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军辖地渐多,而地方官吏不齐,当广招贤才,治理地方。”杜预提出一个非常急切的问题。
  这一场大战,拿下武威、安定、西套。
  加上原有的西平、金城、西海,六郡三十八县。
  江东六郡便可立国,但在西北,这六郡人口加起来,还没江东一个郡多。
  若是在两汉强盛之时,这六郡加起来,差不多五六十个县,仅武威便有十四县,北地郡有十九个县……
  到了汉末魏晋,北地郡所在的西套直接丢失,武威大幅缩减。
  其他州县人口也大片凋零。
  三十八个县,很多在面积上超过了一个县的规模,人口差的老远。
  这便是如今杨峥面临的现实。
  毫不客气的说,与中原相比,就是一只蚂蚁……
  即便与残破疲敝的雍州相比,也大有不如。
  当然,如果加上敦煌、酒泉、张掖、西域,杨峥就足以碾压关中了。
  “如何广招贤才?”杨峥目光炯炯的问道。
  汉察举制,魏九品官人法都出现重大问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果仔细浏览史书,会发现历史中传颂的大孝子都是东汉魏晋时代。
  卧冰求鲤的王祥是琅琊王氏的开门老祖。
  怀桔遗亲的陆绩是江东门阀陆氏。
  当年司马师也有孝子之名……
  不是说孝不对,只是太容易作秀。
  难道行孝的都是世家子?
  举孝廉、举孝廉,都去举孝了,后面的一个廉字却被选择性遗忘了。
  而九品官人法,则直接走回司马家的老路了。
  最开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制的确有进步之处,然而太考验中正官的操守。
  两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杨峥隐隐感觉到,自己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
  杜预道:“可察举与中正并行之,然后再以宣义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这个办法比单一的九品中正制要强,还有宣义司把门。
  但还不够,未触及问题的根本。
  杨峥所想的是,彻底打开底层向上跃迁的通道。
  军功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另一条途径就是怎么选拔人才了。
  这也是杜预的时代局限性。
  恰巧杨峥在这方面是过来人。
  科举制虽然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根据当下时势略作改进。
  在这方面,杨峥手中的大杀器不是宣义司,而是青营。
  眼下青营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费学习。
  这么多年,在杨峥刻意引导下,已经不局限于儒学经典,涵盖兵法、武艺、天文、地理、医学、丹术,连锻造、木工、筑城都在其中。
  虽然很多学科只有雏形,也请不到名师,但架子搭起来,各种细节迟早会慢慢填补上。
  或许未来杨峥在史书中最大的一笔,不是割据雍凉,而是开创青营。
  “考试!”杨峥直接扔出两个字。
  杜预与卫瓘同时愣住,最终卫瓘先开口道:“莫非是考校品评?”
  杨峥点点头,“正是如此,地方察举、征辟、推选之才俊,全部入姑臧,由官府命题,考校其才学、见识、谋略。”
  纸张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稀罕东西,西平也可仿制,不过是捣碎木浆、竹浆、藤浆,筛选净化、脱水成型,压榨晾干而已,并非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考验的是手艺与火候。
  虽然粗糙,比不上洛阳的左伯纸,但足以书写了。
  几千张考试用的纸,杨峥还是拿得出来的。
  第一年,杨峥反复权衡之后,暂时不将青营子弟纳入其中。
  先看看士家豪右的反应,给他们适应的时间。
  另一方面,青营孩子大多十五六岁,即便学业有成,外放出去当县令……有些骇人听闻了。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杨峥对青营寄以厚望,但也不能拔苗助长。
  假以时日,终究会百花齐放。
  “此策倒是可行。”卫瓘甚为赞许。
  杜预眼神一亮,“此策既将中正之权收归中枢,又能选拔真正的贤才,将军果然非常人也。”
  杨峥老脸一红,抄作业都不会抄,岂不是白穿越一趟?
  第三百五十六章 授勋
  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设想,具体操作还要与鲁芝等细细商议。
  考什么,怎么考,都不能拍大腿就决定。
  事实上,这种缩减版的科举,对士家豪强也是有利的。
  毕竟这年头能读书的,也不是寻常人家。
  杨峥只是想在士族对知识的垄断中打开一个缺口。
  凉州士族比起颍川、太原、兖州,弱了不少。
  基本都是中小士族。
  在儒学上,影响最大的是安定皇甫氏、张氏,敦煌索氏,陇西李氏在这个时代还不入流,早年陇西辛氏也颇为繁盛,但后来辛氏一部入太原,加入袁绍麾下,一部入颍川,成为颍川士族的一部分。
  凉州士族豪强力量不强,让杨峥能稍稍往前一步。
  春耕结束之后,立功将士聚集在姑臧。
  “成奚,五转军功,封飞骑郎!赏良田八百亩!”庞青大声念道。

章节目录