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危房改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因为这个危房改建,需要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十分不理解。
  “都要我自己花钱的,怎么能说是政府帮我改造危房呢?”
  “要我自己出钱,我房子就不修,反正现在还能住,等什么时候倒了再说。”
  “我连饭都要吃不起了,哪里有钱修房子哟?不修不修!”
  村干部一遍遍做工作,一听说要自己拿钱出来,就连连摇头,不管怎么样都说不通。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有些人家里是确实没钱,而有些人家里,紧巴紧巴是能够拿出这笔钱来的,但是因为思想心态没有转变过来,总觉得把这笔钱拿出来就亏了,也舍不得出钱修房子。
  有些觉悟不高的村民,心里甚至抱着这种想法:反正全面脱贫是国家给地方下的硬性任务,农村危房改造,也是其中的考核项目之一。县里想完成全面脱贫这项任务,就非不可拿钱出来,帮他们翻修旧房子。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迟迟推展不开,进度十分缓慢,黄雁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转变村民的观念,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党和政府是切切实实为了百姓办实事,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所以才会下定决心,出钱出力,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黄雁声带头,在全县120个村庄选派120支帮扶工作队,对群众进行帮扶,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
  全县最困难的下河村村民张兴海一家,是黄雁声的结对帮扶对象。
  张兴海家里是属于因病致贫的情况。
  当年的养鹅事件,让张家成为下河村众矢之的,后来随着张兴海媳妇自尽,村民渐渐归于理性,心怀愧疚纷纷向他道歉。
  钱没了,媳妇儿也没了,张兴海在各种打击之下,再加上劳累过度,一病不起。
  他身体本来就不好,经此一事差点瘫了,后来经过长期治疗,虽然能下地,但是落下病根。
  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但干不得重活,还得成天用药养着。
  儿子张国华是胎里带出来的毛病,其他时间还行,一到冬天就喘得厉害,也是不太能扛事,一家人住在下河村深山脚下,小河边边。
  这个位置是养鹅事件以后,因为和村里人闹矛盾,才搬到山脚下搭了个毛棚住着,这一住就是好多年。
  原本在村里的屋子也是破屋,早就烂的不成样子,按照农村危房改造的标准,张兴海家里肯定是要建过新房子的。
  不止张兴海,下河村25户村民家,都是老旧漏水的土坯房,风一吹就倒,雨一下就漏,夏天不挡光,冬天不挡风。
  绝对不能让村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下河村的地理情况恶劣,种不出什么经济作物,而地势偏,离城镇的距离远,又阻挡了村民进城打工的脚步,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下河村的贫困问题,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永远得不到解决。
  在黄雁声的主导下,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对下河村进行全村异地搬迁安置。
  经过党员干部的多方努力,发挥结对帮扶的作用,不厌其烦的给村民做工作,有村民被说动了,开始带头进行危房改造。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人带头改造危房,修补好的房子焕然一新,新建的房子干净亮堂,很快就让其他村民心动了,开开始纷纷配合起政府的工作,自主参与到危房改造建设当中。
  原本有些想憋着自己不出钱的村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申请危房改造,一下子不由慌了神。
  他们生怕拖到最后,政府资金不足,一分补贴没有,让他们自己花钱改造危房。
  想到这里,他们也就歇了拖下去的心思,也赶紧去村里报名,申请危房改造。
  危房工作全面推进,黄雁声也松了口气。
  在这个位置上坐的越久,对百姓的感情越深厚,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重。
  因为他知道,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和麓丰县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这副重担压在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巨大,压力巨大。
  作为党的干部,黄雁声生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让百姓失望,也辜负党的嘱托。
  所以,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他都会反复思考,慎重再慎重。
  现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他之前一力主导的优质黄桃产业,也即将迎来丰收时刻。
  砍掉劣质桃苗,重新栽植优质桃苗下去已经三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黄桃长势良好,个头饱满,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还要等市场的反应。
  汪成贵看着挂满枝头的黄桃,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严格按照县农业局果木专家的要求侍弄桃树,如今他家里种出来的桃子,个头明显比别人家的桃子大上一圈。
  从一开始的植株间隔距离,到后面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翻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杀虫,全都按照专家的指导去做。
  就连给桃树剪枝的时候,很多枝条看着粗壮有力,很舍不得下手,也还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咬着牙给剪了。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在专家的指导下,如今,他家里桃子的产量不但不比别人家的少,品相还更好上几分。
  按照他们的土话说,就是卖相好,价钱高,能多卖钱。
  当初非不可要在一亩地上多种几棵桃树的农户,看到他家的桃子,都后悔了。
  他们后悔当初怎么就鬼迷了心窍,不肯听专家的话!以至于白白多花了力气下去,却没有得到更好的收益。
  当然这个收益更差,也只是相比较汪成贵这种桃子种的好的人家来说,和以前相比,他们现在种的桃子,价值早已翻番。
  村民们十分激动,只等着桃子成熟之后,全部卖给供销社,然后拿了卖桃子的钱,是把三年前贷的款还了。
  当时他们还没有信心,生怕还不起这笔贷款,但是现在,看着枝头沉甸甸的黄桃,村民们已经不担心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