
  前面韩彻所实施的那一系列举措,都是有利于受灾区域百姓的。好比食盐售卖作价变得低廉,在大家看来就都能够理解。可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织造地,今年松州受水患灾害影响,棉花产量锐减势,必会就会造成棉布作价变得高昂。
  结果韩彻却把这份利益让给他们商户,就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了。
  “那位韩大人到底是在图什么啊?”
  “不知。”
  “那棉布咱们还要去购置吗?”
  “要!”
  “我就怕官府这次有所图谋……”
  “不怕,他们抛售,咱们照规矩正常去买,不至于出事的。再说了,那位韩大人的名声一向来好,想来做不出那等事。”
  “也是!既是韩大人在操办,倒确实没什么可太过担忧的。”
  因着在安南和柏州任职期间,韩彻带动百姓发展当地民生经济,引来过许多的商户,使得他的名声在各地商户们之间也非常的不错。
  于是这么一番思索后,那些商户们便都争抢着去购置棉布。
  官府这次果然也很照规矩在办事,一点吃拿卡要类的事情都未曾出现过。
  出乎预料的以一个比他们预期要优惠些许的价钱购置到了棉布,本来已经很让商户们感到高兴的。接着这些商户们将棉布运输到其他地区售卖,立马又赚取了一大笔银钱。
  一直到官府当初大量给松州购置棉花地的一家姓陈的商户,在家中仔细核算着这次的生意账册时,忽地意识到了一件事。
  “大兄,你这是怎的了?”陈七郎做完手中这本账册的清点核算,一抬头就见着自家兄长呆愣在那里。
  “我适才想到了一件事。”陈大郎一脸严肃的说道。
  “何事?”陈七郎问道。
  “咱们这次在松州购置的棉布,所用棉花乃是咱们这地生产的。”陈大郎说道。
  “这事咱们不是早就知晓么?”陈七郎仍旧满脸疑惑。
  棉花在纺织原料上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优越性,已经使得大部分适宜种植棉花的,都将它作为了纺织原料上的最主要栽种作物。
  而陈家所在的州郡,因为地理气候适合,棉花产量这两年飞速增长,更是成为了时下的主要产棉区之一。
  但棉花产量高,并不能意味着棉布的产量也能增长。
  都知道棉花需要经过轧棉,纺纱,再到织造,最终才能变成布帛。而前面几项暂且先不提,单只是织造这块,就不是说短时间就能达成规模。
  本地商户们若雇工织布,不仅需要好的织造机械,还需要有一大批熟练懂织布技巧的百姓。专门去培养,时间和成本都太高,技艺和质量也远不如松州所产布帛。
  陈家就是在几经思考后,最终还是放弃了。
  “然此次,韩大人将棉花先运输去松州,雇佣百姓织造成布匹,再售卖给各地商户。”陈大郎意识到了一个大商机,此刻面色都激动得有些发红了起来。
  “所以呢?”陈七郎坐在那,也还是没有听明白。
  陈大郎耐心开始耗尽,急道:“官府既能这般去做,自然是有利润可赚取。咱们身为商户,纵使未能及时想出这等好的挣钱法子,总不至于有样学样还学不来吧?”
  “大兄,你的意思是!”陈七郎这会终于领悟过来了。
  “没错!”陈大郎兴奋道:“咱们自己就可以先在本地收购棉花,再将它运输到松州,雇人纺织成棉布……”
  “我来算下。”陈七郎也激动的拿起算盘,噼里啪啦的就是一阵敲打。
  很快,陈七郎那里就得到了官府这次棉布一匹赚取的大致利润。
  这下子,哪怕是早有心理准备的陈大郎也难掩震惊道:“竟能有这么多?”
  “织造贵在织布。”彻底反应过来的陈七郎,经商头脑显然也是不差的:“大兄,咱们还可以在本地收购棉花,先雇人纺纱,再将纱线运输至松州……”
  如此一来,光是在运输成本上,他们就能比官府控制得更少。最终所赚取到的利润,自然就能比官府还要多。
  “这法子好!”陈大郎顿时非常欢喜的直接拍板定下。
  另一边,韩彻这时候也已经把裕州其他县城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利用自己手中操控的漕运队伍,售卖去了有需求的地方。
  随着这些举措的逐一完成,于是在做完最后那部分灾后工作后,韩彻就开始安排回京述职的事。
  这次受到启发的显然也不止陈家这支商队,在看懂这里面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后,一些行动力超强的商户,已经开始从别的产棉主区,百姓却不善织造之地,运输大量的棉花或半成品棉线来松州。
  对于这些商户们的到来,于松州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在韩彻这边所登记的账册数据里,确实也如陈七郎说的那样,棉花纺纱的利润一日算下来的话,只能占据到棉花价值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个十分之一是针对于目前棉花已经成为了时下主要的夏税征收农作物,下滑之后的作价。
  织布这块,利润却能达到纺纱的七至八倍。
  于是相对应的,百姓的劳动报酬也基本就是这个比例。
  最后这些数据算下来,官府这次能从一匹棉布中,得到约为八十五文的毛利润。
  这还是韩彻直接就在松州码头进行抛售的利润,若是将这些棉布利用他手中掌控的漕运,运输到其他地方去售卖的话,最终赚取到的银钱是绝对能比眼下这八十五文的毛利润更多的。
  没人会嫌弃钱多的。
  尤其是他们本来就要运输一批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去其他地方售卖,完全可以一并把棉布加上去就是。
  这一日,韩老三也终于忍不住来问韩彻:“大人,咱们为何不把棉布一起运输至其他地方啊?”
  “这些事情,有商户做就行!”韩彻笑道。
  棉布是能做实物货币的,还属于民生必需品。
  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则不同,这些货品在当地价格特别低廉,而对于信息不足,又没有专业运输队的一些商户来说,这些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有些甚至少到抵不过他们向外运输的费用。
  在这一块,就只有还借助快骑,能对各州郡的物价还有各项物品需求,做到了近乎全面掌控的韩彻,才能利用这些货品从中获取到大利润。
  “可咱们明明能赚取更多的银钱的。”韩老三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阿三,官府要做的是引导百姓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非去跟商户争利。像这种专项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韩彻就如此说道。
  作为如今掌控着全国税收的使职官,韩彻不能只看眼前的这一点利益,他需要做的是让朝廷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实现相辅相成式的增长。
  第132章
  吏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